2019年寒假期間,46名清華大學研究生、4支社會實踐支隊、8個國家、13場宣講、歷時十余天,向關心中國發展的國際友人講述青年眼中的中國故事,分享70年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他們講述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壯闊歷程;在比利時、荷蘭,他們談中國如何對環境污染宣戰;在柬埔寨、泰國,他們介紹中國在扶貧減貧、“一帶一路”領域的舉措和成就;在英國,他們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如果說百年前,仁人志士走出國門,只為求一紙救國良方,那么百年后的今天,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經改變。戰火和硝煙早已散去,貧窮和饑寒漸漸遠行,但熱愛祖國、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人比比皆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深入推進,中國思考、中國方案、中國行動,正跟隨中國青年遍及全球的腳步,在世界的每個角落掀起波瀾。
時間無聲,卻改變著一切。站在世界舞臺發出好聲音,中國當然是有值得大講特講的好故事。
嫦娥四號代表全人類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FAST發現多顆脈沖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可燃冰試采成功,“復興號”高鐵上路……中國科技不斷激發創新潛能;司法改革讓人們在每個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整合食品監管職能捍衛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大病擴容進一步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動真碰硬的決心,激流勇進的魄力,壯士斷腕的勇氣,讓改革推動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發展成就一次次“能量爆發”,今天的中國,每天都在上演打動世界、激動人心的中國故事。
一個中國好故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好聲音,更有對世界發展的思考,對人類文明的探索。
“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粒子“探微”,當我們聽到西方人不得不承認“世界的未來在東方”,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故事,有多元維度,更蘊含深厚的思想價值積淀。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全球熱銷,《中國道路》系列叢書列入大英圖書館館藏……中國故事深刻影響世界未來,世界更想在中國聲音中尋求國家發展的機遇、提升國家治理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故事增益世界,中國之道人類共享。
前幾年,“哈佛女孩”許吉如有一段演講。她說,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之相關的人一張“中國牌”,“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80后鄉村干部李忠凱,因滿頭白發而走紅網絡,使他白頭的并不是歲月的風霜,而是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勞苦負責;青年志愿者走進大山,扎根在貧苦的地方,讓人們看到希望,不僅僅因為孩子可以暢游知識的海洋,還有青年一代的責任擔當。近百年來,懷揣家國夢想的中國青年跟隨中國共產黨,從懵懂到覺悟、從幼稚到成熟,一路走來,如今又進入一個成長黃金期,他們自身就是一個個勵志的中國好故事。中國好故事,需要一個個中國好青年去創造、去分享、去引領。
參與此次宣講的張宇婷說,宣講結束后,一位同是環境科學專業的荷蘭學生與她交流了半個多小時,也讓她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和青年人承擔的責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環境保護事業關系到全人類的未來,需要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新時代青年更要勇擔時代大任。走出中國看世界、面向世界講中國,我為能參與其中感到自豪。”
時代轉輪的指針已落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國家的命運即青年的命運,擔負起這一使命,青年責無旁貸。用努力勾勒出華夏大地上青年奔跑的身影,讓自己站在世界的舞臺;用奮斗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宏大愿景,讓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
征程號角已響,復興就在前方,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青年好聲音,我們不負偉大時代,不負大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