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春
摘要: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科技的發展呈現出了學科界限被打破,多學科交叉、大數據應用范圍廣、智能化程度加深等特征。在科技發展呈現出這些特征的同時,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推動生產力諸要素發生變化、加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加速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轉變等方面;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現代科技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經濟危機隨時都可以爆發、對社會主義經濟帶來威脅等方面,正確看待科技給社會的影響才能更好地讓科技為社會發展謀福利。
關鍵詞:科技發展;特征;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1當前科技發展的特征:
1.1學科界限被打破,多學科交叉
當今科技的發展不再是在一門學科內發展,而是多門學科共同作用共同發展,是多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果,現代科技甚至打破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嚴格明確的界限。比如生物學家的工作離不開化學、物理學、計算機技術和精密儀器的幫助,引進最新技術離不開翻譯家的幫助;數學家的計算離不開計算機的幫助,甚至數學家還需要與邏輯學家、哲學家進行交流;工程設計中離不開藝術學和美學的幫助等。現代科技的這一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也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出現,如化學與物理學交叉形成的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的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等等。這些交叉邊緣學科的出現和發展為今后的科學發展培養了后備力量,相信今后的科學技術發展的交叉趨勢也將會越來越明顯。
1.2大數據應用廣泛
對于大數據的定義,主要分為兩方面:一類大多從數據集的角度,將其界定為達到無法用傳統的數據科學方法與技術手段進行管理和分析的極大的數據集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大數據定義為“由科學儀器、傳感設備、互聯網交易、電子郵件、音頻視頻軟件、網絡點擊流等多中數據源生成的大規模、多元化、復雜、長期的分布式數據集”。另一類則從數據特征的角度界定大數據,如用數量、速度、多樣性、精確性和價值等五種品質來界定大數據。無論對大數據的定義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大數據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特征,21世紀以后的科技發展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應用,如3D打印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智能,并且以預見,在未來的發展中大數據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1.3智能化程度加深
從1997年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敗給“深藍”,到2016年AlphaGo戰勝國際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科技的智能化已經成為不了阻擋的潮流,甚至人們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會超過人類智能,人工制造物會反過來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到無論如何,“智能”已經成為新時代科技發展的風向標,企業家們也紛紛將目標轉向智能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童天湘發表系列文章認為高技術的發展正在帶來智能革命,未來社會應是智能社會。現代科技對于智能制造的轉向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快速地進入智能社會。
2當代科技發展為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
2.1積極影響
毫無疑問,我們的社會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對于社會都有巨大的推動力,現代科技革命對我們當下的生活起著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1)推動生產力的諸要素發生變化。①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社會實踐離不開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科學化的勞動力所具有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普通勞動力的能力,并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勞動者素質得到了提高,科學化的管理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勞動者創造出了更多更豐富的價值,這是以往任何時代都不能相比的。②生產資料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生產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工具、機器和設備。現代科技革命使得生產資料的性質、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電子計算機的使用控制論、系統論的發展使生產自動化達到了更高的水平。③生產對象發生重大變革。現代科技革命下,生產對象不斷豐富,生產對象的質量和功能的提高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2)加快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網絡經濟可以提高信息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相互結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產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它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從而提高生產力系統的整體素質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軟要素起到調節配置其它要素,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當網絡成為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應用到勞動中的時候,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進行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3)加速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世界經濟格局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一超多強,到現在經濟多元化,全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到一起,不再是美國一家獨大,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國經濟出現危機,整個世界的經濟都將受到波動。高新技術產業以其先進的工藝設備,更加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使得產業結構發生轉變,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在國民經濟中逐漸超越第一和第二產業,與此同時,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產業的轉化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化、快捷化、自動化。
2.2消極影響
但科學技術并不是永遠為我們創造利益,它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社會造成了許多的負面影響:
(1)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既是科技革命的推動力之一,也是現代科技革命所產生的結果。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經歷利益,但同時,由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基礎也不一樣,因此,在整個過程中也存在這不平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先進的科學技術而獲得更多的利益,而貧窮落后的國家則因為技術落后,在交易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的落后的一方。
(2)對于全球經濟將造成嚴重的威脅,經濟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從歷史發展來看,幾乎每一次的科技革命之后經濟危機都會隨之到來,每一次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都開始于資本主義國家,新技術為使資本主義國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由于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缺陷,財富在分配中極不平等,當這種不平等積累到一個點的時候,經濟危機隨之而爆發。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造成英國的經濟危機,還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經濟大蕭條對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重創,都在提醒人們不能因為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勝利而忽視了革命背后潛藏的經濟危機。
(3)對社會主義經濟帶來的威脅。科技革命與市場經濟密不可分,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密不可分,這種生長于資本主義土壤的革命,是否能在社會主義國家生根發芽,是否能適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是否能保持自身立場而不受其影響,這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現在雖然是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但是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努力向社會主義國家源源不斷地灌輸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試圖利用經濟來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導向。
結束語:
總之,現代科技革命中,科技的發展總體呈現更加智能的特點,但是智能化的科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正確看待科技帶來的影響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利用科技發展社會。
參考文獻:
[1]王戴娜.當前科技發展的智能化特征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J].經貿實踐,2017(18):121-122.
[2]羅桂全,張時碧.談生產力智能化發展趨勢對社會經濟的影響[J].商業時代,2010(28):12-13.
[3]郝愛萍,吳芳.科技創新驅動智能化發展定制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J].棉紡織技術,2018,46(05):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