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懷津
摘要:區塊鏈技術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借助數學算法生成一種有序賬本,并由所有參與用戶共同維護的可靠數據庫技術。金融機構在區塊鏈應用的探索上意愿最強,需要新的技術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來應對整個全球經濟當前現狀。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不斷運用,它已成為金融行業的一個"亮點",,增訂的一些協議和規范,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運用提供依據和遵循。本文通過對金融行業中區塊鏈技術運用加以分析,對金融行業發展,深化金融技術改革進行一些研究。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行業
一、概述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任何金融活動都離不開信用。正是因為信用,才能夠實現在不同的時間、空間領域進行資金的融通、資產的配置。金融業大量的中介機構,包括托管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公證人、銀行等都是為了維護這一信用而產生的。但是,這種中心化的模式存在很多問題,首先,中心化的模式意味著各中心之間的互通成本非常大,;其次,中心節點掌握著所有分布節點的信息,而分布節點不掌握其他節點的信息,數據存儲方式的集中性使得中心數據庫很容易遭到黑客的攻擊和篡改。那么,如何在不基于信任的分布式網絡中,高效、低成本地建立滿足經濟活動賴以發生的信任生態體系,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而區塊鏈的共識算法技術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可以通過共識算法,在沒有第三方的擔保下進行價值的有效傳輸,有望從信用建立的角度對金融業進行一次革命。
二、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現狀
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持續深入,信息技術引領世界技術競爭新高地。區塊鏈作為密碼學、分布式系統、共識機制、博弈論的集大成者,推動多領域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也為相關產業提供諸多機遇。
2.1 區塊鏈技術的研究現狀:
目前對于區塊鏈技術,各國政府普遍采取積極支持的態度。2016年1月19日,英國政府發布《分布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白皮書,積極探索區塊鏈未來在減少金融詐騙、降低交易成本的潛力;2016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沙盒計劃”(Sandbox),在可控范圍內允許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2017年4月1日,日本正式實施《支付服務法案》,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美國各州政府也采取措施學習與探索區塊鏈技術,并嘗試通過區塊鏈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中國政府同樣對區塊鏈技術給予了高度關注。自2016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及2016年12月區塊鏈首次被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寫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有關區塊鏈的政策指導意見及通知文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成立區塊鏈研究工作組,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及影響。2017年5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數十家單位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標準CBD-Forum-001-2017》,為區塊鏈落地產業設定標準。
2.2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現狀
國內外互聯網、IT等領域的大量企業開始涉足區塊鏈行業,著手研發或推出從基礎設施到應用案例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全球主流金融機構布局區塊鏈,2015年10月,美國納斯達克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證券交易平臺Linq,進行金融證券市場去中心化的嘗試。高盛、摩根大通、瑞銀集團等銀行業巨頭分別各自成立各自的區塊鏈實驗室、發布區塊鏈研究報告或申請區塊鏈專利,并參與投資區塊鏈初創公司。此外,區塊鏈初創公司及各類投資機構也紛紛涉足區塊鏈領域,為區塊鏈技術落地提供資金支持。初創公司Ripple Labs 致力于推動 Ripple成為世界范圍內各大銀行通用的標準交易協議,使貨幣轉賬能像發電子郵件那樣成本低廉、方便快捷;R3CEV 推出的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服務,已與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招商銀行等全球 40 余家大型銀行機構簽署區塊鏈合作項目,致力于制定銀行業的區塊鏈行業標準與協議。從 2016 年開始,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和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金融科技企業先后涉足區塊鏈金融場景應用,眾安科技、人壽保險、陽光保險等保險機構也紛紛展開區塊鏈概念證明實驗。
三、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是點對點傳輸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而分布式賬本,實質上是一個可以在無數個站點組成的網絡里進行資源分享的數據庫。在整個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擁有完全相同的一個副本,網絡中的所有節點共同在賬本上記賬與核賬,且共同維護,賬本里的任何改動都會在所有副本里被反映出來。這個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賬本由中心機構來管理和維護”。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傳統的需要信用背書的中心化結構中,A向B匯一筆款,需要先通過一個中間機構(比如銀行),一旦這個中間機構出現崩潰或者被黑客入侵,那么整個系統都會發生混亂。而如果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A向B匯一筆款,只需要向全網進行廣播,讓其他每個節點進行交易驗證,便可直接完成交易。因此區塊鏈可以在金融業得到很廣泛的應用,可以說跟金融業可以完美的結合,那么到目前為止,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如下:
(1)保險業務: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未來關于個人的健康狀況、事故記錄等信息可能會上傳至區塊鏈中,使保險公司在客戶投保時可以更加及時、準確地獲得風險信息,從而降低核保成本、提升效率。區塊鏈的共享透明特點降低了信息不對稱,還可降低逆向選擇風險;而其歷史可追蹤的特點,則有利于減少道德風險,進而降低保險的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
(2)資產證券化:這一領域業務痛點在于底層資產真假無法保證;參與主體多、操作環節多交易透明度低出現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造成風險難以把控。數據痛點在于各參與方之間流轉效率不高、各方交易系統間資金清算和對賬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資產回款方式有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無法監控資產的真實情況,還存在資產包形成后,交易鏈條里各方機構對底層資產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的信任問題。
(3)數字票據:該領域痛點在于三個風險問題。操作風險,由于系統中心化,一旦中心服務器出問題,整個市場癱瘓;市場風險,根據數據統計,在2016年,涉及金額達到數億以上的風險事件就有七件,涉及多家銀行;道德風險,市場上存在"一票多賣"、虛假商業匯票等事件。區塊鏈去中介化、系統穩定性、共識機制、不可篡改的特點,減少傳統中心化系統中的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
(4)跨境支付:該領域的痛點在于到賬周期長、費用高、交易透明度低。以第三方支付公司為中心,完成支付流程中的記賬、結算和清算,到賬周期長,比如跨境支付到賬周期在三天以上,費用較高。區塊鏈去中介化、交易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點,沒有第三方支付機構加入,縮短了支付周期、降低費用、增加了交易透明度。
(5)征信管理:該領域的痛點在于數據缺乏共享,征信機構與用戶信息不對稱;正規市場化數據采集渠道有限,數據源爭奪戰耗費大量成本;數據隱私保護問題突出,傳統技術架構難以滿足新要求等。在征信領域,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時間戳、非對稱加密和智能合約等特征,在技術層面保證了可以在有效保護數據隱私的基礎上實現有限度、可管控的信用數據共享和驗證。
(6)供應鏈金融:這一領域的痛點在于融資周期長、費用高。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系統為中心,第三方增信機構很難鑒定供應鏈上各種相關憑證的真偽,造成人工審核的時間長、融資費用高。區塊鏈去中介化、共識機制、不可篡改的特點,不需要第三方增信機構鑒定供應鏈上各種相關憑證的真實性,降低融資成本、減少融資的周期。。
四、結束語
基于區塊鏈是一個公開、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記賬,區塊鏈可以有效降低支付、清算、結算步驟的出錯率,同時監控每一步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是推動誠信社會建立的有效手段,隨著監管及市場主體對區塊鏈技術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該技術的不斷走向成熟,未來區塊鏈能在金融領域有更大的應用及未來,這也是未來金融機構需要長期探索的一個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區塊鏈技術驅動金融林華、王勇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2016
[2] 淺析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遲麗華遼寧:中國集體經濟2018
[3]區塊鏈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郝紅媛北京:經濟師,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