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周忻 何良君
摘 要:云南是玉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長期占據寶玉石零售市場的“霸主”地位。云南寶玉石產業具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緣區位優勢、寶玉石資源蘊藏豐富和發達的現貨消費交易市場等優勢,但云南寶玉石生產與交易現狀與世界級別的寶玉石生產與交易市場差距較大。本文認真研究分析了云南寶玉石生產與交易的現狀,發現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科學的解決對策,旨在為政府、企業、市場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指導作用。
關鍵詞:云南;寶玉石;市場;問題;對策
一、云南寶玉石生產與交易的現狀
云南寶玉石產業已形成一個以昆明為中心,西南延伸到普洱、西雙版納,西北延伸到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風景旅游區終端零售市場,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瑞麗、盈江、騰沖、麻栗坡等口岸和加工、銷售基地,一舉成為繼煙草、旅游、電力等支柱產業的又一新興優勢特色產業,在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云南是玉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長期占據寶玉石零售市場的“霸主”地位。“玉出云南”的美名蜚聲中外。繼2008年全省珠寶玉石銷售總額超過150億后,2009年銷售總額超過184億元人民幣。2010年全省珠寶玉石銷售總額超過250億元。2011年全省珠寶玉石銷售總額達303億元。2012年全省珠寶玉石銷售總額達317億元。其中,翡翠占我省珠寶玉石銷售數量的近90%(占全國翡翠銷售量的大約40%),云南寶玉石企業、經營戶已超過14500戶,從業人員逾60萬人,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是我省珠寶產業發展的支柱,其中銷售成為重中之重。云南寶玉石產業具有以下優勢。
(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云南自古就和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古發現,距今170萬年以前的元謀人時代,云南就出現了用石英石等打制磨就的精美石器;600多年前,云南人率先發掘了翡翠玉石的文化價值和極高的商業價值,以騰沖為中心的翡翠大規模開采、加工和銷售蓬勃發展,使翡翠名揚海內外;明清時期,緬甸翡翠,印度寶石等原料和成品大量由云南加工、銷售,形成了“北上京城,東去蘇杭,南下粵港”的寶玉石銷售格局。可以說,云南在世界寶玉石的開發利用、發揚光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對翡翠的開發及走向世界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世人把翡翠稱作“云南玉”,“玉出云南”由此得名。
(二)地緣區位優勢明顯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世界高品質寶玉石產地緬甸接壤,處于東南亞、南亞寶玉石成礦帶的中心,與其他省份相比,發展寶玉石產業,在文化底蘊、地緣區位、資源潛力、消費市場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緬甸是世界優質翡翠的唯一產出國,也是世界最優質紅寶石的產地。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度、阿富汗、斯里蘭卡等國家是紅、藍寶石等寶玉石的重要產地。云南作為中國聯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樞紐和橋梁,一直是寶玉石的重要集散地和東南亞各國原料的傳統貿易市場,處于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地區寶玉石產業發展的核心地位。特別是2010年以來,緬甸翡翠原料公盤從仰光遷到離云南更近的新首都——內比都,大批翡翠原料進入中國。2011年3月至2013年底,內比都公盤成交的翡翠原石有近60%進入云南。云南作為翡翠毛料集散、加工銷售的傳統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寶玉石資源蘊藏豐富
云南地處世界南北向和北西向兩大寶玉石成礦構造帶的北延交匯部位,特殊的地質構造形成了豐富的寶玉石資源,是國內少有的寶玉石資源富集省份,素有“中國寶玉石博物館”之稱。目前,全省已勘查發現哀牢山、高黎貢山、瀾滄江、滇東南、滇西南、滇中等6個寶玉石資源富集帶、201個礦床(點)、寶玉石45種。麻栗坡所產的祖母綠被稱為“中國祖母綠”;元江的紅寶石,麻栗坡、元陽的海藍寶石已蜚聲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高黎貢山盛產的雙色碧璽,堪與巴西碧璽相媲美。云南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寶玉石王國”。隨著地質勘查工作的不斷深入,更多的寶玉石資源將得到開發、利用。
(四)具有發達的現貨消費交易市場
1、旅游市場
云南旅游資源豐富,屬我國旅游大省之一。2010年,云南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007億元,海內外游客數量年均增速達15%以上,居全國第一。云南旅游業的快速增長,極大地帶動了寶玉石產業的發展。加之,云南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管措施得力、管理規范,上柜產品質檢率、合格率全國領先,云南寶玉石市場在全國具有良好的信譽,大量中外游客紛紛到云南選購寶玉石,“玉石之旅”盛行中外,形成了“美玉出云南、真玉在云南,買玉到云南”的市場氛圍。旅游翡翠珠寶購物總體保持穩定增長,但開始向注重景區一體化經營的少數企業集中;一些將注重“貨真價實”和品牌塑造的企業快速成長;秉承傳統經營理念的中小珠寶企業數量迅猛增加,分化了成交數量,使得企業感覺到生意“掉了一半”。
2、大中型購物商場
大中型寶玉石購物商場遍布整個云南以中心城市為主,包括次級地級市的中心城市及區市縣經濟文化中心。這樣的商場以誠信經營、品種多樣、品牌建設、質量承諾、優質服務為主營思想,主要針對廣大的當地各式各樣的消費者滿足其對寶玉石不同檔次、不同品種的需求,其經營成交數量因消費群體穩定而穩定發展,逐年提升。
3、批發零售市場
批發零售市場沒有固定的模式,多以區域性質小企業集中經營、分散經營為主,其寶玉石交易面對的消費群體多樣化、多元化,消費模式集中了旅游企業、購物商場的優秀品質。今幾年來,高端會所、私人訂制隨之出現,同時,隨著電子商務信息化的迅猛增長,通過網絡商城、微博、微信銷售的寶玉石快速增長,消費潛力巨大,個體單量看似不足,但總體總量不可估量。
4、寶玉石品種市場多樣化
以云南歷史文化背景來說,“玉出云南,買玉到云南”主要是以翡翠為主的玉石自有史料記載至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不動搖。隨著翡翠原料資源渠道的緊縮,特別是2013年6月15日至27日的緬甸翡翠公盤后,緬甸政府對原料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造成了國內翡翠市場上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僅高檔翡翠價格上漲,成交量稀少,大部分中低檔翡翠,也就是多年來翡翠行業銷售的“中流砥柱”部分出現“面粉價格比面包貴”的現象,價格雖說也上漲了50%左右,但成交易量卻大幅度下滑,整個寶玉石消費市場出現了大家認為的“熊市”。但筆者認為,事實并不是這樣,從云南寶玉石市場上品種多元化的經營角度上分析,整個市場雖然受國內經濟增長緩慢一定程度的影響外,整個寶玉石行業的市場發生了消費結構的變化,市場仍然存在,消費依然強勁。
事實證明,隨著傳統玉雕開始興旺,部分翡翠消費者、收藏家更注重購買、收藏玉雕大師作品,也一定程度分流了傳統翡翠珠寶市場的份額,翡翠市場的遇冷,直接導致了品種多元化。云南龍陵黃龍玉、云南保山南紅瑪瑙作為本土特色產品逐漸擴張到各地;葡萄石、玉髓、琥珀、蜜蠟、青金石、綠松石、珊瑚、紅藍寶石、石榴石、碧璽等等這些寶石品種在整個寶玉石市場上逐漸升溫,勢頭強勁,消費趨向穩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消費結構多元化,整個寶玉石市場向一元化主導向多元化方向的穩固發展。
5、具有便利的交通運輸通道和交易市場
云南直接與世界東南亞國家接壤,特別是外輸寶玉石資源的緬甸為主,東南亞一帶國家寶玉石品種通常經過現在保山市、瑞麗市兩個主要的地級市進入國內市場,在騰沖、瑞麗、姐告形成巨大的交易市場,加上云南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致使交通運輸發達,交易市場成熟,寶玉石第一手交易資源多在云南成交,航空、鐵路、公路的交通運輸業將源源不斷地將寶玉石資源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地輸出。
6、具有完整的寶玉石產業鏈
從期貨市場功能發揮所需條件看,要求現貨品種的相關產業結構應當具備較長的產業鏈條。這就意味著與該商品相關的產業鏈擁有眾多的生產者、貿易商和消費者,他們都有規避現貨價格變動風險的需要。產業鏈越長,相關企業越多,參與期貨交易的市場主體就越多,期貨品種交易也就越活躍,期貨市場的價格導向功能的發揮就會越充分。從云南現在的情況看,近些年圍繞已形成一個以昆明為中心,西南延伸到普洱、西雙版納,西北延伸到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風景旅游區終端零售市場,同時形成了連接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瑞麗、盈江、騰沖等口岸和加工、銷售基地的產業鏈,帶動了區域內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別具一格的寶玉石特色經濟,不僅是云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而且為寶玉石期貨交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2006年至2010年五年間保持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就業人數不斷增多,增幅穩定。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據有關資料及研究成果統計,除去未知私人會所,珠寶商城共用營業執照,少量流動供貨商等因素。企業商家(含加工及少量周邊企業)2006年為6900余家(戶); 2007年8000余家(戶);2008年8600余家(戶);2009年11500余家(戶); 2010年14500余家(戶)。就業情況也表現出就業人數穩步增長的情況。2006年為28.2萬人; 2007年32.6萬人;2008年34.4萬人;2009年42.2萬人; 2010年50萬人。
7、政府部門高度重視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寶玉石產業發展,多次對省內外及東南亞國家發展寶玉石產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并對寶玉石產業發展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石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制定出臺《云南省石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石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提出將寶玉石產業作為實施國家“橋頭堡”戰略的重要舉措,瑞麗延邊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成,著力將寶玉石產業打造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外向型特色優勢產業,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云南寶玉石生產與交易存在的問題
寶玉石產業屬勞動密集型、資源依存型產業,具有吸納就業人數多、生產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消費市場大等特點。加快云南寶玉石產業發展,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財政增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按照《云南省石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到2015年,云南寶玉石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從業人員將達200萬人。雖然云南在發展寶玉石產業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1、缺乏稅收優惠政策
國家將鉆石、黃金作為特殊商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返、實際征稅率為3%的優惠政策。但未將寶玉石原料作為鼓勵進口商品,出臺稅收優惠政策,仍對進口和轉口的寶玉石原料征收高額稅收,寶玉石原料進口的綜合稅率高達33.9%,其中:進口關稅3%,消費稅10%,增值稅17%,地方稅3.9%,造成寶玉石經營企業稅賦過重、經營成本過高、寶玉石原材料供應不暢。另外,由于寶玉石屬高價值商品,消費者難以承受高額消費稅,銷售企業和消費者采用瞞報進價、走私和不開具發票等方式交易,逃避稅收,造成國家稅源流失,不利于加強稅收征管和維護市場秩序。
目前云南寶玉石企業多采用小額納稅戶和定額征稅的方式繳納稅賦,按云南寶玉石企業數量和定額征收的情況(每戶每月660元)。據估計2006年企業3000戶,納稅金額2370萬元,2007年企業5500戶,納稅金額4350萬元,2008年企業8000戶,納稅金額6336萬元,2009年企業11000戶,納稅金額8712萬元,2010年企業14500戶,納稅金額11484萬元。
2、加工設計能力弱
云南的寶玉石設計、加工設備的更新換代十分緩慢,寶玉石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寶玉石加工、設計能力弱,產品檔次難以提升,行業惡性競爭加劇,規模效益難以體現,難以滿足消費者個性、時尚、高端的消費需求。
3、標準及評估體系不完善
云南寶玉石產業標準及評估體系尚不完善,導致寶玉石從原料到成品的交易,都難以形成公正、公平、公開的標準化價格體系,行業自律機制不健全,標價虛高、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不法經營行為時有發生,市場監管難度較大,影響寶玉石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寶玉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上標準和評估體系沒有往期貨交易方面發展,有空白之處。
4、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云南寶玉石加工多為家庭作坊式手工業,產品研發、創新能力較弱,文化創意貧乏,加之寶玉石的經營、管理、設計、加工、科研、鑒定等方面的人才大量外流,大師級玉雕人才奇缺,作品缺乏新意,導致云南寶玉石市場品種少、款式老、檔次低,造成“一流原料、二流設計、三流加工、四流價格”的局面。
5、交易模式處于傳統模式
云南寶玉石銷售模式除固有傳統模式,如:旅游消費、批零兼營、會所俱樂部、網絡營銷,需要更加創新發展的模式將不僅僅停留在奢侈品、有錢人、閑錢投資的范圍,而是更加大眾化,集中更多的資本資源,將產品資源引進國內,減少受國外政策的影響導致市場頻繁不穩定的發展,市場積累已經完成,銷售模式需要創新。
三、云南寶玉石產業發展的對策
針對目前云南寶玉石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要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市場化的思路,建立、發展和完善云南珠寶玉石產業市場。
1、市場財政金融政策支持
一是政府考慮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專項用于扶持云南培育原料市場、發展加工基地、建設上規模的交易市場。
二是引入期貨交易的理念,利用本地校企合作,加強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嘗試建立寶玉石期貨交易的平臺及模擬試驗,幫助云南做大做強寶玉石產業,創新發展寶玉石產業領域內的期貨交易模式。
三是稅收優惠政策,政府要通過高校研究機構,系統研究支持寶玉石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據。
2、加快市場標準和評估體系建設
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運用到生產、開發設計、管理等方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為一個企業能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取勝,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的標準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發揮作用,這決定標準化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存在價值。
依托云南省 “橋頭堡”建設先行先試的重大機遇及云南發展寶玉石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鑒于我國尚未系統的寶玉石標準體系,支持、幫助云南在全國率先研究建立寶玉石質量標準評價體系,并得到國家權威部門和機構的支持和認可,成為寶玉石期貨交易的基礎。
3、加快寶玉石加工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寶玉石加工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行業內和市場的客觀反映和評價,當前,開辦寶玉石加工和設計專業的院校可以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之路,抓好現代學徒制合作模式,培養出一批批適應市場需求的寶玉石加工設計專業人才。
4、創新市場運作模式
任何市場和行業運作模式都必須是適應市場需求的,而市場變換是有一點規律可遵循的,是不可照搬照抄的,只有適應市場的創新運作模式才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云南寶玉石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內部資料).2018
[2]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云南省石產業發展規劃(內部資料).2018
[3]趙亞,從期貨與現貨市場關系看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求實,2004-11
[4]陳驥,孫玲,對建立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的思考,北京商學院學報,1992
[5]董放,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必要性
作者簡介:
楊莉(1978-),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寶玉石鑒定與加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