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農村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關注和需求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而明顯增大。這也就激發了智慧供給,這一創新性智慧供給在本質上是可以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由傳統的非智能供給轉向為智慧化供給。本文擬從當下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的困境出發,理清困境產生的原因,探討從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感知與傳輸智慧化、創新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供給決策、供給提供等方面的智慧化,推動實現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智慧供給。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
一、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智慧供給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的內涵
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主要是依附于我國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的相關建設成果。其主要功能在于向農村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且符合其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功能的發揮則主要立足于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更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方式,快速實現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其具體內容包括文化服務供給感知與傳輸基礎設施建設、科學供給理念培養、大數據技術適配于農村人民群眾的需求挖掘等。以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提升其文化素養并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智慧供給對農村人民群眾的現實意義
自“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硬件設施建設層面,我國農村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建設,提高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同時,在軟件利用層面,逐步發展運用農村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各類公共文化場所也越來越關注自身的門戶網站建設與文化資源庫建設更新,紛紛推出相應的微博、公眾號、手機APP等,大大提升了農村人民群眾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性與便捷性。正是伴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硬件與軟件的不斷發展完善,農村人民群眾也逐漸接觸并享受了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這也越來越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向更加智慧化的方向轉變。
(三)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智慧供給對時代的現實意義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各種新興傳播技術不斷發展,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也要不斷適應這一潮流,加速實現智慧化供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也從最開始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站建設到現在被人們逐漸熟練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務微博、公眾號、QQ空間、APP應用建設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現了從線下逐漸轉向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從電腦端轉向手機端與電腦端相結合的變化。同時,主要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關聯,促進城市建設、服務、管理以及生產生活的智慧化的智慧城市不斷發展。這也必將加速現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向智慧供給轉變。
二、實現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過程中面臨的桎梏
(一)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要以兩個“一公里”為抓手。打通“起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起始一公里”上仍有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場所未建立起相應的門戶網站與文化資源庫。或僅僅是為了完成上級建設指標,出現供給平臺建設重數量不重質量、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信息發布不及時等問題。在“最后一公里”上,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人民群眾與當今高速發達的社會嚴重脫節。對智能手機、電腦、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缺少相應的使用機會與技能。即便有很好的智慧供給模式與平臺,他們也不會很好的利用。
(二)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理念落后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過程中出現了供給理念較為落后,脫離人民群眾與當地實際情況的現象。受落后的供給理念影響,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供給部分并未達到預期標準。以綜合文化站為例,本意是政府為了滿足當地農村人民群眾的綜合性文化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囊括了書刊報刊閱讀、科普教育、技能培訓、文娛健身等多種活動。但現實中部分文化站的存在也只是徒有其表。在供給理念的影響下,建設標準較低,停留在實現基本標準的目標上。部分選址在當地鄉鎮政府辦公所在地內部,面積受限且能夠供給的器材有限。未完全實現服務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綜合性功能。
(三)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矛盾始終存在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資源配置上供給不足與供給無效這一對矛盾性的問題并存。就供給不足而言。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覆蓋率較低,人均公共文化資源占有率小,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不高,與發達國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比較為落后。就供給無效而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不高。雖然農村地區紛紛建立了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送電影下鄉流動放映點、公共閱覽室等,但農村群體中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婦女或老年人,這類群體實際更加偏好娛樂健身器材、文化廣場等。且農民群眾缺乏合理的文化引導,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這些活動場所大多數時候并未充分發揮其該有的功能,僅僅流于形式,是對資源的一種無形浪費。
三、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智慧供給的實現
(一)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感知與傳輸的智慧化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智慧供給的實現是以建立起相應的文化供給感知與傳輸的智慧化為基礎。首先完善基本的網絡基礎設施,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進程,推動互聯網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融合。強化農村人民群眾使用網絡的能力。同時,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形式,做好互聯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充分利用手機QQ、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技術,為農村人民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文化服務。構建共享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平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共享。
(二)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的智慧化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要摒棄一些落后的不切實際的假大空思想,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的智慧化,應該以公眾需求為根本,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智慧供給理念。根據人民群眾的意愿來進行相應的供給和選擇具體的供給方式。且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各層次,各對象間的不同需求,為其提供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精細化發展,規范供給流程,堅持質量導向的供給理念。讓供給給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都是符合公眾需求且質量較高,以便于實現供給理念的智慧化。
(三)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決策的智慧化
傳統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決策主要是憑借決策者主觀經驗而作出。一旦出現問題,就再進行邏輯判斷,而后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傳統的供給方式容易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需求方面與供給方面的不匹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決策的科學化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決策機制智慧化的重要實現內容。實現供給決策的科學化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首先可以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通過對供給對象的行為、語言信息等進行分析,及時抓取,識別每個農村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內在需求,改變傳統的問卷式單一繁瑣的需求了解模式;以此根據分析結果,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網+”、智慧式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縮短供給流程,提高供給的精確性與精準性。
(四)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文化服務供給提供的智慧化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機制的智慧化,需要結合整體性治理思路。柯克~艾默森(Kirk Emerson)等認為整體性治理是一種超越政府各層級、各部門之間的界限乃至公私部門之間的界限進行協調與整合,為公民提供無縫隙的整體性服務的政府治理圖式。整體性治理對內注重政府上下級間,各部門間的共同治理。對外則強調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協調整合。首先,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整合。整合各部門間的職能分工,協調利益分配、權力關系等,促進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合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服務流程,破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各自為政的現象。同時,建立起多元合作的良性機制。要不斷強化市場與社會組織的服務職能,形成基層政府、市場、社會與居民等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智慧化供給。
參考文獻:
[1]王廣斌,張雷,劉洪磊.國內外智慧城市理論研究與實踐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0): 153-160.
[2]徐耀新.實施文化暢通工程[J].新世紀圖書館,2017(01):5.
[3]錢偉弘.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亟待提高[N].中國文化報,2011-08-16(005).
[4]Emerson,K,.Nabatchi,T. Balogh,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22,No.1,2012:1-29.
作者簡介:
黃沙沙(1994-),女,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