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日光
摘 要:本文從綠色建筑的起源、發展歷程著手,定義了綠色建筑的內涵及與節能減排的關系,闡述了綠色建筑的特點與節能減排的實現方式,簡要論述了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的實現途徑、發展方向,闡明了綠色建筑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起基礎性作用。
關鍵詞:綠色建筑;節能減排;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循環利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率越來越大,建筑業作為基礎性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建筑業對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日益加重,像鋼鐵、水泥、天然砂石、原木竹材等原材料已經廣泛利用和大量開發,且其供需及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同時,人們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人類舒適宜居健康生活之間關系的認識不斷提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減少建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我們面臨的深刻課題。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應貫穿于建筑規劃方案選擇、選址、結構設計、施工組織、運行維護等全過程。
一、綠色建筑的概念及發展過程
我們先簡要闡明一下建筑的概念。建筑分狹義的建筑和廣義的建筑,前者是指人類的居所,即住房和辦公樓宇等;后者不僅僅指人類的辦公居所,還包括各類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電站、港口、碼頭、機場、廠礦等建設工程。我們常講的建筑一般指廣義的建筑。
綠色建筑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美國。最初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限制生產生活中過度依靠化石能源的現象,發展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后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相繼開發建成許多節約資源能源和其高效利用的綠色建筑。我國綠色建筑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關注研究綠色建筑并開發建設綠色建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引進開發的碾壓砼筑壩技術,是我國綠色建筑的最雛模型。現在我國已經建成了數十痤碾壓砼中高大壩。在筑壩技術方面的成功應用,帶動了碾壓砼技術在公路、機場、市政等方面快速應用發展,混凝土拌和料摻粉煤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各類燃煤火力發電廠、煉鋼廠等產生的工業廢料粉煤灰變廢為寶。我國不斷開發出高強高性能砼、鋼材鋼結構、預應力砼。至2018年我國已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總容量達到3.66億千瓦,水力發電量達11616億千瓦時,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水力發電大國。我國在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方面快速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量、發電量現都已穩居世界首位。在許多領域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降低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水平,我國經濟增長率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以上,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
二、綠色建筑的特點與節能減排的方式
綠色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并使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的建筑。它在勘察設計、建造、使用、維護、拆除與重建全壽命期內本著符合人與自然https://wiki.mbalib.com/wiki/%E7%94%9F%E6%80%81%E5%AE%89%E5%85%A8和諧共生的前提,通過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方式,滿足適用、宜居、健康、環保的要求,采用集成技術提高建筑的效能,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采光、中水回用、運行高效、維護簡便、智能控制等技術,優化管理調控體系,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著重綠色平衡理念,達到人文與建筑、環境與功能的和諧統一,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
它具體體現在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NO2、SO2等有害氣體的排放,減少固體廢棄物、粉塵揚塵等建筑垃圾的排放,減少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環境污染,減少一次性化石能源的消耗,發展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和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的實現途徑
首先,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普遍推行綠色建筑的理念,并貫穿于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及使用全壽命期內,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是國民經濟生產中主要的能源資源消耗者。據有關權威部門數據統計分析,建筑領域能源資源消耗占國民生產總值能源資源消耗比率的50%以上,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建筑領域發展綠色建筑及節能減排潛力巨大、態勢良好、商機豐碩。誰能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及先進成熟的經驗搶占建筑領域資源集約節能減排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贏得市場并獲得較高利潤。
其次,要加大全民宣傳力度,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完善各項政策法規,保持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市場靈敏度,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技術進步,整合技術資源。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根據氣候地域條件、資源供應情況、技術成熟程度以及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選擇推廣適應當地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建筑節能技術和材料。
四、我國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的發展方向
1、高效利用能源
因地制宜地采用各項節能技術,優先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適度發展核能,限制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比和能源利用率。
2、著力創新節能減排
著力創新節能降耗減排技術,節水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配置中水回用系統,大型工程施工地下水回灌系統,采用節水衛生器具等,加大外墻內保溫技術、空心磚墻及復合墻體技術、節能窗的保溫隔熱和密封技術。推廣采用節能燈具、聲光控開關等高效節電設備。作好城鄉建設統籌規劃,適當提高建筑的設計壽命。充分開發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減少重建、爛尾工程等。
3、開發綠色資源,降低建筑領域傳統資源的消耗量
砂石作為建筑領域必耗的主要原材料,其消耗量和造價超過了水泥、鋼材等大材。隨著自然界中天然砂石可采量的逐漸減少,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強,砂石供需矛盾越來越大,物流費用越來越高,其價格持續走高,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建設工程的造價。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環保資源豐富的人工砂石料具有廣闊的前景。要依托主要城市和大江大河、主干鐵路、高速公路等,在其附近,大力發展人工砂石料生產系統,通過長膠帶機輸送,使公路、鐵路、水運無縫對接,將其輸送到各個城市和大型建設工地。做好水泥、鋼材、模板、砌塊等建筑主要資源的集約開發、合理利用。
4、大力發展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漿技術。控制好其凝結時間、和易性、保水性等工作性能,做好其拌和、輸送、澆筑、養護一條龍作業,借助汽車快速運輸泵送技術,使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漿技術推廣至鄉村。
5、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材,完善有關技術標準,實施資質認證制度,加強各項性能指標的檢測,加速新型節能綠色可再生建材的推廣應用,加大廢舊鋼鐵、塑料橡膠、有色金屬的回收利用。
6、開展關鍵技術及產品的研發。關鍵技術和產品包括低能耗高能效的建材、先進的絕熱技術、遮陽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區域熱電冷聯產技術等。
總之,綠色建筑應從和諧、適地、節約、高效、舒適、經濟、人文等原則出發,貫穿于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全過程,抓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這個牛鼻子,努力發揮好技術創新的支持作用、行業監管的規范作用、政策引導的促進作用、市場機制的效率作用,正確處理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生態環境保護與建筑功能之間的關系,加快綠色建筑技術、工藝、建材的研發,廣泛利用智能技術完善建筑功能,推動建筑業集約化綠色化發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基礎性貢獻。
參考文獻:
[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5037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