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夢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于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說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第二,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第三,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第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第五,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第六,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臺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于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第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出現了多種模式。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涵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絡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臺六種模式,而這六種模式也正是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模式。
第二,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豐富。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絡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絡借貸方面。
第三,交易規??焖侔l展壯大。2008年以來,我國的網絡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其中,網絡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期間雖由于市場漸趨飽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18.6%以上。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期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合作形式于2013年6月5日上線的余額寶產品至2014年底,其用戶則已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789.36億元。
三、互聯網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下的影響
(一)驅動實體經濟發展
融資渠道不暢始終抑制著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束縛著小微企業、農業經濟的成長,而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實體經濟遭受資金約束,則必然導致經濟下滑、就業率降低、稅負增加,加之經濟惡化循環疊加,最后使得全國經濟的發展缺乏強勁動力。因此互聯網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不僅具有深遠的戰略改革意義,對企業自身的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需加強金融資源供給和各類經濟實體的適應性,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積極拓展并延長金融產業鏈,以迎合初期項目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促使尚未成熟應用的新技術、仍在創業初期的企業及時得到足夠的信貸資源;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還應主動拓展服務范圍,最大限度削減企業貸款成本的同時,將服務覆蓋面拓展至小微企業、農業、創新產業等領域。
(二)推進普惠金融建設
普惠金融是基于機會均等與商業可持續原則,為社會各階層提供適時、高效的金融服務,能夠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之一。2015年11月中央會議再次強調了推進普惠金融的重要意義,要求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不斷調整契合國內居民持續變化的金融需求。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布,更是標志著發展普惠金融已明確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盡管自2006年推行普惠金融以來,國內金融服務的覆蓋率、滿意度、可得性均得到極大提高,截止到2015年9月底,我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22.5萬億,比重增至23.1%,較2011年末增長82.7%,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90.6%。
(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經濟改革需從供給側著手的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產能過剩,這是傳統投資、消費等措施難以解決的。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統計,中國大、中型企業總數占比僅為1%,卻擁有逾65%的金融資源;國內商業銀行對于規?;蛳揞~以下企業的貸款覆蓋率小于5%,不僅顯著低于歐美國家54%的程度,更大幅小于規模以上企業逾35%的貸款覆蓋率。不僅傳統金融機構信貸結構缺乏科學性,互聯網金融行業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存在供給結構欠缺合理性的問題,進而產生了P2P平臺頻繁跑路等負面事件,可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既是支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互聯網金融企業自我升級的必經之路。由于落后產能的嚴重過剩,進一步惡化了市場供求失調、產品價格連續下滑,優質企業的盈利與創新能力遭受抑制,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行業整體競爭力。因此,互聯網金融應及時、準確地把握供給側改機,果斷將信貸資源從產能過剩及落后產業轉移出來,逐步改善信貸結構,將信貸轉移到新興及政府扶持的產業,[4]同時要預防新的落后產能出現,從而真正意義上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
(四)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搶占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
首先,在支付領域,作為商業銀行最原始的業務,這部分業務已被互聯網金融企業吞噬,互聯網金融企業以其交易價格低廉、操作更快速便捷、支付午時茶等優勢迅速搶占了一部分支付市場份額;其次,在線上融資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以眾籌、電商小貸等創新性的融資模式,將被銀行業所忽略的小微企業、個人借貸等領域的貸款業務納入旗下;最后,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理財產品使得銀行這部分表外業務的收入也被互聯網企業所搶占。
2.改變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
相比于傳統銀行業,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互相聯網信息技術,在經營上將先進技術與金融服務融合在一起,開放現有的金融平臺,能對客戶迅速作出反應、服務更加靈活多變。傳統商業銀行雖然紛紛推出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產品,但是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模式遠遠不能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抗衡。而且,在網絡平臺的構建上,傳統商業銀行也只是局限于網絡支付以及轉賬,難以實現多個平臺的相互轉換。
四、總結
金融業是宏觀經濟改革的重要工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需要互聯網金融企業主動承載驅動實體經濟發展、推進普惠金融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責任。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深入落實,并加快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企業應依托大數據驅動金融供給創新、提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差異化品牌發展路徑、深度挖掘用戶需求變化、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并著力發展綠色互聯網金融?;ヂ摼W金融企業還應適時進行自身的供給側改革,及時轉變運營目標與經營思維。
參考文獻:
[1]王明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銀行家,2015(5):21-23
[2]趙海蕾,鄧鳴茂,汪桂霞.互聯網金融中的大數據征信體系構建[J].經濟視角,2015(4):18-21.
[3]賈康.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J].中國經濟周刊,2015(4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