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付清算概述
1.1 支付與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緊密相關,支付推動金融業的形成與發展
關于支付的定義,狹義地說,支付是指“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資金轉移行為”。廣義地說,支付是指“一種價值交換的手段”。因此,支付可以不需要貨幣(例如以物易物),貨幣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支付媒介。支付工具是一切商品及服務交易得以實現的必需品,支付涉及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與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
全球支付方式的演化和創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降低交易成本”為核心宗旨,而支付領域的每一次巨大創新, 都會推動產生新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的產生,進而促進金融業的形成和發展。
對支付工具的需要是貨幣產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商品經濟開始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以物易物的交易效率,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逐漸被認可。貨幣的出現是金融業發展的根源。
商號的票據和匯兌服務的出現,推動了金融業的誕生。唐朝的“飛錢”,背書轉讓,相當于當今的商業匯票的雛形。金融業萌芽。
多種貨幣的兌換憑證和付款委托書出現,推動跨境貿易融資。12世紀意大利多種貨幣兌換商發展起來,能夠支持異地付款,相當于當今的銀行匯票,匯票的融資功能由此發展起來。
尋求輕便的支付工具是銀行業產生的重要原因。由于金屬攜帶不便,錢莊提供了場地和安保,沉淀的資金用于借貸。銀行業由此誕生。不同銀行的銀票之間兌換困難,銀行業設立了會員制的獨立清算所,并要求成員繳存保證金。清算所成為中央銀行的前身。
1.2 支付方式的進化方向:由實到虛,無微不至
回顧貨幣與支付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古代的實物支付,近代的信用支付以及現代的電子支付。當然,每個階段并非是涇渭分明的。例如,古代的交子和鏢局的通票既是實物又帶有信用特征,近代的信用卡和ATM機既擁有信用屬性又完成了初步的電子化。
實物支付時代,買賣雙方必須把要交換的商品運輸到同一地點才能完成支付。一般等價物產生后,物流和資金流實現了分離,一般等價物充當了交易媒介。實物交易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便攜性差、標準化低、普及性不足、總量有限。
信用支付的發端,即紙質錢莊票據和紙質貨幣的產生,基于錢莊和政府的信用,價值符號從實物貨幣中分離了出來,創造出更加輕便、標準化的支付工具,并且由于紙鈔可以大量生產,解決了古代經濟遇到的通貨緊縮的問題;信用支付發展到后期,最主要的突破在于基于銀行信用創造出了延期支付的工具。
電子支付極大地改變了支付信息載體和傳輸方式,支付從此擺脫了空間距離的限制,支付效率得以飛躍式的提升。可以說,現代支付進程的前半段主要體現在銀行清結算系統的建設以及連通各大銀行賬戶的卡組織的發展上,后半段發展則主要依賴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終端支付工具的創新,極大的便利了大眾消費者的生活。
2.區塊鏈改造力
區塊鏈天然適用于改造支付清算系統,能夠在多方面發揮巨大價值。
2.1數字貨幣支付清結算——高效的交易結算及穿透式監管
2.1.1 基于區塊鏈“交易即結算”的特征,數字貨幣區塊鏈支付清算網絡將具有更高的運算效率。
無論是國內各銀行之間或者第三方支付和銀行之間,還是涉及多國銀行機構的跨境業務,都存在對賬的問題。對賬的存在,根本上是因為雙方在交易時沒有達成充分一致, 或者是交易鏈路上指令執行不一致,因此需要通過對賬來做核查,達到最終結果的一致。
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及共識算法,使得交易相關方共同維護一套賬本,鏈上支付可以在交易時直接達成共識,省去交易后對賬的環節,具有交易即結算特征。釋放原先耗費在對賬工作中的巨大勞動力,去除對中央對手方或者第三方的依賴。
并且,跨境支付中,區塊鏈可信多方賬本可支持銀行機構以外的外匯交易流動性提供者加入,降低換匯的交易摩擦。
2.1.2 從區塊鏈數據的可追溯性、可編程性來看,數字貨幣支付將能夠幫助監管層實現更優的監管效力。
我國已在積極推進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法幣案例探索,法定數字貨幣的實現,將幫助央行對發行數字貨幣的去向分布、應用領域精準掌握。甚至,利用區塊鏈可編程性,能夠有效限制特定屬性的數字貨幣在指定的領域流通。比如可以限制新發行的數字貨幣不能流通到房地產相關的賬戶里,扶貧資金智能流向貧困者的賬戶等。
2.2 證券等金融資產登記清結算——本質上與貨幣支付清結算一致
通過區塊鏈解決多個證券服務機構之間以及機構與中央對手方之間的對賬問題。具體可細分為基于區塊鏈的證券發行登記系統、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證券自動化交易系統,以及“交易即結算”的證券清結算系統。
2.3 數字票據——支持拆分,提高流動性,可追溯
數字票據基于區塊鏈發行,即成為可拆分的數字資產,利用區塊鏈高效的數字資產流轉體系,提升票據的運轉效率和流動性。并且透明化運作,打擊灰色中介的欺詐行為。
數字票據相關服務方,共同維護基于區塊鏈的共享數據庫,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不可抵賴的特性解決紙質票據“一票多賣”的問題,并能將“背書”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完成,既追溯票據背書歷史,又能自動化高效完成轉讓。
2.4 信用證——高效流轉,減少在途時間
利用區塊鏈技術賬本強一致性,實時同步,防篡改等特性,將信用證各參與方作為節點接入區塊鏈網絡,建立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信用證信息和貿易單據電子化傳輸體系,實現國內信用證鏈上流轉,實時寫入,實時讀取以及實時驗證驗押,從而降低票據、信用證的在途時間,加快資金周轉速度。
信用證的變化可以實時被其他相關行或企業及第三方獲取,可保證各方信息透明確保相關方利益。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引入,信用證信息可以在鏈上實現安全、快速、可追溯的傳遞,并且可支持中文報文,在國內信用證結算中可以取代SWIFT,從而實現自主安全可控的國內信用證交換體系。
作者簡介:
趙靚琳,1990年3月,漢,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