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脫媒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自此之后,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多個國家也出現了金融脫媒現象。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入,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渠道的增加及規模的擴大也導致金融脫媒的出現,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更是深化了我國金融脫媒的程度。金融脫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也威脅著商業銀行的傳統資產負債業務,對商業銀行的中介地位造成了沖擊。
關鍵詞:金融脫媒;商業銀行;盈利性
一、金融脫媒的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金融脫媒后,對西方各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造成了極大沖擊。商業銀行為有效的應對金融脫媒,積極創新產品,拓展業務領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得到了充分發展,成功地應對了金融脫媒的挑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國也顯現出了金融脫媒的發展苗頭。2006年交通銀行舉辦的“金融脫媒背景下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研討會”得出結論:中國已經形成金融脫媒的長期發展趨勢。近年來,新興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特別是第三方支付的興起,更是極大的沖擊了商業銀行金融中介的地位,從而造成了商業銀行技術端的脫媒。金融脫媒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產物,企業和居民直接籌融資渠道的増加、投資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存貸業務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業銀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不得不迎難而上,改善自身治理結構及經營模式,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同時發展中間業務、投行業務,開辟新的盈利渠道,積極應對金融脫媒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盈利性的影響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業務的沖擊和對商業銀行創新業務的推動兩個方面。
(1)金融脫媒對存貸業務的沖擊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在資本市場上投融資存在高額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咨詢費,事后的監督費及為規避違約風險產生的信息成本等。在送樣的狀況下,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就將資金盈余者的閑置資金聚集起來,發放給資金短缺者,由此既方便了市場經濟主體的投融資需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利息收入。但是,隨著金融脫媒的發展與深化,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規模都受到了沖擊。金融脫媒生了大量的直接融資方式,直接融資渠道的增加使得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受損。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而言,過去居民大多將閑置資金存放于銀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脫媒現象愈發嚴重,居民將部分資金轉移至具有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商業銀行存款來源受到影響。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而言,融資渠道的增加,過去依賴商業銀行貸款的企業可以選擇直接融資的方式獲得資金,商業銀行貸款業務量減少。因此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帶來沖擊,商業銀行的收益率受損。
(2)金融脫媒對創新業務的推動
金融脫媒導致商業銀行傳統盈利空間被壓縮,但也因此推動了商業銀創新業務的開展,也就是脫媒校正效應。一方面,金融脫媒雖然使得部分資金流出商業銀行,但資本市場的發展讓證券結算需求量増大,從而使得部分資金回流至銀行。另一方面,金融脫媒沖擊著商業銀行傳統金融中介的地位,使得商業銀行不得不發展中間業務及投資業務等創新型業務,來增加非利息收入。綜上,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盈利性造成不利影響而脫媒校正效應又為商業銀行提升盈利能力推波助瀾。兩方效應孰大孰小很難在理論上得出結論,這也就造成了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盈利性影響的不確定性。
三、建議
(1)加強與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首先加強與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技術合作。商業銀行業高度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而互聯網科技企業一般具有較大的信息技術優勢,因此商業銀行要加強與該類企業的技術合作,努力開發適合銀行的業務軟件。其次加強客戶信息的共享。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企業擁有大量的客戶信息與交易信息而商業銀行則擁有大中型企業的信息,兩者可以實現客戶信息的互補。三是,聯手打造中小企業線上融資平臺、網絡融資、P2P托管、理財產品在線銷售、供應鏈在線融資等金融服務。互聯網企業一般具備豐富的小微企業信息和小微信貸經驗加上商業銀行龐大的資本優勢以及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二者聯合打造小微企業融資平臺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小微企業作為商業銀行未來業務的核心通過與互聯網科技企業聯合,可以使商業銀行搶先占據小微信貸的市場份額與先機。
(2)進行業務創新。資產業務方面。首先,發展融資融券、證券質押貸款業務。伴隨證券市場的發展券商可以以證券為抵押向客戶提供資金商業銀行可借此發展向券商提供融資融券抵押貨款業務。其次,商業銀行要加快與互聯網科技企業構建小微企業融資平臺。憑借商業銀行龐大的資本優勢、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以及資金安全保障河以迅速擴大小微企業融資市場份額。最后向產業銀行、財務管理銀行轉變。將對產業的了解、研究、預判以及企業產、供、銷等各個環節充分融入信貸活動。在零售方面,要實行精準營銷策略,針對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提供全方位、個性化、高端化、定制化產品與金融服務實現管家式服務。負債業務方面。首先提升儲戶活期存款價值和個性化服務。針對活期存款商業銀行可推出活期理財服務。商業銀行要加強與流動性管理好、管理優秀、歷史業績良好的基金公司合作同時加強客戶的個性化服務。通過活期余額理財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客戶的粘性保持活期存款的“長尾”市場份額。其次,針對金融脫媒造成的存款短期化現象,商業銀行要通過金融市場發行金融債券,鎖定銀行負債期限,以減輕商業銀行面臨的負債風險。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和貸款出售盤活貨款資產實現長期資產的短期化,從而實現商業銀行負債與資產持續期的有效匹配,消除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中間業務方面。首先大力發展支付清算業務。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的清算服務,即法人證券公司、中央登記公司與個人投資者之間的資金匯劃。其次,大力拓展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結算業務、代理業務、擔保業務。其次,注重發展理財咨詢、資產管理、投行等牌照業務。、
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資產業務方面表現為銀行貨款業務規模的縮減在負債業務方面表現為分流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同時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被邊緣化。面對此機遇與挑戰,商業銀行要轉變經營理念,加速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加強與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打造在線金融服務平臺。同時加大資產、負債、中間業務業務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參考文獻:
[1].顧曉敏.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2].李揚.脫媒: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機.新金融,2007(11):15-26
[3].陸靜,阿拉騰蘇道,尹宇明.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一一基于1997-2010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13(1):3-14.
[4].買建國.金融脫媒:商業銀行的策略選擇[J].宏觀經濟研究,2006(9):41-43.
作者簡介:馬文燕(1992—),女,山西呂梁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