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躍 金建才 米云川 周騫
摘 要:云南省烏蒙山區鉛鋅礦床(點)受構造、地層、巖性控制較為明顯,并經歷多期次多階段構造作用影響?;讛嗔言跇嬙爝\動中拉張形成水下拗陷,形成了還原環境沉積巖性組合;周邊古陸剝蝕的成礦元素進入水下拗陷,在還原環境下形成礦源層,為鉛鋅礦提供了物質來源;區域構造、基底斷裂為熱液運移上升提供了通道;區域斷裂破碎帶或旁側的次級破碎帶、拖曳背斜、彎隆、巖層撓曲、層間剝離、層間滑動部位,褶皺的軸部、兩翼、轉折端等形成的空間是礦質沉淀的場所;缺少其中任意一環,則不能形成礦體,或礦化較弱。
關鍵詞:分布特征;成礦規律;鉛鋅礦床;烏蒙山區
云南省烏蒙山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陸塊區上揚子陸塊康滇基底斷隆帶與揚子陸塊南部碳酸鹽臺地二個四級構造單元內。是揚子地塊西南緣之川-滇-黔鉛鋅多金屬成礦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小江深斷裂東側滇東北坳陷盆地南部,展布于SN向小江深斷裂帶、NW向紫云-埡都深斷裂帶及NE向彌勒-師宗深斷裂帶所圍成的“三角區”內,毗鄰龍門山造山帶、南盤江-右江增生弧型沖褶帶及哀牢山墨江綠春造山帶(馬力等,2004),因多階段次構造疊加復合強烈、地質環境多變和成礦動力學機制復雜,成礦地質條件優越,不僅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富鍺鉛鋅多金屬礦集區,而且造就了世界罕見的特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富鍺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在川-滇-黔鉛鋅多金屬成礦域具有典型性(韓潤生等,2012)。
1 鉛鋅礦床分布特征
1.1 地域分布特征
云南烏蒙山區鉛鋅礦主要分布于昭通市巧家、魯甸及中部永善縣、彝良縣、曲靖市會澤縣、楚雄洲武定縣、昆明市東川區,主要以昭通市巧家縣、魯甸縣、彝良縣、曲靖市會澤縣為主,查明的資源量主要集中在巧家、魯甸、彝良、永善、會澤。探明的資源量主要集中在少數大、中型礦床中。
1.2 時空分布特征
本區鉛鋅礦大致有從西向東成礦時代由老到新的特點。西部茂租、樂紅—金沙廠及會澤五星廠一線礦體主要產于燈影組白云巖中。永善—鹽津鉛鋅礦集區賦礦層位主要為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組碳酸鹽巖,次為奧陶系;彝良毛坪一帶賦礦巖層主要為中-上泥盆統和石炭系的碳酸鹽巖;會澤礦山廠地區賦礦地層主要為石炭系。
以上地區產出的鉛鋅資源占云南烏蒙山區鉛鋅資源的大部分,除上述地區外,在楚雄洲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東川區也有鉛鋅礦產出,產出層位有昆陽群綠汁江組、上震旦統燈影組及泥盆系中上統,以前者為主,礦床規模多以礦點為主,部分達小型。
2 鉛鋅礦床成礦規律
區內鉛鋅礦床(點)受構造、地層、巖性控制較為明顯,并經歷多期次多階段構造作用影響。
2.1 地層、巖性對鉛鋅礦的控制
2.1.1 地層對鉛礦的控制
云南烏蒙山區與鉛鋅礦相關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系上統燈影組上段(Z2dn2)、寒武系上統婁山關組(?3l)、泥盆系中統曲靖組(D2q)、上統在結山組(D3zj)、石炭系大埔組(C1d),次為昆陽群(Pt2)(小江以西)、奧陶系-志留系大箐組(OSd)、二疊系中統陽新組(P2y)(曲靖)。
據不完全統計,與上震旦統燈影組有關的礦床資源儲量占滇東北鉛鋅資源的42.78-43.97%,中上泥盆統占14.47-21.48%,下石炭統占31.49-32.03%,下疊統占2.72-11.25%。
以上說明,區內主要賦礦地層震旦系燈影組、中上泥盆統、石炭系對區內鉛鋅礦床點的分布起控制作用。
2.1.2 巖性對鉛鋅礦的控制
滇東北地區近70%的鉛鋅礦床產于白云巖或白云巖化的灰巖中(韓潤生,2006),礦層出現在往往為生物結構的深灰色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硅質白云巖,礦化隨生物碎屑的增加而富集,常富集在灰巖與白云巖的界面附近的白云巖中,礦層出現在高鎂碳酸鹽巖的上部或頂部。若頂底板有良好的隔擋層(頁巖、粘土巖、炭質頁巖)時,常形成較大的礦體,如茂租、礦山廠等都是如此。其次是碎屑巖與碳酸鹽巖過渡的相變帶,特別是灰巖夾層厚度不很大,含泥質較高,亦容易形成礦化,如茂租。
2.2 構造對鉛鋅成礦的控制
2.2.1 區域性深(大)斷裂控制鉛鋅礦床的分布
在區域上,小江斷裂帶,昭通—曲靖隱伏斷裂帶,婭都—紫云斷裂帶為長期活動的區域性斷裂帶,早期表現為控巖、控相,晚期區域控礦特征明顯,控制了川、滇、黔鉛鋅銀多金屬成礦分布,成礦區400多個鉛鋅礦床(點)都集中分布于三條深切基底斷裂所限制的區域內。
2.2.2 區域性北東向斷裂帶及與之配套的褶皺構造控制鉛鋅礦分布
區內主要礦床點均沿北東向斷裂分布,與區域構造線展布方向一致,沿北東向巧家蓮峰斷裂、樂馬廠斷裂、翻身村斷裂、者海-礦山廠斷裂鉛鋅礦床點呈帶狀分布,化探異常與其分布也較吻合。如巧家茂租鉛鋅礦、會澤礦山廠鉛鋅礦等。與之相伴的褶皺構造形成褶皺構造帶,即所謂的“背斜加一刀”組合,往往控制了鉛鋅礦床點的分布。
綜上所述構造對鉛鋅礦床的控制主要為:(1)一、二級大地構造單元對Ⅰ、Ⅱ級成礦區(帶)單元的劃分,起了控制作用,兩者邊界基本吻合;(2)區域性深大斷裂常成為Ⅰ、Ⅱ 級成礦單元的邊界,這些斷裂多具有長期活動的特征,它們對巖漿作用、沉積盆地構造或沉積拗陷的控制,創造了不同的成礦地質環境,起到導礦構造和成礦過程中的驅動作用;(3)區域性斷裂旁側的派生構造往往成為容礦構造,直接控制了礦床、礦體的展布;(4)深大斷裂旁側的復式褶皺往往形成礦帶或礦田,背斜軸部或傾沒端是礦體賦存的有利部位。
3 成礦規律總結
通過對區內鉛鋅礦控礦因素的總結,結合典型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分析,認為區內鉛鋅礦是多期次、多階段構造運動復合疊加形成,受地層、構造、巖性巖相控制?;讛嗔言跇嬙爝\動中拉張形成水下拗陷,形成了還原環境沉積巖性組合;周邊古陸剝蝕的成礦元素進入水下拗陷,在還原環境下形成礦源層,為鉛鋅礦提供了物質來源;區域構造、基底斷裂為熱液運移上升提供了通道;區域斷裂破碎帶或旁側的次級破碎帶、拖曳背斜、彎隆、巖層撓曲、層間剝離、層間滑動部位,褶皺的軸部、兩翼、轉折端等形成的空間是礦質沉淀的場所;缺少其中任意一環,則不能形成礦體,或礦化較弱。
參 考 文 獻:
[1]柳賀昌,林文達.滇東北鉛鋅銀礦床規律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2]闕梅英,羅安屏等.滇東北上震旦—下寒武統層控鉛鋅礦[M].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3]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礦產總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4]柳賀昌.滇川黔鉛鋅成礦區的構造控礦[J].云南地質,1995,14(3):17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