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兢
摘 要: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除需從輸出的角度入手外,也需要從內部角度進行分析,提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能夠提升國家內部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針對此,本文直接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這一偉大目標,分三點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方式進行研究。望文中內容,能夠為各個民商法信用體系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民商法相關的研究參考資料。
關鍵詞:社會經濟發展;民商法;信用體系
引言:
信用體系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維護經濟活動穩定性和公平性的重要體系之一。因失信行為會對社會活動和企業公信力造成影響,國家必須通過建立信用體系的方式,建立市場經濟中的行為標準,約束企業的經濟活動尺度。這樣才能維護國內經濟發展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令我國經濟可在合理合法狀態不斷發展。理論上,以民商法為基準建立信用體系,能夠起到監督市場的實際作用。但觀察當前正應用的民商法信用體系可知,信用體系建設效果一般幾乎成為普遍現象。為提升民商法信用體系整體應用效果,真正令信用體系起到監督市場、監督經濟活動的實際作用。本文將以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對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方法進行研究。
一、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價值分析
(一)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可提升市場經濟穩定性
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多數經濟資源的輸出都需依靠各個企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主要以營利作為基本目標。要做到營利,企業除需按照既定的經營內容實現日常運營外,也需要在時代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定期更新內部的商業輸出結構以及商品內容。在此過程中,當企業能夠以遵紀守法為目標進行創新,企業有很大可能可以完成轉型,并獲取預期內的經濟利潤。一旦部分企業將營利作為唯一目標,而忽略民商法以及憲法等法律法規時,企業將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例如以偷稅漏稅或生產不合格商品為主時,企業所在的商品市場將產生重大變動。當部分企業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其他企業將處于被動發展狀態,產業商品質量水平也將迅速降低。但當國家可建立信用體系時,各個企業的經營行為將處于公開化狀態中,受到整個市場和全體民眾的監控。這樣一來,國內市場經濟將在和諧和穩定的狀態下發展,不會受到不良行為的牽連。
(二)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可為企業提供發展標準
實際上,基于“認知不足”而產生的違法違規行為,本質上可以被有效避免。民商法信用體系建立在民商法基礎上,以法律作為建設基準,從根本上來講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特征。同時,民商法信用體系具有法律效力,各個企業需要遵守信用體系,更要重視信用體系評價可對企業未來發展形成的影響。因此,當政府可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內涵后,企業可遵照信用體系來開展經營。企業擁有穩定的行為標準后,可正常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開展各類商務活動,信用良好時企業的經營難度也將適度降低。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中現存問題分析
(一)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理論依據
理論上,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將服務于兩個客體,即企業和消費者。企業需要盡力完善自身的信用狀態,以期為合作方以及民眾留下更加完善的印象。而消費者則需要通過瀏覽企業信用信息,來對企業經營模式以及業內口碑做出精準判斷。因此,從作用功能方面來看,民商法信用體系必須建立在堅定的理論依據基礎上,這樣信用體系才能同時服務于企業和消費者,起到協調和維護標準的作用。但實際上觀察當前民商法信用體系可知,民商法信用體系往往建立在《保險法》、《合同法》、《證券法》等法律基礎上,這些法律中多數條文進對信用原則進行規定,并未深入規定當事人雙方的行為標準。這樣一來,信用體系的建立實際上無法得到更加精準的設定,企業在通過信用體系分析自身應付責任以及誠信原則時,一旦無法及時獲取細致信息,企業將無法正確遵守信用原則。當法律未能明確定位時,信用原則的解釋難度將不斷提升,進而影響信用體系的實際效果。
(二)信用原則優先性并未突出
建立信用原則體系,需要聯系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實際。但當前部分地區內,政府為民商法信用體系所建設的優先原則卻并不統一。部分地區內,政府認為以立法者意志作為主要的優先內容。而在另一些地區內,一般條款理論則占據信用優先的主導者地位。因此,當不同地區內原則存在差異時,信用原則將無法發揮實際作用。在網絡環境中調查可知,部分地區內每年都會出現合同欺詐和產品造假等事件。而產生這類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信用原則的優先性并未突出。這種行為的持續產生,將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的基本形態,因此應被盡快改良和解除。
三、面向社會經濟發展的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
(一)細致規定權利與義務
建設民商法信用體系最根本的步驟即為,保障信用體系的實用性。針對此,相關人員可以采用深入研究民商法條例的方法,搜索相關法律法規中存在的一切與信用原則相關的內容。在采集過程中,應重點搜集與誠信相關的法律法規。多年來,誠信始終是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信條,建立誠信的執行原則,能夠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繼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向執行。在細致規定權利與義務的過程中,應具體從個三方面入手。首先,劃分民事活動中存在的權利與義務,要細致到當前發生的每一類民事活動中。其次,要將憲法作為基礎,強化民商法以及地方民法、商法的內容,進而強化區域經濟的發展力度,并未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律保護。最后,規定權利與義務的過程中,要使用透明化和公開化的方式,將信用原則內所有內容,暴露在民眾眼前,進一步強化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實用性。
(二)建設信用權,強化約束與執行效果
首先,信用權是保障信用體系可完善執行的重要權力。針對此,國家應將信用權與其他權力分離,繼而突出信用權的權威地位。這樣一來,企業與個人的在色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將被進一步強化,而雙方開展或參與經濟活動的權利與義務也將得到進一步規定。其次,建立信用權后,民商法信用體系對于社會經濟行為的控制力度將得到顯著增強,社會信譽度可同步提升。信用權將違法犯罪事件精準標示后,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監管部門,必須加緊落實信用權,進而強化信用體系的約束和執行效果,降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違法事件,刺激社會經濟朝正向發展。
結語:
綜上,文章以面向社會經濟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方法與思路,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分析。望文中所述內容,能夠為各個民商法以及信用體系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組合應用方面的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王韞翔.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