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紅
摘 要: 在我國整個稅收體系中,個人所得稅作為核心構成,在調節個體收入和財政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社會個體的收入差異越來越突出,若是不能夠及時予以解決,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最終阻礙社會的健康發展。對此,本文在簡要闡述個人所得稅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探討了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主要作用;現狀問題;優化路徑
盡管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推行有一段時間了,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困境,特別是隨著社會個體收入的復雜化、私密化、多元化發展,使得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如何不斷進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優化,確保相關制度的全面執行落實,已經成為新時代稅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一、個人所得稅的基本概念與主要作用
(一)基本概念
所謂的個人所得稅,就是對個人獲取的各項應稅收入進行稅收的一種稅務類型,也是調整征稅機構與自然人之間在具體稅務征收和管理中所形成社會關系的法律維度的一種總稱。而征收的對象不僅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而且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前者需要就源于境內外的所有收入進行完全義務的稅務繳納,而后者則僅就源于中國境內的所有收入繳納相應稅款。
(二)現實意義
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推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并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維護我國世貿交易中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體系內的核心一員,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跨國企業和外籍員工開始大量涌入國內,而相比于國內員工,他們顯然屬于高收入群體,而對他們征收個人所得稅,不僅能夠提高我國的財政收入,而且能夠切實維護我國在世貿交易中的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有利于縮減個體收入差距,消除隱性的社會矛盾。市場經濟體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產權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收入差異化的普遍存在,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種差異化也變得越來越明顯,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也將會越來越突出。所以,全面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能夠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進而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助力。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實施的現狀問題
(一)征收模式滯后
目前,經濟新常態下,隨著經濟組織和個體收入的多元化發展,市場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個體的收入結構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傳統稅收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并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簡單來講,許多高收入人群,大多有著多多元的收入渠道,但由于這些收入具有較強的隱秘性,所以普遍存在著個人所得稅漏征、少征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將帶來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功能缺位,最終會進一步拉大個體收入差距。
(二)征收方式落后
客觀來講,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執行基本是以申報方式推進,而申報又分為代理申報和自行申報。前者主要是針對那些有著固定收入渠道的高收入人群,由所在公司財務實施代理申報和代扣代繳,最終所得到的工資都是稅后工資。而后者則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收入渠道多元且沒有固定工作單位的高收入人群,因個人收入的隱秘性,稅務機關無法對其收入進行一一確定,這就要求他們自覺進行收入申報,自覺繳納個人所得稅,但這也為偷稅漏稅提供了可能。如果無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勢必會造成個體納稅金額的失衡,最終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優化路徑
(一)實施現代課稅,加強公平建設
最新的稅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構建綜合性與針對性有機結合的稅收制度,根據我國稅收征管的硬件配備和軟件建設現狀,對居民工資和勞務報酬等收入實施綜合計征,依據超額累進的稅率標準,以年度為單位進行合并計稅。同時,用“經營所得”取代原有稅收制度中的“個體經營和承包經營所得”,但所采用的征收方式沒有改變,依然以分類計征為準。
可以說,實施現代化課稅模式,是實現稅收公平的先決條件,只有站在整體層面對納稅人所得予以全面考量,才能確保計征結果的客觀性和精準性,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公平公正,進而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調節功能。
(二)優化稅率結構,確保全面公平
首先,優化調整綜合所得稅率。以現有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作為基礎,將原來按月計征調整為按年計征,并相應調整優化稅率級距。具體為:擴大前三檔低稅率級距,縮小第四檔稅率級距,后三檔較高稅率級距維持不變。綜合所得適用統一稅率,能夠有效解決分類課稅模式下的橫向公平的缺失,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中低收人階層的稅收負擔。
其次,優化調整經營所得稅率。以原有適用稅率為基礎,保持五級稅率不變,適當調整多檔稅率級距,將最高一級稅率級距下限調整至五十萬元。將最高檔稅率級距下限大幅提高,能夠平衡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所得稅稅負,體現稅收的經濟公平,也將有利于激勵納稅人經營投資的積極性。
(三)調整細化扣除標準,體現稅收縱向公平
1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本次改革方案將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每月五千元(每年六萬元)。該標準綜合考量了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的基本情況等諸多因素,不僅能夠覆蓋當前的消費水平,而且還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按該標準并適用新改稅率測算,取得綜合所得的居民個人,稅負都有較大程度的降低,尤其是中等及以下收人人群稅收負擔下降更為明顯,體現量能負擔和縱向公平。
2設立專項附加扣除。方案在提高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在明確“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以及依法規定的其他扣除的基礎上,增加大病醫療、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租金、住房貸款利息等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專項支出附加扣除。專項附加扣除,較為充分地考慮了居民生活支出差異,有利于真實、準確地反映納稅人不同的納稅能力,改革后的稅制將更加符合縱向公平原則,無疑有助于實現稅制公平的精準化。
(四)接軌國際稅收,實現國際公平
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納稅主體。根據不同的征稅方式,以及相關的國際稅收管協定,在充分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對居民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進行詳細界定,并調整相應的劃分標準,以在中國境內居住是否滿183天作為判定依據。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確保稅收管轄權的充分行使,而且能夠降低避稅發生率,有利于維護稅收的國際公平。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細化增加反避稅措施。為了確保個人所得稅的全面執行,切實維護相關利益者的合法權益,應針對不同的避稅手段,在參照企業所得稅法中發避稅條款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增加個人所得稅發避稅條款,以強化個人所得稅征收的法律約束性和鬼執行,尤其是重點指明涉及境外避稅的反避稅措施,以全面推動個人所得稅的國際接軌和國際公平。
總而言之,在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進程中,相關主體必須要在明確個稅改革價值的基礎上,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以公平公正為根本原則,從制度、稅率、納稅主體、規制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個人所得稅制度,以確保其正面效能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馬雪玲.新形勢下高校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納稅,2018,12(26):12-13.
[2]毛佳婷,梁素偉,趙瑞.個人所得稅改革對我國稅收制度建設影響分析[J].時代經貿,2018(26):19-20.
[3]陳海宇.基于稅收公平視角的個人所得稅法改革路徑探討[J].納稅,2018,12(22):26.
[4]萬相昱.中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改進的微觀模擬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08):91-107.
[5]薛凝.基于免征額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思考[J].時代金融,2018(2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