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徽派雕刻又被稱為徽州三雕,是一種漢族傳統雕刻藝術,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國家非物質物 化遺產名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我們要繼承好徽派雕刻的傳統技術并積極探索徽派雕刻在其他藝術創作領域的獨特應用。影視藝術制作特別是科幻影視制作,對豐富的設計手段與藝術效果有著獨特的需求,而徽派雕刻細膩、生動、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等特色,對影視制作中的化妝特效有更豐富的補充,帶給觀眾更有創造性的藝術體驗。本文將對徽派雕刻在影視創作中的嶄新應用展開詳細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徽派雕刻;影視制作;傳承與推廣
一、徽派傳統雕刻的工藝
徽派雕刻被稱為徽州三雕,充分展示在建筑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美學藝術,給徽州民俗建筑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徽雕文化有記載的歷史最早起源于唐朝,隨著徽商在明清時發展興盛,徽派雕刻藝術到達巔峰。徽派雕刻藝術屬于徽派建筑風格,包含美學和力學的研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歷史意義。獨特的雕刻手法是“徽州三雕”工藝的核心,徽雕手法不拘一法,混合并用,讓建筑作品有著空靈剔透的藝術表現力。徽派雕刻藝術起源于徽州民俗文化,徽派雕刻藝術就是徽州民俗文化的縮影。
1、徽派石雕
徽派石雕手藝人用各種普通的石頭,創造出具有特殊美感的藝術造型。石雕利用自然條件展示出創作者豐富的情感,反映了獨特的歷史韻味。
徽派石牌坊也是集徽州石雕藝術于一體的建筑元素。徽州牌坊數量很多。牌坊華美敦實,氣勢恢宏,以其伸展的樓檐,玲瓏的漏窗,堂皇的額枋,挺拔的柱桿,給人以渾厚,堅實的印象。圖案多表達寓意,或巨龍騰飛向南,表達忠君之心,或瑞鶴翔云向北,體現天下太平之意。
徽州的庭院巷弄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精美石雕。那些各具特色的庭院巷弄中的石雕漏窗或圓或方,皆精雕細琢,將徽州民居裝點的格外古樸典雅。最經典的是園林中的松石和竹梅兩塊石雕漏窗,堪稱一絕。
2、徽派木雕
木雕是傳統雕塑的一種,徽派木雕因為獨特的表現力,在建筑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包含建筑裝飾和生活用具多個領域。徽派風格民居大多客廳以大梁為主,而且裝飾繁華,在清朝中后期表現最為明顯。徽派建筑橫梁中部略高,兩端端頭部位雕出偏園曲線或曲線紋樣,中間段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大氣、洗練、雋美。
3、徽派磚雕
徽派磚雕一般用作裝飾民宅的大門。在古代歷史文化中,庭院正門被作為住宅的重要標志,也是展示住宅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途徑。正門門框上方兩側裝有華麗的門罩,各嵌有一根垂花蓮柱,蓮柱下方通常雕刻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精美的刻畫和雕工展現了徽州磚雕的精細和超高的藝術成就。徽派風格的民居的門罩通常磚雕著民間風俗故事和神話傳說,生動形象,展示了獨特的徽州文化底蘊,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二、傳承和保護徽派傳統雕刻工藝
1.建筑風俗變遷對徽派傳統工藝傳承的影響
徽州傳統雕刻藝術是伴隨徽州歷史文化發展產生的獨特建筑藝術,徽雕發展的歷史過程也是徽州民俗文化與徽州建筑藝術的發展過程。但是隨著徽州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與變革,徽州傳統建筑文化也受到新一代建筑文化的影響與沖擊。特別是城鎮發展與新農村改造工作開展,傳統民俗建筑遭到破壞,許多獨特藝術形式消失于歷史長河。民俗建筑的缺失對徽雕藝術的傳承造成很大的沖擊。
我們要大力保護僅存的特色徽派民俗建筑,并修補和復原已經缺失的傳統故居建筑。積極開展文物保護與收集工作,嚴厲打擊文物盜竊及走私行為,鼓勵社會團體及各界人士從境內外購買徽雕藝術文物,妥善的保管登記在冊。徽雕藝術專家通過拍照、攝像以及文字記錄等技術手段把流失的珍貴徽雕藝術文物保存和傳承,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和傳承徽雕傳統工藝。
2.嚴格控制旅游開發對傳統建筑的破壞性發展
作為一座重要的歷史古城,徽州地區具有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徽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行業也占據了徽州經濟增長中極為重要的經濟地位。但是過度的開發旅游資源以及對民俗建筑監管保護不力等情況,旅游的發展對古建筑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我們要適度和恰當的開發旅游資源,這有助于徽雕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也有助于徽州經濟的綠色環保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要把經濟收益回饋于徽雕藝術的保護和傳承。要加大監管力度和保護手段,監管好旅游的破壞行為,保護好僅存的徽州民俗文化建筑。
3.支持和鼓勵民間藝術的傳承
在徽州雕刻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民間手藝人的傳承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雕刻技術的傳承需要傳承人長期不懈的學習和實踐,但是收獲的金錢不能滿足青年人的物質需求,特別是浮躁的不良風氣沖擊著青年一代手藝人的心。隨著歷史的變遷,老一代手藝人已經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青年人又不愿從事徽雕的繼承工作。徽雕手藝傳承的斷代對徽雕的傳承與保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我們要支持和鼓勵青年一代繼承徽雕藝術的傳承,加大徽雕藝術的傳播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徽雕藝術,熱愛徽雕藝術,最后傳承徽雕藝術。支持青年手藝者為徽雕藝術引入新的活力,鼓勵他們把徽雕作品創新并帶來新的藝術價值。補貼和獎勵青年手藝者在紛雜的社會沉下心,做好徽雕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形成新時代匠心精神。
三、徽派雕刻文化的數字化保護
數字化技術運用于文化信息的采集、儲存以及文化傳播。對舊有文化保護基礎上,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使損壞的文物修復,使失傳的文化再現。通過新媒體技術,為徽派文化傳播提供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富的技術支持。在徽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提供了更多的創造力與發展性。
1.運用數字化技術,保持徽派雕刻文化的完整性
現代化技術手段可以突破傳統文化保護技術的局限性。傳統影視攝錄和文字記錄技術保存的記錄資料,在長期的存放中,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和本身材質的壽命影響,發生了霉變、失真等情況,出現了很多毀滅性失傳。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運用新的掃描、數字攝影以及云計算和云儲存技術,可以對舊有的影像文字資料修復并轉化為數字化儲存。新數字技術的運用,使文化保存更加全面、立體、安全,對徽派雕刻文化的保存完整性有著重要意義。
2.建立徽派雕刻數字化博物館
通過數字模擬技術,再現古徽州的自然環境、社會風貌以及徽雕勞動流程,讓文化展示的更加立體直觀。運用2D、3D仿真繪畫技術,實現全景立體化,立體的展現徽州民俗故居的原貌。通過紙質資料和歷史研究,利用數字化仿真技術重新修補和復原破損和失傳的徽派雕刻文物。把徽派雕刻文化和文物轉化為數字化平面資料,整合并建立更全面的數字化博物館。
3.探索把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文化傳播
把徽派雕刻文化虛擬化、平面化,特別是徽派雕刻工藝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整個雕刻過程,把手工工藝做到數字化集成,形成徽派雕刻文化數字化存貯與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讓徽派雕刻文化和工藝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實現文化快速廣泛的共享。讓更廣泛的地區和民眾,更便捷、更直觀的體驗徽派雕刻文化的魅力。
四、徽派雕刻工藝在影視制作中的獨特運用
隨著影視創作的發展,為了塑造更加科幻、真實的角色與場景,雕塑在影視制作中的影視特效、影視道具以及三維建模方面都有更廣泛的應用。把徽派雕刻應用到影視雕塑以及數字雕刻技術中,豐富影視特效創造手段,提供更細膩、更靈活的表現形式。
1.影視特效在影視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影視特效就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假象和幻覺。人、科幻怪物以及虛幻建筑物的模型都被用來制作電影特效。影視作品的內容中的場景和生物可以是虛構的,現實中沒有的,比如說科幻怪獸和外星星球等。有些作品需要讓現實中存在的物體產生不可能發生的效果,同樣也需要特效來解決。影視特效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對豐富的藝術效果和獨特的創作技術有著獨特的需求,為影視制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2.徽派雕刻技術對影視特效技術中的獨特運用
隨著電影業的蓬勃發展,觀眾對于電影的展示效果和表現形式有了更高的需求。如《荒野獵人》萊奧納多傷口及復原的過程,真實細膩的特效化妝給觀眾帶來更加細膩、更加真實的體驗。雕刻技術與特效化妝相結合,使科幻雕塑有了更多表達形式和更豐富的創意,帶給觀眾更驚艷更新鮮的藝術感受。徽州雕刻工藝的運用使雕塑的造型上有了新的突破,各種新材料的運用使徽派雕刻技術與特效技術共同發展,雕塑與特效化妝的結合豐富了表現效果與展示形式。
影視制造業的蓬勃發展,這是徽派雕刻工藝發展新的契機,徽派雕刻傳神的展現形式極大的豐富了化妝特效技術。徽派雕刻工藝具有獨特的雕刻手法,表現力細膩、生動、具有獨特的美感,適合于影視雕塑的創作。徽雕工藝在影視制作領域的運用與發展是對特效制作技術是極大的補充與創新,也是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徽派雕刻工藝。
3.徽派雕刻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前景預期
中國影視行業迅猛發展,國內不少著名導演的影片紛紛重金謀求好萊塢等國外團隊的技術支持。而一些資金不足的劇組卻只能回避特效,使其視覺效果大打折扣。無論是關于歷史的《辛亥革命》,還是東方魔幻大片《畫壁》,又或是特效鏡頭超過1500個的《白蛇傳說》,都足以展示影視特效技術在這個視覺時代的潛力。一部完美的影視作品離不開卓越的特效化妝,一種精湛的雕刻技術已經成為影視制作的重要技術保障。把徽雕工藝應用在影視制作領域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給影視特效的制作提供更多的創新力,而徽雕技術的應用也對徽雕文化傳承與保護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五、總結
徽派雕刻藝術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極大的豐富的民間風俗藝術。徽派雕刻藝術的研究與創新,是對徽州歷史文化的探索,也是對古建筑歷史文化的探索,對美學藝術和建筑技術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傳承與推廣徽派雕刻技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作為徽派雕刻工藝和文化的傳承者,我們要結合新技術和新材料,豐富徽派雕刻工藝,在影視制造領域發展和傳播徽派雕刻藝術。既要傳承好徽派雕刻的悠久歷史,也要在新時代賦予徽派雕刻新的歷史意義,在影視制作領域的創新應用是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徽派雕刻文化,這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形式的積極探索,對文化傳承有著更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洪流.民俗文化視角下徽州三雕保護與傳承研究[D]赤子.文史藝術,1671-6035(2015)03-0096-02.
[2]郭宏斌,趙士德.文化生態視域下傳統手工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因素分析[D]科學·經濟·社會,1006-2815(2012)01-0187-06.
作者簡介:
項雯 1990年2月 女 講師 工作于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WJKY-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