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容 劉新


摘 要: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大力推廣糧改飼,發展草食牲畜,支持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實行草畜配套,提高土地產出效益,降低養殖成本,促進種養循環,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關鍵詞:青貯玉米和青貯苜蓿;肉牛育肥;對比試驗
為了研究舍飼條件下,青貯玉米和青貯苜蓿對雜交肉牛的育肥效果,筆者和同事一道進行了“青貯玉米和青貯苜蓿對肉牛育肥效果的對比試驗”,本實驗通過舍飼條件下,對兩組雜交育肥肉牛進行精料,飼養條件,管理條件完全一直的情況下,A組選用青貯玉米,B組選用青貯苜蓿(盛花期),經過20天的預試期調整,再進行60天的飼喂試驗,A組頭均日增重為1.437千克,B組頭均日增重為1.553千克,同等市場條件下,B組日均收益比A組多2.32元。
1、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牛的選擇和分組
選取18頭11月齡西門塔爾育肥肉牛進行隨機分成2組,每個實驗組分成3小組,每小組3頭牛。試驗A組中9頭育肥牛初始平均體重253±8.6公斤,試驗B組中育肥牛初始平均體重252±9.2公斤。預試期為20天,試驗牛從半放牧狀態進入舍飼試驗狀態,期間進行防疫工作和驅蟲。試驗期為60天,每20天進行一次稱重。
1.2 日糧組成及飼喂方式。
試驗組A選取青貯玉米作為粗飼料,實驗組B選取青貯苜蓿(盛花期)作為粗飼料,粗飼料采取自由采食方式,精料用量按照預試期和本階段肉牛需要的營養水平進行推算確定。為了確保試驗的準確性,二組試驗育肥牛精料日糧配方相同,均按照11月齡肉牛需要營養水平進行配合。按照國際標準和我區肉牛測定的數據顯示,我區11月齡的肉牛每天需要的營養物質如下:干物質6.9千克,肉牛能量單位4.9RND/kg,綜合凈能39.08MJ,粗蛋白814克,鈣39克,磷17克。所選飼料原料養分含量(見表1、表2)。
根據預試驗期測定的精飼料和粗飼料用量和比例,選用3中不同精料配方對2組試驗牛進行飼喂,從而選出育肥效果最佳的飼料配方。精飼料日糧配方一:玉米50.87%,小麥麩26.41 %,菜籽餅18.40 %,骨粉2.16%,石粉1.08%,食鹽1.08%;精飼料日糧配方二:玉米55.19%,小麥麩22.73 %,菜籽餅17.75 %,骨粉2.38%,石粉0.87%,食鹽1.08%;精飼料日糧配方三:玉米57.36%,小麥麩21.65 %,菜籽餅16.67 %,骨粉1.95%,石粉1.30%,食鹽1.08%;
1.3? 飼養管理。試驗從2018年9月20日開始,12月8日結束,共80天,其中前20天是預試期,后60天是試驗期。本次試驗是從養殖戶中選取20頭11月齡,均重在250kg左右的西門塔爾雜交肉牛作為試驗牛,空腹24小時候后稱重記錄,編號后按組分欄同圈飼養。入圈舍后,按照相關免疫程序進行預防免疫,然后對試驗牛采取粗飼料自由采食,自由飲水,在預試期內精料按照不同日糧配方逐漸投喂,向正常投喂量靠近,從第21天開始,精料定時定量投喂,投喂時間為每天7:00,13:00,20:00分三次飼喂,飼喂總量按照體重的2%進行。每天清掃圈舍1次,按養殖場常規對圈舍進行消毒,疾病防控措施依照常規飼養進行。
1.4? 試驗觀察。試驗期內試驗牛毛色光亮,口、鼻濕潤,精神狀態良好,采食量和反芻均正常,膘情好,生長發育良好,在試驗過程中從未發生疾病。
2、記錄和分析
2.1? 試驗數據的記錄。每天對精飼料的消耗進行記錄,每20天對試驗牛稱重記錄一次。因本次試驗每小組樣本數較小,僅為3個,因此選用小組均重計算初始重和試驗末期重,從而計算小組平均日增重和精料飼料報酬率(見表3)。
2.2? 試驗數據分析。從表3數據可以計算A組頭均日增重為1.437千克,B組頭均日增重為1.553千克。如設A組增重比為100%,,則B組增重比為108.07%,根據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顯著。試驗結果表明,在舍飼飼養條件下,原本適口性較好的玉米秸稈和苜蓿經過青貯后,營養價值和適口性更優,用于育肥期肉牛的飼養,經濟效益好,但經本試驗數據證明,青貯紫花苜蓿(盛花期)的飼喂效果明顯優于青貯玉米,A組頭均日增重為1.437千克,B組頭均日增重為1.553千克,同等市場條件下,B組日均收益比A組多2.32元。
3、討論。本試驗受飼養條件,樣本選擇等因素的影響,試驗結果并非完美,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完善總結,以便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慧賢,不同日糧配合對肉牛育肥效果的對比試驗,養殖技術顧問,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