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欣雙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商業模式不斷得到創新,網絡交易這種新的交易方式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交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商標侵權的問題已經從現實生活領域蔓延到網絡之中,在我們享受著網絡交易這個互聯網帶來的成果的同時,網絡商標侵權問題隨之出現。基于此,本文就對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行為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交易平臺;商標;侵權
網絡交易平臺是一個設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為企業或個人提供商務活動的虛構的網絡空間,是將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進行充分協調、整合進而實現有序、關聯、高效流動的場所,交易雙方可以通過這一平臺提供的服務完成相關交易。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責任是否明晰,影響著商標權人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護。網絡交易平臺方在網絡交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網絡商標侵權問題的規制也有著重要影響。
一、網絡交易平臺方的法律地位
網絡交易平臺方常作為網絡交易商標侵權案中的一個法律主體,因此明確其法律地位對于權利人的維權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法律地位的明確是規范義務和責任的前提。在我國現有的法律規范中,雖然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做出了一些規定,但對于網絡交易平臺方的法律地位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學界也是言人人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將網絡交易平臺方視為網絡交易的居間人。2、將網絡交易平臺方視為賣方或合營方。3、將網絡交易平臺方類比于柜臺出租者。4、將網絡交易平臺方類比市場開辦者。5.將網絡交易平臺方界定為新型的交易中介。網絡交易平臺方不但有與之相同的地方,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在已有的法律概念中很難將其進行定位,這正是“新”的體現,所以將網絡交易平臺方界定為新型的交易中介符合實際情況。
二、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商標侵權是指未經商標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或者妨礙商標所有人使用注冊商標,并可能造成消費者產生混淆的行為。網絡商標侵權可以說是傳統商標侵權超出了我們現實生活的范圍,是在虛擬世界之中的蔓延,是侵權行為人借助網絡及相關的技術服務實施的商標侵權行為。網絡交易平臺方作為一個法律主體出現,是網絡交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網絡交易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交易方式之時,網絡商標侵權案件也是屢屢發生,了解網絡交易平臺方的商標侵權形式對其商標侵權責任的認定有著重要影響,也能更好的規制網絡商標侵權問題。1、直接侵權。 企業自有的網絡交易平臺方的類型下若是發生商標侵權行為,因企業自有的網絡交易平臺是兼具平臺運營方及商品或服務的信息發布者和銷售者的身份重合的平臺,其直接參與網絡交易,此時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的表現形式是直接侵權形式。2、間接侵權。提供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網絡交易平臺方并不直接參與到交易過程中,其只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交易空間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并獨立于買賣雙方而存在,此時,網絡交易平臺方的表現形式是間接侵權形式。
三、我國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責任的立法完善
1、明確“知道”的認知標準
目前,判斷網絡交易平臺方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法律依據是網絡交易平臺方是否“知道”其提供的交易平臺上有商標侵權行為的存在。“知道”應理解為“明知或應知”。“明知”是對事實存在的認定,確實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而“應知”是經過外部事實推定侵權行為存在。在判斷網絡交易平臺方是否“知道”其平臺上的網絡用戶存在商標侵權行為時若僅采取“明知”的認知標準,對商標權人來說會有不利,因為在網絡交易平臺這個虛擬空間上確定真正侵權人存在困難,難免會有網絡交易平臺方以其技術能力有限為由辯稱其無能力知道有侵權行為的存在而推脫責任,這將導致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更好的保護,所以,應將“知道”的認知標準明確為“明知或應知”。
2、規定權利人“通知”的具體內容
當商標權人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有權向網絡交易平臺方發出侵權通知,要求其采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侵權通知會影響到商標權人的維權,也是網絡交易平臺方過錯判斷的前提,因此侵權通知是否合格至關重要,而在《侵權責任法》中并沒有對其具體內容進行規定。應該對“通知”的內容進行規定,關于通知的內容我們可參考我國已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有關的規定進行制定。在通知的形式上,商標權人的通知應采用書面形式。書面形式的通知有利于商標權人在訴訟中證明自己以合理形式,將侵權事實及自己主張通知了網絡交易平臺方,有利于自己的維權。
3、合理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方的法律義務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確、完善的關于網絡交易平臺方的法律義務的規定,僅在《侵權責任法》中有一些相關規定,但規定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應從事前注意義務和事后注意義務兩方面來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方的法律義務。在事前注意義務方面,應明確:要求從事商品或服務經營活動的用戶提交身份、地址等信息進行身份核查、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制定服務協議、交易規則并在主頁顯著位置提醒、警告經營用戶不得實施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及侵犯知識產權的不利后果;保存平臺上發布的商品或服務的交易信息;建設知識產權投訴通道,便于知識產權人進行維權。在事后注意義務方面,應明確:在收到權利人商標侵權通知后,據權利人的主張應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連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措施,并將該通知轉發至涉嫌商標侵權的經營用戶;有協助調查、向權利人或相關部門提供商標侵權人相關信息的義務。
4、增加對重復侵權行為制約的規定
網絡交易平臺方在接到通知后采取的必要措施應是可以制止侵權行為再次發生的措施,該措施應能使侵權人不能再次發布侵權信息。如若同一侵權人實施重復侵權,而網絡交易平臺方沒有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侵權的發生,網絡交易平臺方則不能以其已經及時采取措施為由主張免責。可參照法國法案,結合我國實際,增加對平臺用戶重復商標侵權行為制約的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會員注冊沒有明確規定一個人只能注冊一個賬戶,而且會員注冊要求不嚴格,只要符合注冊條件完成注冊手續即可。不乏出現同一個侵權人注冊多個賬戶的情況,利用不同賬戶實施重復侵權行為。若是如此,網絡交易平臺方在接到權利人侵權通知后經審查可以確定為同一侵權行為人時,可直接進行封號處理并通知權利人和侵權行為人。
5、引入間接侵權責任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交易中商標侵權案件不斷出現,因沒有明確、具體的間接侵權責任的規定,在商標法領域也缺乏對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責任的規定,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主要依據現行法律法規中零散的規定,以共同侵權理論對網絡交易平臺方的責任進行認定。共同侵權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網絡交易平臺方商標侵權案件的審理,有必要對商標間接侵權做出明確規定,引入間接侵權責任。可借鑒美國有關這規定,結合我國實情,明確規定間接侵權責任。應對商標侵權行為進行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的類型進行劃分,進而依據不同的侵權類型規定承擔直接侵權責任和間接侵權責任不同的責任類別。應對間接侵權行為進行單獨規定,以不同的間接侵權方式區分不同的間接侵權行為。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申屠彩芳.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張今,郭倫斯.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使用及侵權責任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