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勃
孔子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本文力圖換個角度探討中國社保卡建設借鑒先進國家經驗的可能性,純屬個人看法,如有謬誤,還望指正。
SSN就是一張紙片
美國是人口眾多、種族繁雜、人口流動大的聯邦制國家,美國人證明和驗證身份的主要依據就是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以下簡稱SSN),每個美國公民從出生就有一個SSN,此號碼將跟隨一生,串起美國人一生幾乎所有的記錄:包括社會保障、銀行賬號、稅號、金融、醫保等都與之掛鉤。依據美國法律,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必須持有SSN,該號由聯邦社會安全局統一賦予。社會安全卡就是一張印制了9位數字的紙片。支撐這9個數字的是龐大的網絡信息系統,進入系統數據庫,在全美任何一個州,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可繳納和領取社保,真正實現了社保“全國通”,甚至“全球通”。由于SSN的唯一性和終身追蹤記載當事人信用記錄,所以還成為金融、警察、邊檢、人口統計、教育、反恐和選舉機構依賴的信息源。在世界社保發展史上,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典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社保管理同樣面對管理地域范圍大、人口流動多的難題,美國SSN制度具有統一性、社會管理成本低、準確性、效率高的優點,對我們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SSN優勢:數字化和集中化,錢花在該用的地方
聯邦社會安全局是美國最早推行信息化的政府機構,20世紀80年代就建成覆蓋全美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全國統一、聯網的信息系統是美國社保部門日常工作的基石。
社會安全局的數據信息高度集中和統一,存儲主機設在巴爾的摩,巨大的服務器保存著全美的人口統計、工資和信息資料,每天進行7500萬次交易,該數據中心被稱為國家計算機中心(NCC)。主機系統與社會安全局遍布全國的1300多個辦事處通過網絡連接,辦事處員工在與客戶辦理社保業務時即可進入該系統,生成一份“陳述”,當完成后終端可打印簽字,完成交易,亦被系統記錄。
NCC已運行30多年,為支撐日益增長數據和存儲需求,美國社會安全局2014年耗巨資更新了更快更強大計算機和數據庫系統,依靠該數據庫存儲的參保人指紋、視網膜或基因信息,運用云計算技術,可在任何一個網絡客戶端對參保人員進行識別和身份認證。以SSN為接入口的美國社保經辦真正實現了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其效率和安全性是最高。
被金融機構綁架的中國社保卡
中國社保起步晚,但起點不低,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方向失誤和巨大浪費。社保信息系統沒有做到全國統一。與美國相比,我國對全國性信息系統建設的思路和視野不夠寬,導致數據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8年來,社保卡被金融機構綁架了,社保卡實際上成了一張金融卡。
1、發放社保卡導致社會管理成本高昂,全國聯網業務辦理困難重重
社保卡是由人社部統一規劃,各地社保部門面向社會發行的集成電路卡(IC卡)。2011年8月人社部和央行宣布社保卡搭載金融功能,除具有社保卡功能外,還可作為銀行卡使用,具有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金融功能。2015年末,全國社保卡發卡數量達到了8億張。
據人社部資料,社保卡成本收費標準由各省財政和物價部門共同制定,大致工本費20元。以全國共制作10億張計算,成本高達數百億元,而真正燒錢的是社保卡后面的相關系統建設、運維等流程。
2、社保接觸式IC卡存在一定缺陷,背后是部門利益和集團利益
國內現有接觸式社保IC卡有很多缺點,比如不便利的插拔卡操作,使讀寫故障率高;觸點外露而導致污染、損傷、磨損、靜電等對芯片造成的破壞等。經多年使用經驗,我們發現,除IC芯片損壞率高以外,連IC卡讀卡器在醫保定點醫院損壞率更高,其壽命通常只有一年,這是因芯片與卡頭接觸次數過多造成損壞。IC芯片可加密存儲參保人員信息,用于辦理社保業務、刷卡就醫結算時的身份驗證,其實這些認證完全可以通過身份證或其他方式實現,如非接觸式射頻技術、基因指紋、人臉識別和視網膜識別等方式,且成本低廉,現有技術完全可靠身份證號碼來進行認證,安全性和驗證性并不低,且金融社保卡無法完全替代銀行卡,其意義有限。
實際上,在整個金融社保卡利益鏈中,得益的是卡商和金融機構,社保卡捆綁金融功能,意味著它是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借記卡,全國8億張借記卡式社保卡,對銀行來說就增加了成千上萬億元資產。金融社保卡對于緩解銀行存貸比紅線壓力,以及增加可觀的信貸規模,有很大作用,還能給銀行帶來長久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
居民身份證就是社保卡!
根據自身國情,虛心學習美國SSN的經驗,走建設全國統一社保數據庫的路子,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筆者有一些不成熟的設想:
1、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平臺
全國統一的社保信息系統建設是社保的核心和根本,應充分利用現有各省市的數據庫,逐步整合、最終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信息數據庫,效仿美國社會安全局垂直管理體系,加強對社保信息的唯一性、及時性、準確性管理。
根據國務院《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要求全面加快社保信息化建設的要求,統籌考慮國家和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建設,逐步穩妥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社保信息平臺是可以實現的。
2、廢棄社保實體卡,用居民身份證替代
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現有信息資源,減少重復投資和浪費,與公安系統的居民身份證數據庫共享數據是一條花錢少、高效率、安全準確的身份認證方式。
公安部發放的居民身份證是是全國統一、全民使用、使用次數頻繁、范圍廣、時間長、具權威性的重要證件,這類似于美國SSN,完全可用于社保系統身份驗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三章第十四條第五款之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可說明身份證是經法律明確、具法定效力的身份證明。人社部也明確規定,社會保障號碼采用居民身份號碼。這個號碼完全可以當做中國的SSN。
2005年,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開始在全國發放,融入非接觸IC芯片技術、防偽性提高、辦證時間縮短、存儲信息增多、發放范圍擴大。與人社部的社保卡相比,采用身份證作為社保身份認證,具有技術上先進,大大減少社會管理成本,且公安部已建立了全國聯網的居民身份信息數據庫,包括公民基本信息、照片、指紋等重要識別信息,經過公安部授權后,已在交通、旅游、金融行業廣泛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
通過與公安身份證數據庫對接,用身份證取代現有社保卡進行身份認證,與一般的證卡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還可通過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實現在移動端進行脫卡社保消費或辦理社保業務,大大減少社會成本,提高社保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