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雙
摘 要: 近年來,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需求量也在隨之增加。但由于管理制度漏洞百出,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存在風險與問題,制約著工程健康發展。本文將主要圍繞這些風險展開分析,并提供具體保護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風險;保護方法
引言:
自20世紀末開始,伴隨工業的飛速發展,自然能源需求量直線上升,我國也漸漸從能源輸出大國變成能源貧瘠大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備受國家重視。在我國戰略的引導下,西氣東輸工程成功投入使用,此項目的落實和天然氣管道息息相關。而在過程中使用的EPC模式,雖然取得較大成績但依然存在諸多風險。
一、石油天然氣管道的工程風險分析
(一)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風險
內蒙古、新疆等這些經濟發展較差的區域埋藏著大量天然氣、石頭等自然資源,但其自然條件較差,還屬于高原地形,晝夜溫度差距大,在此搭建天然氣管道必須要結合這些自然因素考慮,在選用管材時盡量挑選抗腐蝕的,以防管道建設完成后不久便被腐蝕,進而引發石油天然氣的泄露破壞環境。若管道在建設時要跨越河流,則要開展架橋工作,這些工程都隱藏著諸多風險,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二)安全保護認識較差
建設完管道之后要定期開展維修與養護工作,但目前我國保護激勵與保護監督體系不夠健全,相關人員缺少工作激情與積極性,專業素養與綜合水平普遍偏低從而導致風險無法第一時間被發現,引發更大的安全問題。
(三)不良人員破壞帶來的風險
一些不良人員專門鉆管道管理空子,通過破壞管道來販賣天然氣、石油等能源,從而為自己謀取暴利,這些人員在損害國家利益的同時還加重了能源貧瘠的程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增加了各種各樣的管道風險[1]。
二、石油天然氣工程具體保護方法
(一)EPC下成品油管道整體管理
EPC模式下的石油天然氣管道管理通常要展開以下工作,以此減少存在的風險,建設完善的調節機制。例如:分包施工單位、諸多聯合設計單位、材料供應商等嚴謹依據我國下發的相關協調手冊,確保眾多方面在管理方式、管理思維模式、管理觀念方面的統一性,高效減少成品油管道策劃、搭建、監管等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二)建設優質保護管理系統
扁平化處置EPC項目部,建設優質的管理系統,挖才能拿對項目部眾多分包企業實際施工狀況的合理監督和引導,對重點問題展開全面剖析與探究。
首先,可保證管道項目招投標流程更加優化,減少這其中潛在的風險。例如:進一步探究施工階段的狀況,改善施工人員的自身行為,避免發生施工風險。
其次,企業要不斷前置與創新管道保護管理體系。例如:針對管道運行的核心區域可采用遠程電子監控系統實時監視重點線路和設施,保證管道正常運作。提高相關人員的責任感,讓其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成品油運輸作業,對發現的問題可迅速、合理的展開維修工作[2]。
最后,建設一個管道運作風險評估機制,采用合理的方法高效減少運行設施的問題率。例如:可學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用軟件新技術打造出一系列成品油管道運行體系的故障預警和及時維護體系,針對管道設施的常規運作展開隨時監督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的區域可展開迅速、準確的報警與預警,有利于維修工作人員迅速的抵達現場展開設施的維修作業。還要加大石油天然氣管道維修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力度,激勵其積極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故障修理方法,面對突發問題時能正確處理,以此提高成品油資源的安全性。
與此同時,相關企業還要把管道故障責任落實到具體人頭上,做到獎罰分明。例如:用法律手段全面打擊盜取成品油這一行為,保證資源的安全程度,有利于企業自身形象的提升,獲得最大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管道巡查制度
從開始建設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開始,相關人員就要定期組織巡視工作,保證施工、管理、維護同步進行。若察覺到問題必須要讓修理人員展開問題的排除工作,某些情況下還要及時更換設施。針對所要巡視的不同部門要建設出一個統一化的巡視機制,完成管道資料搜集、組織監管、培訓落實等。其關鍵在于機制的標準化、統一化和規范化。
一是要巡視審查的內容。樹立完善的巡視制度,確保管道運行中發生問題能及時被發現。
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各個巡視周期,以此保障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是要正確選用巡視方式,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明確好統一的狀態檢查方式后,其所發揮出的最大作用即提升了檢查效率。由于檢查工作是根據管道不同狀態展開不同級別的檢查的,顯示無問題的地區可增加檢查周期,這便有效提升了檢查效率。
綜上所述,相關人員要加強石油天然氣管道的工程風險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可有針對性的選用保護方法。可從建設優質保護管理系統、制定完善的管道巡查制度等封面入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推動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閆軻.石油天然氣管道的工程風險及其保護方法的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8,38(09):39-40.
[2] 李長俊,張理.對于石油天然氣管道的工程風險及其保護方法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8(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