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倫 向起銳
摘 要: 人類對地球最早的認識和了解是建立在對地球的起源、現狀和演化的猜測甚至臆想基礎上的。雖然有些臆想或猜測在今天看來是睿智的、天才的,但總體來看,這些猜想是零星的、表面的。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近代以來人們對地球進行的實證性考察,地球各個組成部分的奧秘被逐漸揭示出來。然而,只有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基礎上,人類才再次重新認識了地球。
關鍵詞: 地球起源;科學技術;發展
一、地球觀與地球科學的關系
地球觀:人們關于地球的整體的認識和延伸出的基本觀點。地球觀這一哲學層面的概念,是一個時代人類關于地球整體認識程度的一種反映。
地球觀與自然觀的關系:地球觀是自然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觀在地球這一特定客體上的體現。二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方面,自然觀包含地球觀;另一方面,地球觀又要受到作為整體的自然觀的影響。地球觀與地球科學:地球觀是地球科學知識的哲學概括,其層次高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是地球觀形成、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地球觀一旦形成一定會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1]
對于地球觀產生的影響因素是有很多方面的,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如何進行的、對地球的認識程度以及人類哲學思維的水平,等等。
1、前面說到的地球科學的發展會對地球觀的產生有影響。
2、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如何進行的也對地球觀的產生有影響。比如,今天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是導致人類地球觀變革的重要因素。
3、人類哲學思維的高度會對地球觀的產生有影響。地球科學的發展不會自動帶來哲學觀念的更新,哲學地球觀的建立需要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概括總結。
我認為人類對地球觀認識的重要階段可分為,遠古時期:宗教性質的地球觀——古代時期:樸素地球觀——近代:地質地球觀——20世紀初圈層系統地球觀——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地球觀——20世紀后期宇宙地球觀
二、人類地球觀演變
遠古時期:宗教性質的地球觀。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在進行實踐活動的同時積累了很多對自己所生活的家園的一些知識,不過這些知識是與當時人類的一些原始宗教觀念和各種對自然力和自然物崇拜后形成的神話混在一起的。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人類生活的區域是十分分散的,居住的環境和民族的多樣性,導致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崇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
古代時期 :樸素地球觀。人類逐漸擺脫對地球的神話色彩的認識是隨著人們所學知識的增長和思維能力的進步,這使得人們開始用較為理性的態度來看自然界,從而產生了較為理性的地球觀。
近代:地質地球觀。地質學的建立和發展使得近代地學得以發展。近代地學時期,傳統地質學的分支學科開始建立起來,與此相適應,16—19世紀形成了這一時期特定的地球觀——地質地球觀。
20世紀初:圈層系統地球觀。人們在對地球的認識從地球表面的巖石圈層擴展到對地球其它圈層的認識并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個系統是由地核、地幔、土壤及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對這個統一的系統(地球系統)進行研究稱之為地質科學。
20世紀中期:人類地球觀。人類對自己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刻而形成了人類地球觀,像1942年,俄國學者維爾納茨基第一次提出“智慧圈”這一概念,這個智慧圈是地球的新的地質現象,也是生物圈進化的最新階段。
20世紀后期:宇宙地球觀。人們研究的越深入就能越認識到,研究地球系統本身是不夠的,要對地球周圍的環境也進行研究,納入地球科學的研究范圍中。
近幾年天地生人綜合研究已成為一個綜合性研究的熱門領域。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天地生綜合研究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如:自然災害的群發性、天文因素對氣候和地震的影響。這一熱門綜合研究的興起,標志著一種新的地球觀,宇宙地球觀的產生[2-4]。
三、古代人對地球的認識
古代人對地球細節零星而原始的認識,早期人類的地學文明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而出現的。
1、從2-3百萬年到距今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這一時代是人類文明開始出現的時期,那時人類認識地球最重要的成果是通過打制各種石器,也就是制造原始工具而獲得的、制造工具的活動“天然地”把人類與巖石學的某些最初的知識聯系在一起。
新石器時代
人類關于居住地的選擇、石質工具原料的辨認和使用,以及陶器的制作等,都是對早期地學哲學的零星認識。
人類最初的地理知識來自對生活場所及周圍環境的初步了解
原始人類對自己所生活的區域中的山水草木、大江大河的變化特點和具體位置都較為明確 。對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的認識(洪水、地震和火山等)也始于這一時期。
1、地震現象也被人類所關注。
我國現存的有價值的地震記錄文獻約8000種,文獻記錄了公元前1177年至今幾千次地震。
2、早期人類對火山現象的認識
地中海沿海的人們首先開始觀察火山和對火山進行描述。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與所生活的區域是密切相關的。
古代人對地球整體直觀而朦朧的解釋
原始的地學知識產生滿足了人類的一些精神需要
原始的地學知識的產生一方面滿足了人類的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類的一些精神需求。大自然和諧、壯麗、深邃、神秘的行為,引起了古人的懷疑和探索興趣,對天地的關系、宇宙起源等問題的思索、猜測和回答,滿足了古人的好奇和精神需求。這些天才的解釋,是整體的、直觀的、朦朧的,成為后來對地球科學和地球科學哲學的認識的最早萌芽。
2.關于地表形態變化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出現了源于殷周的“地道變盈而流謙”(《周易?謙》)以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等記載,到了晉代,關于海陸變遷的現象已有明白的記錄,如葛洪的《神仙傳》中的“東海三為桑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不僅繼承了前人關于海陸變遷的觀點,而且還用周期變化的氣候因素解釋海路變遷的現象。
與地學的認識的發展相應,中國早期地學哲學在認識人地關系的過程中經歷了最初的以萬物有靈的泛神論為核心的自然崇拜,到“人定勝天”(荀子)的人勝論和具有神學唯心主義色彩的“天人感應論”(董仲舒),再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的樸素唯物主義的曲折歷程。
中國古代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領悟中蘊涵著目前已成為世界共同的發展理念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這大概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最早的來源吧。我國周代就頒布了《伐崇令》是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先秦時期出臺了一些環境保護措施,如《秦律?田律》等。此后旨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相關法律一直被延續下來。
結 論
總而言之,相對于近代特別是現代人類地學思維的廣泛性和系統性,漫長的早期地學文明給我們留下的主要是局部、零散和孤立的知識基點,以及堪稱天才然而缺少科學基礎的聯想和猜測。但是正是這些知識的猜想,為后來的地學和地學思維方式的進步奠定了歷史和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余謀昌著《地學哲學:地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一章:人類世:地球新的地質時代).
[2]中國科協天地生綜合研究聯絡組編《天地生綜合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王恒禮《地球科學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徐欽琦著《天地生與人類社會交叉研究》,地質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