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包冬冬
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從2013年開始舉辦第一屆,到今年的第四屆,參會人數逐年增多,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影響力日趨增強。在化工領域安全生產形勢向好但依然嚴峻的背景下,第四屆研討會的召開,將助力化工過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到2020 年,實現生產安全事故總體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到2030 年實現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边@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明確的目標。明年,是第一階段性目標的達成之年。在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但仍然嚴峻的背景下,實現這一階段性目標仍有差距。尤其是近年來事故多發且社會影響較大的化工領域,在防范遏制多發事故的重壓之下,絲毫不敢松懈。

第四屆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現場
2019 年10 月31 日,我國化工安全領域層次最高、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研討會——第四屆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期間,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國內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推進化工過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這一主題,交流分享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與千余名參會者共同深入探討提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
應急管理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華山在會上強調,大力提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小安全風險,將風險控制的重點轉移到風險出現的源頭前端是保障安全生產的重要舉措。要突出高風險產品和高危工藝替代,推動企業使用危險性較低的化學品替代原有高危險性的原料、物料等,鼓勵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優化或改變工藝方法降低安全風險。要突出源頭治理減少危險源,嚴格新建項目的安全風險評估和防控風險論證,堅決淘汰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工藝技術落后、安全保障能力差的企業。要突出重點管控,盯緊盯牢重大危險源安全風險,高度關注危化品重點區域的安全生產,實施全生命周期管控。要突出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對化工園區開展量化風險評估,實施風險分級精準治理。要突出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有效降低人員傷害風險及人為因素導致事故的概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提出,實現化工行業本質安全,需要將當前大熱的人工智能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控進行深度的融合。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是“感知、認知、決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感知風險信息、認知風險產生原因,并通過人機共融的應急輔助智能決策,達到降低風險、管控風險的目標。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趙東風十分認同從本質安全角度化解化工安全風險。他認為,很多典型的化工事故源自動態風險管控不足。在作業風險動態管控程序上,非常規作業執行企業作業許可程序即可,常規操作和作業風險一定要定期梳理作業目錄,每一個作業均要開展工作安全分析(JSA),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一般的常規操作和作業,按照程序直接作業即可;重要的常規操作與作業,建議提級管控,增加上一級部門監督流程,按照程序直接作業。
來自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的副主席Paul Lindblad 闡述了中國化工企業推進責任關懷的重要性。在中國,化工行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了化工行業自身的危險性外,目前,環境污染治理的形勢愈發嚴峻,化工產品全生命周期受到了政府、百姓的高度重視,政府對化工行業企業的監管政策逐步升級。尤其是今年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行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于今年2 月,開啟了鎮江新材料工業園“化工園區責任關懷行動”,組建責任關懷專家團隊,針對該園區以往事故的原因和園區內公司管理的重點進行最佳實踐分享。同時,協會將自我評估工具,融入到公司已有的管理體系以及日常檢查中,重點結合隱患排查導則介紹過程安全管理實踐。
對于近年來熱門的化工園區風險管控,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如君直言當前現狀:規劃和選址布局不合理,市場化導向不足,產業關聯不緊密,缺乏嚴格準入機制,企業本質安全水平低或良莠不齊,一體化理念不足,各類公用工程和應急處理系統缺乏,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體制機制不健全,力量薄弱。這些問題成為制約化工園區順應市場需求的桎梏。王如君認為,一流化工園區應該選址合理化、布局科學化、準入嚴格化、企業達標化、管理規范化、應急一體化。防范化解化工園區的安全風險,應以化工園區的選址及規劃、園區內布局、準入和退出、配套功能設施、一體化安全管理及應急管理等6 個要素為綱,具體化為33 個量化指標,同時設立7 個直接判定為高安全風險的特殊條款,系統全面排查、重點整治降低化工園區安全風險。
本次會議還設置了過程安全管理、風險辨識分析與管控、精細化工安全管理與技術3 個分會場,并同期舉辦了第四屆中國國際化工安全技術與裝備展覽會。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秘書長路念明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大會從第一屆到第四屆,發生了很大改變。2013 年第一屆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舉辦時,與會者只當作學習國外舶來的新概念——化工過程安全的一次機會。發展至今,大會已經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廣泛、充分交流的最佳舞臺。第一次會議,在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的要求下,約有500 人參會,其中包括各地方監管部門負責人、中央企業管理者等。而今,千余名參會者絕大多數來自企業,自發踴躍報名的熱鬧程度使主辦方不得已在會議前一周關閉報名通道。
路念明說,回顧第一屆會議,也非常成功,不僅是開幕式座無虛席,而且分論壇也場場爆滿,為會議的連續舉辦奠定了基礎。此后,我們更加堅定了辦好辦優大會的決心,看這屆會議,依舊座無隙地?!拔蚁脒M去聽一聽,發現沒有座位,只能算了。”路念明笑著說。
究其背后的原因,路念明認為,隨著國家安全生產政策的收緊,企業安全生產主體意識的增強,大家迫切需要了解國內外化工過程安全管理、技術等的最新進展,這屆會議的舉辦恰逢其時。此外,提升化工企業的本質安全水平,依靠政府明查暗訪、督導檢查等外力,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到了一定程度,推動不了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落實。因此,通過召開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讓企業管理人員參與會議、吸收借鑒經驗,從而主動改善自身安全管理,提升化工過程安全水平,最終實現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目標。從研討會目前的效果來看,已經發揮了這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