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雅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知識產權作為一個具有排他性的保護法,在普惠的理念背景下,只要運用得當,與其相伴的挑戰也將化為新的窗口和機遇。
關鍵詞:“一帶一路” 知識產權 產業轉型 區域及國際合作機制
知識產權法作為一門相對新興的法學學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不被人們所熟知,這是基于知識產權法自身的非物質化體現特性而致。在國際合作中,知識產權法是促進了國際及區域合作的發展,還是給國際及區域合作帶來了更多的障礙和挑戰,這些問題在日益復雜、多元及整合度高的國際發展情勢下,需要我們在推進政策前做全面的思考和充分的規劃。“一帶一路”是很好的國家平臺,讓我們探索、了解并推進知識產權法的適用性,可變性和國際性。“一帶一路”倡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協同發展,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的國內產能技術文化等“走出去”政策,在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的同時進行國內的產業輸出和產業轉型。知識產權作為一個具有排他性的保護法,在普惠的理念背景下,只要運用得當,不僅不會給技術的輸出及轉讓帶來障礙,反而能最大化地激勵科技創新者的生產潛能和意愿。與其相伴的挑戰從另一個方面也將化為新的窗口和機遇。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什么是知識產權法。根據吳漢東所述,“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智力創造活動中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特征,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是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它們具有創造性、非物質性和公開性三個基本特點。知識產權屬于民法范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產權必須是在一定時間和區域內可流通轉讓的具有商業價值的智力創造,相關對象為民對民,并且覆蓋領域廣闊。“一帶一路”同樣是一個全領域覆蓋的政策,大到基礎設施建設,小到文化交流,作為一個民法私權范圍內保護非物質智力創造的保護法,知識產權體現在方方面面,而知識產權法也在這諸多方面發揮著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的作用。
“一帶一路”在陸地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的我國工業產能輸出,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領域,而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涉及工業產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是長期的協同發展和產業輸出,單純的勞務派遣型的幫扶建設是一次性的項目,項目截止人員回撤,當地的人民并沒有獲得生產建設所需的技能和生產資料,這樣不僅達不到“一帶一路”建設的預期目標,與其整體方針也不能一致。所以,我們需要把整個生產流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落地,例如,基礎設施建設中所需的水泥,我國現階段水泥生產已經嚴重產能過剩,如果能把水泥生產鏈向對其需求旺盛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轉移,這不僅符合我國的產業升級國情所需,也符合普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理念。工業產權此刻是進行產業轉移的前提,是全部轉讓技術,還是部分轉讓技術,在時間性上,是遵從中國的知識產權法相關規定還是依據產業落地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這些問題我們均可以從知識產權法的適用性及地域性中找到答案。
王遷認為“權利人可以充分利用有關侵權行為地域管轄的規則,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管轄法院”。根據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可就近起訴侵權行為,那么如果侵權行為發生在兩個不同國家的企業之間,就近起訴侵權行為的法律行為是否依舊有效。這看似是一個挑戰,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契機,讓中國在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產能轉移的同時,發起并建立配套的法律保障體系,一個能夠輻射整個區域的工業產權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協議,并邀請區域內的國家作為締約國加入該協議體系,在該體系運作成熟后,發展成為聯盟性質的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對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提供咨詢和聯盟性質的保護。
新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的最終目標是維護締約國和會員國的合法權益,并不是要以此為契機制造貿易壁壘。如今美國在對華貿易戰中就是利用了知識產權這一覆蓋面廣泛并且可控力不如有形財產權及物權強大,可解讀性又比有形財產權和物權更具彈性的一個領域來做文章。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侵權行為中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也體現在如何防止自身權益被不同的知識產權框架體系所拖累。對于中國和外國在知識產權認知上不同的根源,王遷認為“在知識產權起源時的歐洲,法律需要通過賦予發明人對其發明創造的財產權來換取他們投身于發明創造活動的積極性,在使自己享有財產權的同時造福國家”,這是歐美知識產權體系建立的觀點,發明創新者在享有非物質智慧創造所帶來的財富的同時造福國家,就是說自身所得和國家收益是平行的,這是私有制國家的典型意志體現。反觀我國的公有制國情,特別是水泥產業里,從過去到現在,大型的水泥生產企業為國家公有,那么在一項新的創新生產技術誕生時,這個非物質智慧創造的成果不是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集體,具體的某一個人在技術攻堅的關鍵時刻提供的技術貢獻,也不能算作是個人的知識產權成果,因為個人在整體環節中貢獻的這一部分技術,可以成為成就最終成果的關鍵部分,但卻無法成為最終可為生產帶來實際效益的成果本身。因此,個人在公有制企業的科技創新環節中,無法擁有屬于個人的知識產權權益,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非物質智慧創新成果的部分參與者和貢獻者。那么,把這個非物質智慧創新放到企業的宏觀角度,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舞臺上來,在水泥工業中我們可以具化成某一項特定的水泥生產技術,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這項技術的轉移和轉讓中時,在民法私權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考量就可以免除,這為“一帶一路”的普惠路線提供了支持。
然而,知識產權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被學界定為民法私權法范疇,但是公共政策的干預一直如影隨形。王遷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盡管存在著公共權利的調整和干預,但它調整的關系主要是民事主體之間等價有償的財產關系,權利的行使主要取決于民事主體之間的意思自治,所以知識產權是私權”,由此可見,知識產權是私權,但卻受公共權力的調整和干預。那么,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水泥產業產能輸出轉移的過程中,雖然弱化了私權方面的障礙,可以使水泥生產技術和生產線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順利落地,但我們國家在這一技術和產業輸出中所求的利益如何實現,這就需要公共權力的調整和干預,方法方式多樣靈活,可以是國際關系中的區域協作,也可以是實際生產中的投資產出及后續市場配額的相應調整。如此一來,既尊重了國際知識產權框架體系,又靈活地使我們國家的普惠性質的輸出幫扶政策得以順利推進,同時我們自身的產業產能結構調整和區域國際發展訴求都得到了滿足。
對于法律的未來,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過以下觀點“工人階級將會掌握生產資料,并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然后這一專政將會被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法律最終將會消亡。”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知識產權法的未來,也同樣可能面臨這樣的發展態勢,那就是非物質智慧創新作為未來產業的生產資料不被資本家或創造者擁有,而是被無產階級共有,那么也就不存在知識產權法保護產權擁有者或者此項非物質智慧創新創造者的利益,知識產權法也就發揮不了作用,沒有存在的意義。然而,在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還是需要靈活運用知識產權這一機制體系,用來保護自身權益,并且為自身所用來推進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