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葉文 羅瑤


摘 要: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后真相的進程,信息傳播在網絡上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受眾受“情緒先行,真相滯后”的思維主導,更多是對信息進行自我解讀和交流來構建事實真相。謠言并不是后真相時代特有的產物,卻在后真相時代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以“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布的2019年1~7月的謠言文本為研究樣本,結合后真相的時代背景探究微信謠言在傳播中的新特征,并且對于如何治理謠言,從政府、微信和受眾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意見。
關鍵詞:微信 謠言 傳播特征
隨著時代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微信日益成為人們獲取日常信息和認知的重要渠道。微信謠言也隨之開始了猖獗的傳播,與微博相比微信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各種信息在這個“場域”中自由流通的時候,那些未經證實的信息流通(即微信謠言)呈現出真相的樣子,具有隱蔽性和蠱惑性,而這種基于小圈化熟人社交的模式和信任的強關系進行的謠言傳播,使得謠言微信中的傳播更容易被相信。同時,微信封閉性的特點使得謠言在其中難以得到及時的澄清,也導致某一些已經澄清的謠言死灰復燃。
在后真相時代里,受眾會更傾向于去閱讀與自身的情感經驗和觀點一致的信息,從而封閉其他認知的渠道沉浸在信息繭房和人際關系的“繭房化”之中,反復疊加同質的意見,是不是與固有觀點保持一致成為評判真相的唯一標準。同時,伴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所帶來的時空距離的縮減和信息碎片化,真相傳播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公眾對于真相認知的速度,情感便在其中發揮著隱秘與重要的作用。謠言雖然不是后真相時代特有的產物,但后真相時代的確給網絡謠言提供了一個最適合的“溫床”。
一、相關文獻回顧
1992年,“后真相”首次被美國《國家》雜志提出用以描述“水門事件”“伊朗門丑聞”和“海灣戰爭”等事件的共同特征。2016年《牛津詞典》中“后真相”成為年度詞匯,用來描述“客觀事實在形成輿論方面影響較小,而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會產生更大影響”的情況。
社交媒體的興起則將它從幕后推到了臺前。在國外學者對錯誤信息在當代社會的普遍性的討論中,社交媒體也被認為是后真相時代發展背后的進一步動力。國內大部分學者也認為社交媒體會為人們的日常表達搭建了一個虛擬場景,通過這個虛擬場景加深群體極化,加強人們對于固有思維的認知強化。在社交媒體構建的數字空間里情感驅動了分化和群體聚合,情感的共鳴是群體形成和維持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成為檢驗“真相”的唯一標準。這也就使得謠言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得以大肆地傳播。
在后真相時代指涉的核心研究對象之一是網絡謠言,微信謠言便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聶妍認為(2017)“后真相”時代,“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交互方式和“強—弱”連接交織的微信場域為謠言的發生提供了多重路徑。金璇、趙玉現提出微信謠言具有“通過迎合網民的恐懼心理和欲望心理,塑造網民認同感,增加傳播力度”的新特點。通過梳理發現,部分研究者也從文本修辭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微信謠言的文本特征,來探究微信謠言形成的原因和傳播路徑。以議題作為劃分標準來看,食品類謠言成為最受歡迎的謠言研究類型。
二、微信謠言的特征
本文以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布的2019年1~7月微信謠言文本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截至2019年7月31日,共收集謠言文本69條(除3月份僅有9條外,其余月份均為10條)。
(一)謠言標題:夸張手法、標點符號并用
通過對語料進行分析,標題奪人眼球成為了謠言傳播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消費的碎片化和感性化,謠言往往通過一些夸張甚至是挑釁的名詞作為標題,博取受眾的注意力。微信謠言的標題往往較長,含有豐富的信息量,使受眾僅看標題就能知道大概的內容,而為了增加點擊率,“標題黨”以及夸大其詞的情況也常出現在謠言標題中,比如在1月份發布的“玉兔二號出現重大故障”;2月份發布的“珠峰景區永久封山”等信息中,都含有態度非常強烈的用詞。在“后真相”時代,海量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對于某一件事情越來越即時性的報道導致了真相揭示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謠言傳播的速度,于是帶著夸張或者一些情緒共鳴的信息便更加能夠贏得受眾的青睞。
其中有38條信息標題帶有“?”,《高鐵輻射嚴重,坐高鐵=照X光?》利用反問的語氣,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從而讓受眾感受到一種探索真相的心里,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文章中所涉及的內容;標題最后也通常以“……”收尾,制造懸念引起讀者興趣,比如《稀有血型抽血被強行多抽?網友:我們都經歷過……》或者是以感嘆號或者多個感嘆號并用,形成一種十分迫切的語氣,給受眾造成一種壓迫心里,如《進入血液僅需一天!化學成分超標!你還敢涂防曬霜?》。
(二)謠言內容:社會熱點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根據謠言所涉及的議題類型不同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一是食品與健康類謠言,包括與食品安全、健康養生和疾病衛生等為主要內容;二是財產安全類謠言,主要包含涉及金錢財務、銀行、證監會等與居民財產安全相關的內容;三是人身安全類謠言,本文將人為致死、拐外等文本劃分至其中;四是社會熱點類謠言,包括時事政治、國內外熱點事件等;五是奇聞逸事類謠言;六是娛樂消遣類謠言。由于本次統計中沒有涉及娛樂消遣類謠言,故圖1中沒有體現。
圖1 謠言類型數據量
從圖1的數據統計來看,社會熱點信息占到了39條。其次是養生與健康類信息12條,財產安全類信息9條,人身安全類信息8條,奇聞逸事類1條。社會熱點類的內容成為微信謠言最受喜愛議題,其中包括“私家車不噴字無法上路”“游泳將成中考體育必考科目”“教師資格證考試將提升學歷專業要求”等一些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這類謠言往往與人們的生活貼近,在時事熱點的基礎上進行杜撰或改編,更容易讓人信服,并引起大家的討論。
(三)謠言呈現形式:圖文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根據謠言文本最后所呈現的方式,將69條謠言文本劃分為圖文類、短視頻類和圖文+視頻類。其中有兩條信息沒有找到原鏈接,因此呈現形式為“無”。通過統計圖文依舊是最為普遍的呈現方式共計56條,雖然隨著各項網絡技術的進步,視頻日益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但是在謠言的傳播中視頻呈現的形式并不常見。以圖文的形式更加滿足大家“有圖有真相”的心理,而同時又可以以含糊不清的信源以及所謂專家的話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