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利
摘 要:通過軍轉民創業教育優化國際化船員供給側結構的研究與實踐,在全國職業院校創建了可供復制的成功經驗,為退役軍人安置提供政策依據。適應創業教育發展新常態,根據山東省軍轉民單獨招生試點政策,依托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建的航海學院實體,確保試點工作取得成效和經驗,成果推廣。培訓機構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加強國際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這對于新形勢下提升船員素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擴招 退役軍人 協同育人 國際化船員
一、培育國際化船員路徑探究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擴招100萬是中央在對當前國家整體形勢研判之后做出的重大決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面向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三類工農兵學員,2019年在全國范圍內高職院校擴招100萬的目標。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就業優先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就業是首要任務。實施高質量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和高職擴招的政策,不僅是保持穩定就業、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性舉措,也是新時代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8年8月,退役軍人事務部等軍地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退役軍人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對于更好實現退役軍人自身價值、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意見》要求,依托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等教育資源,提升退役軍人再就業創業能力的培育,構建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將退役軍人教育培訓納入國家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提升他們職業能力。以《意見》精神,扎實推進新時代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依托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試點模式,建立B、C類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協同將退役軍人培育成為我國亟需的高素質船員,助推新時代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同時對維護退役軍人權益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二、培育國際化船員路徑分析
(一)面臨形勢
目前,我國船員綜合素質高低參差不齊,專業培訓途徑和渠道面窄,全國布點不夠均衡,專業技能點越低布點越多。海員隊伍的現狀在數量上經過快速膨脹期發展,但在質量上卻難以滿足我國海運業快速化、大型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發展的需求,高素質復合型航海類人才的缺乏是限制國家海洋運輸事業發展的難題,急需需求途徑破題。我國船員從生源結構來看,特別是90后從業人員,適齡人員獨生子女占得比重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嬌聲慣養,缺少艱苦樸素的歷練,海員隊伍的供給側現狀難以滿足國際航運市場的需求。退役軍人服從的意識和堅強的個人意志正是符合國際化船員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通過退役士兵單獨招生免費教育試點,是探索高職院校多類型招生的重要舉措,也是解決退役軍人再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破解航運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瓶頸問題。
(二)培養路徑
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以來,根據退役軍人的職務和軍齡等情況多措并舉。經歷從扶持就業為主體,到自主就業,企事業單位行政安排工作以及繼續教育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行政安置人員比例大幅減少,絕大多數人員將直接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發展到現在自主就業成為退役士兵就業的主要模式。但進入人力資源市場,退役軍人缺少技術技能的競爭力,通過單獨招生試點進入高職院校接受培育是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的有效路徑。
加強退役士兵教育培訓補助,拓寬就業創業渠道,提升其就業創業技能,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社會和職業院校的職責。為了提升退役士兵教育培訓組織和就業服務效能,有效提升退役士兵就業創業能力,根據《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和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優撫安置工作的部署要求,山東率先試點退役士兵就業創業教育培訓組織管理工作,在地方高職院校試點單獨招生模式,進行學歷提升和創新創業技術技能教育,實現再就業能力的培育。
通過單獨招生模式,校企合作,實施招生招工一體化。招生即是招工,學員學徒雙身份,推行新型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成功打造了軍轉民“榮耀之路”創業新典范。培養輸出符合國際化標準“工作作風硬、職業素養好、英語水平高、實踐技能強”的高素質復合型航海技術技能人才,對進一步激發青年退役軍人創業就業活力,提升創業就業本領,激勵和引導青年退役軍人在地方改革發展穩定的主戰場建功立業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三、培養機制
為探索軍轉民創業教育體制機制建設提供法理依據。從國家到地方、從部隊到院校,大力推進政策制度改革,加強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加大就業創業服務扶持力度,提高退役軍人就業能力。不斷完善《退役軍人保障法》《關于加強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從就業安置、待遇保障、撫恤優待、榮譽激勵、教育管理等各層面堅強對接,順利推進各方面工作。
軍政校企“四位一體”組建聯盟,建立退役、培訓、就業有機銜接的培養機制。退役軍人是解決國際航運供給側海員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徑,也是維護社會公平穩定的重要舉措。面向退役軍人教育培訓,軍隊與軍人事務部、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和航運企業“四位一體”組建退役軍人教育聯盟,研究改革招生制度,大力改革辦學、教學體制,改革職業院校的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相對靈活的人事管理、薪酬制度、激勵措施等運行機制,促進建立軍人退役、培訓、就業創業有機銜接的培養機制。
四、對策分析
多措并舉積極探索校企協同培育退役軍人人才培養模式。退役軍人培育要取得發展,必須加強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探索合作途徑,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模式,建立學校層面或二級學院層面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發揮政校行企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充分依靠國家政策優勢、科技技術現代化、教育資源國化,提高教育培訓的整體質量。
對比國內外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查閱國際公約STCW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法規,分析我國國際化船員人才的優缺點,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補齊短板,培養航海技術專業技能的人才模式。 通過退役軍人單獨招生培養模式培養試點,探索“雙主體、四段式”人才培養,在充分調研國內航運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綜合國際海事公約及法規的職業素質及技能的要求,與合作企業聯合開設船上課堂,實現校企“雙主體”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形成多方促進就業的合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地方院校應切實了解企業的需求,根據需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長短育訓結合,調整專業設置與培訓內容,建立模塊化的培訓,豐富培訓內容,更加貼近使用。探索培訓新方式,著重提升技術技能的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提高退役軍人的就業創業市場競爭力。企業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崗位目標和,與培養規格,共同商定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實施計劃、企業師傅和教師協同完成教學質量評價和成績考核等。
五、結語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需要的人才,聯合制定培養標準,全程合作,不斷探索完善退役軍人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益群,王琪.高職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化解路徑——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跨境校企共同體”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J].江蘇教育,2019,1255(20):26—30.
[2]喬峰.高職院校“國際化校企共同體”合作辦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國際郵輪乘務專業為例[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30—32.
[3]周春花,涂洪彬,ZHOUChun-hua,etal.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環境下創新德育社會化的思考[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27(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