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耐軍
摘 要:古代都講制教學由來已久,其內涵博大精深。它所傳遞的教學智慧值得每一位教師深入研究,繼承與發揚。本文嘗試探討古代都講制教學的歷史淵源與基本概念,從現代教育理論的視角詮釋其理論基礎,旨在深入挖掘其教育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都講制 教學法 古代
一、界定基本概念
都講制教學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漢魏時期,廣泛流行于南北朝?!逗鬂h書》三十七卷《丁鴻傳》記載:“鴻年十三,從桓容受歐陽尚書,三十而明章句,善論辯,為都講?!睋妨嫌涊d,古代都講式教學不僅應用于儒家講學,而且也應用于佛家講經,甚至影響到古代書院的講學論道。
專門論述都講制教學的文獻資料極少。較為典型的學術專著是西南大學熊明安教授所著的《中國古代教學活動簡史》。此書詳細論述了中國古代的教學活動,多處提及都講制教學及其相關典故,著重闡明了都講制教學的師生角色。此外,華東師范大學丁鋼教授的《儒佛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全面分析了儒家講學與佛家講經的區別所在,闡明了特定歷史環境下,都講制教學的起源、開講儀式與實施步驟等問題。
都講制,即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都講”,與講師密切合作,協同教學。講師為知識淵博的教師,主要負責講授與辯難;“都講”相當于助教,一般為講師的入室弟子或得意門生,主要負責誦書與問難?!岸贾v”以現場問學為主,與教師交流互動;其他場外學生以聽學為主,觀摩自省,最終得其義理。
西南大學熊明安教授指出:“這種教學方式是在漢代集體教學、設置都講、相互辯論的基礎上,吸取佛家講解佛經的方法,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講授者即所謂主,依題講述,聽講者,即所謂客,提出問題,然后相互討論?!?/p>
二、闡明基本程序
宋朝的馬令撰《南唐書·朱弼傳》,記載了朱弼在廬山國學講學時的情節。“每升堂講釋,生徒環立,各執疑難,問辯峰起,弼應聲解說,莫不造理,雖題非已出,而事實聯綴,宛如速購。以故,諸生誠服,皆循規范?!庇纱丝梢姡瑔栯y論辯是“都講”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都講制教學的鮮明特色,其目的在于使聽學者深明義理,增強教學效果。
儒家講學注重師道尊嚴,重視開講儀式。據魏晉南北朝的史料記載,古代儒家講學伊始,必鳴鐘集眾?!秾W記》云:“入學鼓篋,孫其業也?!焙髞?,書院講學依然注重開講禮拜。書院開講之前,必須由山長、副講親自帶領全體學生,到大成殿向“先師”神位四拜,然后回講堂開講。書院講學有“引贊”一職,其在講學前喊“登講座”。講師、副講登講座畢,又喊“三肅揖”,領眾生致禮,然后才開始正式教學。下面闡明古代都講制教學的基本程序:
(一)發題,即公布講解的主旨內容,意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知識體系,把握講授要點;
(二)誦讀,即“都講”課下自學,課堂誦書,匯報學習,接受監督,增強教學針對性;
(三)升堂,即講師位居高處,系統講授,旁征博引,使學生逐步完善認知,通達義理;
(四)辯難,即“都講”代表全體學生向講師問難,以明確是非,澄清善惡,破迷開悟。
上文中的“發題”,又稱開題,最早源自佛家講經。當然,發題并非簡單導入,其內容翔實且自成體系。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不少以開題為著述形式的作品,如《周易開題義》《毛詩發題序》等。
三、詮釋理論依據
任何教學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提出來的。從現代教育理論的視角看,古代都講制教學是以社會學習理論、主體教育理論、交往教學理論為基礎進行建構的。
(一)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又稱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主要由四個階段構成:注意階段、保持階段、再現階段、動機階段。在觀察學習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范活動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其活動行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非常注重模仿,注重榜樣,注重替代強化。都講制教學設置“都講”,充分彰顯了榜樣的力量,為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考,明確了方向,獲得了正強化。全體學生以此為鑒,反觀自省,查漏補缺。
(二)主體教育理論
主體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正是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在相互合作與交往中得到發展并成為社會活動的主體。都講制教學設置“都講”,使其代表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反饋學習效果,討論學習疑難。此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主體教育的價值觀。
(三)交往教學理論
交往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包括兩個方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學就是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學生通過交往,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態度,人格得到一定健全。都講制教學設置“都講”,使其代表全體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彼此尊重,互通有無,教學相長。此法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人格尊嚴,突出了師生的平等地位,充分體現了當代交往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丁鋼.儒佛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J].教育評論,1987,(03):51-55.
[2]熊明安,熊焰.中國古代教學活動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