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嵐
與世界各地的人一樣,芬蘭人關注環保,但是芬蘭人的環保理念卻與眾不同。將紙板、紙張、玻璃、金屬和塑料等可回收物與其他生活垃圾分開,這是芬蘭人開先河提倡的,不僅如此,芬蘭公司也在不斷地尋找重新使用廢棄紡織品的方法。把舊抹布循環再利用到新的纖維和織物中,則是其中之一。用舊纖維制作新產品已成為芬蘭紡織服裝系列的一大特色。這源于時裝設計師對紡織品再加工越來越感興趣,這種理念也刺激了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和配飾再創造力。
這些都源于一個人,即著名的女性服裝設計師賽亞·盧卡拉(Seija Lukkala)的一個理念。2003年,她看到國內時興穿一次性服裝,即一次穿后就丟棄,越來越多的紡織廢料因此產生,大量紡織廢料堆積如山,那時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填埋。這促使她對紡織行業感到失望。她接下來持續觀察了13年。她發現,一方面紡織廢料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而發展中國家大型紡織廠員工又是在惡劣的條件下制作服裝;另一方面全世界的自然資源都在枯竭,同時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又在加快,西方消費者的一次性消費習俗給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性,整個世界都在制造一種惡性循環,而這一現象卻被大家漠視了。
為此,盧卡拉決定用舊衣服和面料制造服裝和配飾,并在世界上首次創辦了以舊衣物為原料的服裝公司,稱其為環球回收服裝公司。該公司專注于生態、道德和美學。其研發的時裝系列完全采用二手材料縫制,且結合了不同的面料。他們研發的口袋、鞋帽、飾品和錢包都用再生材料做成,包括背心、開襟羊毛衫、連衣裙、褲子、夾克、外套、雨衣和其他物品。從縫制的外套上切下口袋,然后再縫制到其他材料上,這便成為時尚新包的一部分。
該公司研發的產品通常保留了原有的品牌標記和舊衣服的外觀,提供有關最初制作時間和地點線索,以保持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如瑞典1932年生產的軍用夾克上面裝飾著那個年代的生產印章一樣,這樣可以讓人們聯想到這件衣物的來源。
很快,他們召集起一支芬蘭設計師隊伍,并且在回收利用與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今天,這家公司已在世界紡織廢料服裝的研發制作方面享有很高的盛譽。這符合大趨勢,讓人感受到環境問題的緊迫與嚴峻。就這樣,芬蘭的紡織環保意識很快鋪展開來。
除了這家公司外,其他品牌公司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使用這家公司的產品。如今在芬蘭每個人都有了自己應對當今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方法。有一家芬蘭公司名叫木卡瓦(Muka Va),乍一聽有芬蘭語“愉快”之意,他們生產專門用天然纖維制成的女裝和童裝并被德國人廣泛接受。原因只有一點,它滿足參加以可持續性為導向的柏林Ethical時裝秀的要求。另一芬蘭品牌帕普(Papu),意為“豆”一詞,生產棉花嬰兒服裝系列,并通過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認證,為整個紡織品供應鏈制定環保要求和社會再回收標準。芬蘭純紡織垃圾公司(Pure Waste)甚至執意放棄原有的各類染料,按顏色和質量對紡織廢料進行分類,僅為男女生產白色、黑色或灰色的T恤和運動衫。根據計算,該公司已節省2億升水,因為他們知道農民每生產一公斤棉花就需要1.1萬升水。
一批重達12噸的二手紡織品從芬蘭西南城市圖爾庫出發,前往荷蘭。這批貨物是名為紡織品2.0項目試點計劃的一部分。他們從2016年初開始收集舊衣服和其他紡織品。這些貨物在荷蘭回收并用于歐盟工業,尤其用于汽車內飾件生產。
另一家芬蘭公司達福科(Dafecor)用服裝公司紡織廢料制造其他產品,減輕了環境負擔。該公司負責人說,他們正將儲存多余的紡織品另做處理,而不是運往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廠。若使其成為廢品,還不如將其再循環到新纖維中,為產品提供新的生命周期。該公司利用回收的舊紡織材料研發出系列鑲木地板襯墊、家具裝飾、室內設施、可吸水設備、燃料、輕油和化學品的特殊地毯。其產品很快在歐洲打開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芬蘭人成功的紡織環保案例數不勝數,但他們認為,維護生態不是唯一的目標,讓整個社會、經濟和環境成為可持續性發展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它成為全世界最能給舊紡織帶來新生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