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新英

剛剛走過的2018年,是扶貧干部和廣大貧困群眾在黑土地上一起脫貧攻堅的追夢進行時,滿懷希望,向幸福進發,這是最鏗鏘的旋律,最美好的憧憬。
1984年出生的劉洪霞,四級肢體殘疾,2018年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那天,這位來自黑龍江省蘿北縣太平溝鄉石虎溝村的貧困村民,站到了領獎臺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在頒獎宣誓時,劉洪霞把“自強奮進、用勞動創造幸福”大聲說出來,聲音十分洪亮。她的手指被粉料機碾過,大她兩歲的丈夫因車禍落下三級肢體殘疾,雙手不健全。這一切都沒有打倒劉紅霞,她說:“好日子要靠雙手創造”。去年,她種上了3300棵五味子苗木,養著14頭黃牛,主動申請進入脫貧隊列。這一年,她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黨的扶貧政策好,讓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黨的溫暖,我要成為黨的一員。”
蘿北縣的劉洪霞想著建一個五味子烘干基地,讓村民的五味子賣出更好的價錢;而延壽縣的李延喜,則想著帶村民一起致富養大鵝。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村民李延喜,從一個貧困戶到成為“感動哈爾濱人物”,譜寫了一首自強不息的“向天歌”。身患強直性脊柱炎的李延喜不等不靠,在最難的日子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養鵝年收入10萬元,主動申請摘掉貧困帽子。2018年3月,李延喜帶頭成立了延壽縣天歌養殖專業合作社,帶著6戶村民一起養大鵝,當上了“鵝司令”,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2018年新春伊始,克東縣蒲峪路鎮勇進村貧困戶翟玉鳳一大早從家里出發到縣城學習滿繡,她怪自己干農活的手太硬,拿不起繡花針。但她成功了,還越繡越上癮,用針作畫,她一針一線繡出了自家的好日子。如今,這項女紅技藝走入貧困戶的世界,開創了一種文化產業扶貧的新模式。
2018年5月末,當龍江大地的春耕剛剛畫上句號,望奎縣火箭鎮廂紅二村的貧困戶劉印卻已在廣東湛江拿到了“豐收款”——2018年年初,他和鄉親們背起行囊,抱團南下種土豆,5個月時間賺了3萬多元。“北薯南種”讓他采擷了脫貧的果實。
2019年春節前夕,明水縣興仁鎮興發村村民楊貴義老兩口拿到了8075元的月工資。“干到小年才歇年”,這個“笤帚村”的生產車間一年開出120余萬元的人工費,一把笤帚為這里的貧困群眾掃出一條致富路。
龍江大地上15萬余名扶貧干部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省市縣三級派出駐村工作隊 4254個,1778個貧困村全覆蓋,配齊配強第一書記4302人、駐村干部13030人,選派13萬多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盡銳出戰。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新顏村工作隊,選定具有綠色、循環特點的大球蓋菇(赤松茸)特色種植產業項目,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30余萬元,打出了“赫鄉田源”的八岔赤松茸品牌。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海倫市百祥鎮百義村探索到脫貧的“密鑰”,貧窮解鎖,呈現出不一樣的天地。百義村不大,只有4個村民小組,但卻有著光伏發電、生物質燃料廠、養雞場、醬菜廠、米業公司、糧貿公司等6個扶貧產業,這些扶貧產業為百義村開出了“脫貧良方”。就如村總支書記邵丙順所言,產業扶貧文章想做好,政策幫扶是關鍵。
一戶戶脫貧戶講述著脫貧故事,一個個出列村展示著特色扶貧產業。通過駐村干部的辛勤付出,貧困鄉村涌現出了小南河村辣椒醬、民樂老區村雜糧、呼蘭河右岸小米、坤諾富硒大米、烏蘇鎮馬哈魚等一批知名駐村扶貧品牌。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是貧困群眾的心聲。從2014年開始,樺川縣東河鄉72歲的毛慶文和徐桂芹老兩口就開始租房子住,家里為了供兩個大學生,賣掉了房子。2018年,兩位老人住進了村里的“幸福大院”。“現在我們住上了有室內衛生間的暖屋子,這是黨的扶貧政策給我們的幸福生活啊!”
“我想有人幫,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這是貧困群眾的期盼。2018年,一輛“健康快車”駛到百姓身邊,全腹超聲檢查、胸部DR掃描、婦科檢查等都可以在“健康快車”上解決。如今,“健康快車”走過富裕縣的所有貧困村莊。
每個鄉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這是基礎醫療保障的縮影。我省在全面落實“三重保障線”的基礎上,各地探索建立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基金等多重保障手段,確保貧困群眾基本醫療有保障。“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服務即時結算,扎實推進控輟保學和教育資助工作,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因貧輟學現象發生。
消除貧困,民心所依。2019年,我省要實現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剩余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筑夢黑土地,每一個人都是追夢人。讓貧困群眾住上安全房,吃上安全水,走上致富路。一間間暖屋子,一盞盞新路燈,一處處寬敞的廣場……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這便是鄉村里最幸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