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 安
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功開創了硬核科幻電影的先河,再一次點燃了觀眾的觀影熱情,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其意義和影響仍然在持續進行。
劉慈欣的小說并不以文字見長,如果用文筆優美、辭藻華麗、描述精美這些維度去評判他的作品,怕是及格都難。但是,他的創作是伴隨著中國物質最豐富的一代人的成長開始的,這代人受過最良好、最完整、最系統的教育,擁有最豐富的創造力,擁有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他們不喜歡傳統文學中那些悲的、哀的、傷的、嘆的、憤的氣氛,也不屑于將民族的傷痛拿出來博取別人的同情,更厭惡丑化自己民族的性格去取悅別人。
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遵從了小說的背景設定,但沒有沿用小說中的故事情節,而是截取了“地球將借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離開太陽系”這一小段文字進行了再創作。二者相比較,更像是同一時代背景下兩個不同家庭之間發生的故事。這種創作手法,不僅沒有改變原著、的魅力,而且豐富了原著的故事性,不但獲得劉慈欣本人的肯定,而且也獲得了大批原著黨的擁護。
《流浪地球》成為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這恐怕是所有主創人員未曾預料過的事情。回顧《流浪地球》影響力逐漸擴大的過程不難發現,電影所體現的內在價值并非由主創人員設定,而是由觀眾和媒體通過各種比較后逐漸發掘出來。一開始,觀眾們首先注意到的是電影宏大的場景設置和不輸好萊塢的特效,隨著觀影人次的增多,一些影迷通過與漫威超級英雄類電影進行比較后發現,電影具有濃烈的集體主義色彩,再通過同類型災難電影的比較,更多人感受到了家國情懷所帶來的豪邁感。

從《流浪地球》誕生的時代來看,中國正處于科技逐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國家建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時代。電影中所描繪的科學理論和先進技術,并沒有完全脫離人類的認知結構,像建設超大型空間站這種設想,是中國未來一定要實現的目標。正是有著強烈的代入感,獲得了觀眾的普遍認同。小說作者劉慈欣長期任職于電力系統,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他見識過全世界最復雜、發電能力最強大的電力系統是如何組織運行的,是如何應對問題和危機的。他的小說中所設想危機產生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應對危機的方案具有共通性,是建立人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產生的哲學思想上的。所以很多身處技術一線的觀眾看過電影后都感慨頗深,因為電影中所體現的專業精神,正是自己工作中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電影《流浪地球》中所體現的家國情懷、集體主義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因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離開過世界的舞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人信奉一套從戰天斗地中獲得的信仰體系。這種信仰與生俱來,根植于我們的思想與行動中: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是我們敢于直面災難的底蘊,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帶著地球去流浪的設想才會顯得那么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