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漢字筆順

2019-04-08 02:03:42黃金城
關鍵詞:規則規范

黃金城

(上海外國語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083)

一、緣 起

漢字筆順發生在人們書寫漢字的過程中。書寫具有隱秘性,不容易看見所用筆順。普通中國人寫字有經驗,習慣成自然。人們往往覺得只要把字寫對就行了,筆順是否正確不太重要。

站在漢語國際教育的立場來看,事情完全不同。眾所周知,多年來漢字難一直是漢語教學的“瓶頸”[注]萬業馨.如何打破漢字教學的瓶頸[J].世界漢語教學研究,2015,(1).,尤其是在入門階段。通常漢字教學從筆畫筆順開始。對初學者來說,筆向易記,筆形可照樣畫葫蘆。唯獨筆順,完全沒有經驗或習慣,只能照著老師所教死記硬背。學習壓力陡增。學生焉能不把學漢字視為畏途?初學階段,學生人數大量流失。[注]陸儉明.《通用規范漢字表》對漢語國際傳播具有主要作用[N].2013-09-02,(8).不能不承認,筆順難是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了學生,還談什么漢語國際教育!所以筆順難的現象應當高度重視。

整體看,筆順問題涉及三個層面:筆順理論,筆順規范化和漢字教學。學術界關于筆順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少,但是對相關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卻十分薄弱。包括:筆順的性質,筆順的成因,筆順的類型和功能等。其直接后果就是現代漢字筆順規范化工作做得不夠理想,由于忽略了筆順規則,這個規范工作等于只做了一半,致使每個字的具體的筆順安排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據。由于理論和規范兩方面的欠缺,給筆順教學帶來很大的困擾。崔希亮說:“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挑戰很多……為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服務的漢語本體研究(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篇、漢字)遠遠不夠, 教師在課堂上遇到的很多問題無法在既有的本體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注]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1).這番話用在筆順教學問題上十分貼切。

因此,有必要對筆順理論及筆順規范問題徹底加以梳理,正本清源,找出癥結,并為改進筆順教學提出建議。

二、筆順觀念

(一)筆順是文字系統的自然屬性

文字有三要素:字形、字音和字義。這是從文字和語言的關系來說的。換一個角度來看,文字是個書寫系統。文字系統需要重復使用,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書寫。人們通過傳授和練習才能學會書寫。人們寫字可以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但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寫,而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否則難以傳承和溝通。筆順是書寫規則的重要方面。所以說筆順是文字系統的自然屬性之一。

書寫時人們本能地選擇自以為最合理的一種筆順,并且穩定下來,形成習慣。合理的書寫習慣能夠使字形容易記憶、不易寫錯,并且使書寫變得容易方便。這些正是筆順的核心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人對什么樣的筆順更“方便、容易”有自己的認識,所以不同書寫者的習慣筆順也就自然會不同。

筆順乃是文字的自然屬性在書寫(包括軟筆書寫和硬筆刻寫)過程中的正常體現。現在討論筆順問題,不過是把下意識的習慣提升到規律的層面而已。

(二)字母文字的筆順

字母文字一般都不提書寫筆順,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以英文字母M為例,它由4條線組成。可能的筆順選擇有很多種:(1)左直線-左斜線-右斜線-右直線;(2) 左斜線-右直線-左直線-右斜線;(3) 右直線-左直線-右斜線-左斜線……(其余略)。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只有第一種筆順安排是合理的,因為書寫連貫流暢很方便,而其他幾種筆順都明顯支離破碎。事實上,人們正是按照第一種筆順書寫的。

(三)甲骨文的筆順

此處所說的甲骨文筆順指契刻順序。契刻順序理應存在某種程度的規律。假如甲骨文的書寫沒有一定規矩,隨意發揮,那么面對數以千計的甲骨字符,初學契刻者該怎么學習、怎么記憶正確的字形呢?

現在沒有足夠數量的可以辨析契刻順序的原始資料,所以難以提出比較完整的契刻順序。借助艾蘭[注]Ai,lan(艾蘭) .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63.的顯微照片透露出來的若干端倪,結合相關知識,可以推斷出若干契刻順序的習慣或“規律”。

三、漢字筆順

(一)筆順出現的時間

整個漢字的歷史可以依據字形結構和特征分為古文字和隸楷文字兩個階段。[注]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5.古文字階段的形體無法劃分筆畫。隸變之后漢字形體發生重大改變,實現了從線條化到筆畫化的變化。筆順與筆畫相伴而生。本文所說的“筆順”,當然是隸變后才出現的。

(二)筆順的定義

“筆順是寫字時筆畫的先后順序” 。[注]傅永和.漢字的筆順[J].語文建設,1992,(10).這個定義廣泛使用。[注]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啟功.書法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7;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303.張靜賢指出,漢字筆順一指“筆向”(或稱“筆勢”),二指“筆畫“出現的先后次序”(或稱“筆序”)。[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國家語委1999年發布的《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范》采取這個說法。萬業馨[注]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2.補充了第三個方面,即“部件擺放的次序”。

我們認為,筆向和筆形是筆畫的構成要素[注]黃金城.論漢字筆畫[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4).,筆順則包含筆畫序和部件序兩個要素。有的教師忽視部件序。比如范可育[注]高家鶯.按筆順規則寫字是墨守成規嗎?[N].語言文字周報, 2015-07-01,(4).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子:某老師寫“羽”,“先上兩個鉤,再各上兩點”。如此隨意,豈不誤導學生?學生書寫的正確性如何能保證?

(三)兩類不同功用的筆順

1.檢索筆順。又叫“排檢筆順”“字序筆順”,為字典和詞典等各類工具書的檢索提供方便。處理的對象是兩個以上的漢字,根據起筆的筆順加以分組并按組排序。實際操作中,筆畫種類簡并為4~5種就足以滿足分組排序的需要。晚清到民國,出現了許多筆順檢索法。最有名的是“元亨利貞(橫點撇豎)” “江山千古(點豎撇橫)”“札(橫豎撇點折)”和“寒來暑往(點橫豎撇)”。《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編者之一季恒全先生介紹過“江天日月紅(點橫豎撇折)”。簡并筆畫種類固然使漢字的排檢顯得簡單一些,但是從文字學角度來看,簡并的結果使漢字的筆形特點完全被抹殺了。[注]黃金城.論漢字筆畫[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4).

檢索筆順只是為了把漢字分組排序,所以不必把一個字的所有筆順全都反映出來,只需比較字的第一筆和第二筆,最多第三筆即可。層層劃分的最后結果,一個組內可能包含有不止一個字。比如陳立夫民國二十三年出版的《五筆檢字學生字典》對第一、二、三筆分別按“點橫豎撇折”分組。具體做法舉例如下:第一筆“橫”——第二筆“撇”——第三筆“豎”,組內有“不,南,古”等字,筆順都沒有分析到底。杜定友[注]杜定友.字形排檢法[J].語文建設,1961,(1).介紹:分在一個組的幾個字,可以不再嚴格排序,或可按筆畫數多寡排序。[注]林玉山主編.辭書學概論[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127.

本文不討論單純的檢索筆順。

2.書寫筆順。它指的是人們在寫每一個字的時候實際的筆畫順序,包括從第一筆到最后一筆的全部順序。書寫筆順因人而異,區別很大。

至于國家發布的規范化筆順情況有所不同。筆順的規范始于1965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傅永和介紹,“1965年定規范時,經過統計發現,漢字中起筆為橫的漢字最多,所以采用了‘天上人間’這種排序”。可見規范化的筆順被賦予了排字序的功能。《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結構安排是先按照筆畫數分組,然后依次比較每個字的所有筆畫,把各字的第一筆、第二筆依次按“橫豎撇點折(札)”順序排列,于是就成為兼具檢索筆順和書寫筆順性質的規范。不過《字形表》的筆順定序并未進行到底,直到1999年《“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 筆畫序 ) 規范”》才徹底完成。[注]傅永和.“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 筆畫序 ) 規范”的研制[J].語文建設,2009,(5).

(四)不同層次的書寫筆順

人們通常區別“寫字筆順”和“書法筆順”。本文區分以下概念:

“習慣筆順”:人們在書寫中自然地養成自己的書寫習慣,包括養成具體的有規律的筆順安排。這些個人色彩的習慣性筆順安排就是“習慣筆順”。

“通用筆順”:社會廣泛接受的習慣筆順。習慣筆順和通用筆順無所謂“對錯”,但是有“好”或“差”的區別。[注]許鳳奇.關于漢字筆順的思考[J].語文建設,1995,(10).

“權威筆順”: 傳統的課本、辭書、書法家提供的有示范作用的筆順。比如,王浩宇介紹,“《字匯》這類正書細致地對筆順加以明確規范”[注]王浩宇.元代以來六種楷書筆順文獻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這與明代衙門法度和學子入仕有關。由此可見《字匯》提供的筆順安排在當時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規范筆順”:國家制定和發布的法定的“筆順規范”。國家已經先后發布了5個筆順規范文件(詳后),為每一個漢字都提供了具體的筆順安排。規范筆順是當代社會使用的權威筆順。與規范筆順不符合的寫法是錯誤的。

(五)漢字筆順的歷史回顧

1.兩個筆順故事

張靜賢介紹過《北史》記載的兩個小故事:“(厙狄干)不知書,署名為‘干’字,逆上而畫之,時人謂之‘穿錘’。又有武將王周者,署名先為‘吉’,而后成其外。二人至孫始并知書。”據此他推斷說現在通行的漢字筆順規則“淵源甚早”,“至晚在小篆演變為隸書的時候”。[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漢字隸變和楷書的發展為筆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不過故事本身只涉及某個字的部分筆順安排,還談不上是“筆順規則”。

2.筆順意識

張懷瓘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有許多關于書法技法的論述明顯反映出筆順意識:《用筆十法》提到 “點畫編次”和“落筆結字分寸點畫”的“位次”,說的是筆畫順序和間架結構;《玉堂禁經》提到幾個結構需要連寫:“‘從’字頭”和“僉字腳”,“四點底”(聯飛勢),“兩點水”和“三點水”(散水異法勢)。《玉堂禁經》中采用“點-橫-豎-鉤-提-長撇-短撇-捺”順序來介紹“永”字的基本筆畫,這個筆畫順序一直沿用至今。“永字八法” 不但給出了各個筆畫的名稱和寫法,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筆順安排。[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八法從來都被看作是漢字書寫的基本法則,“永”字的安排自然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權威筆順”。

王浩宇[注]王浩宇.元代以來六種楷書筆順文獻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介紹,宋代陳思《書苑菁華》中《翰林密論二十四法》發展出二十四條用筆技法,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將二十四法進一步豐富為三十二勢,明代的《七十二例法》(《佩文齋書畫譜》卷四)列舉了七十二種書寫技法,其中都隱含著很多已經固定下來的筆順。

王浩宇還介紹說,元代《書法三昧》,明代《字匯》和《書法離鉤》,清代《習字秘訣》和《父師善誘法》直至民國時期的《習字入門》,都是選擇幾十個代表字描述筆順并且都只有描述但不說明理由(或“規則”)。這些書籍或是習字指導或是字典,雖然對同一字的筆順安排往往不一致,但是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都應該被視為“權威筆順”。

民國六年出版的(國民學校用)《習字教授法》(屠元禮編)是一本教師培訓教材。該書的教授法第六條為“指示筆順,尤應將字之全體分析之,以示順次”。作者舉出的例子如“刀:橫豎鉤,撇”“聲:士,聲,聲+幾,聲+殳,聲”等。可見,直到民國早期筆順規則仍是不被重視,只規定具體筆順(筆畫順序,部件順序)。

國家發布的五個筆順規范化文件完全繼承傳統做法,只規定具體筆順(不再局限于幾十個代表字,而是對數千個漢字逐一具體地列出筆順安排),不說明理由,即不交代依據的規則。早先發布的文件還不直接顯示筆順規定,叫作“隱形規范”。后來才用跟隨、筆畫和序號的形式明確顯示,叫作“顯性規范”。

(六)決定筆順的兩種因素

對筆順研究來說,這是個基礎性前提性的問題。首先要說明的是,反映在不同字體上的字形特征,對筆順自然會有一定影響。字體主要指楷、行、行楷和行草,同時也包括印刷宋體。作為第一個漢字筆順規范文件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字體就以印刷宋體為準。

1.決定筆順的客觀因素

字是人寫的,筆順安排是寫字人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做出的。人們安排或選擇筆順無非受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所謂客觀因素,指的是書寫工具和人體生理條件。漢代以后書寫和繪畫的工具是毛筆和紙。有個傳統說法叫“書畫同源”。既然如此,那就說明書寫工具對筆順沒有限制。

至于人體生理條件,既要看到它的影響,但又不能過于夸大。比如,王鳳陽先生特別強調筆順受人體生理特征的制約:“‘筆畫’就是按書寫的生理習慣選擇的構字的線”,“筆畫規則是建立在運筆方便的基礎上的,運筆方便決定于手的生理”,“適應書寫時的運動生理謂之‘順’,違背謂之‘逆’”。[注]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22,248.從這個觀點出發引申出兩個影響很大的看法,分別與筆向和筆順有關:“生理特點規定筆向”,“筆順遵行最短路線”。

就筆向而言,世界各種文字都沒有筆向限制。英文字母O,呈360°旋轉書寫,等于說“筆畫”可以全向書寫,阿拉伯字母從右往左書寫。難道使用英文或阿拉伯文與使用漢字的人,在身體特征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就是漢字本身,“篆書當中多逆筆”[注]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23.。楷書“撇”有從右到左的成分,“提”有從下到上的成分,“臥鉤”則同時包含著向左、向上的逆向成分。特別說明問題的是“乙”字,右上向左下的長長的斜筆,“逆向”的成分再明顯不過的了。為什么這時候生理因素就不起作用了呢?可見“筆向由生理特點決定”是個偽命題。

現在重點討論一下 “最短路線”。王鳳陽先生(同前) 說“‘最短線路’是筆畫的起點和歸宿。合理的筆順就是寫字時合于最短線路的筆順安排”,“縮短運筆路線是筆順的第一要義。”這個觀點得到了蘇培成[注]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305.和施正宇[注]施正宇.現代漢字的幾何性質及其在漢字教學中的意義[J].語言文字應用,1998,(4).的支持。林桂生[注]林桂生.漢字筆順規范的理論是路徑法[J].黃岡師院學報,2014,(1).把王鳳陽的觀點發展到了極致,稱為“路徑法”,將其當作筆順的原理,還專門繪圖來加以證明。不過,這個觀點經不起推敲檢驗。試以成字部件“口”為例。

那么,為什么人們習慣按照“左豎-上橫-右豎-下橫”(甲型)而不是其他順序來寫“口”字呢?首先要注意,除了甲型和乙型(“左豎-下橫-上橫-右豎”),其他各種寫法(“右豎”或“上橫”或“下橫”起筆)都會把這個字寫得支離破碎。

下面借王羲之的墨跡來解釋選擇甲型筆順而非乙型的原因。為方便對比,兼取“口”“日”形為之說。王羲之的筆下甲型(草,行)和乙型(草)兩種寫法都有。如下:

甲型和乙型兩種筆順書寫的“日/口”,都十分連貫自然。但乙型(草書)的“左豎”和“下橫”兩個筆畫渾然一體,成為一筆。這和陸錫興[注]陸錫興.70年代以來的秦漢簡帛文字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0,(3).說的漢代草寫規則“省、簡、連”完全一樣。在隸書和草書影響下產生的行書和楷書[注]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38,每個筆畫形態都比較完整。乙型的連筆不能顯示出“豎”“橫”兩個獨立的筆畫,所以雖然筆程比甲型短,卻不得不放棄,甲型自然就被選作行書和楷書的筆順了。

總之,如何安排筆順,跟客觀條件(包括書寫工具和人的生理特點)沒有多大關系。

2.決定筆順的主觀因素

既然筆順的安排跟客觀條件沒什么關系,那么答案一定就在于寫字人的主觀因素了。對這個問題,張靜賢(同前)看法是“在現代漢字中,講究筆順的首要目的是讓字寫得快速,寫得好看”。[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這個看法十分普遍,如高家鶯[注]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3.、蔣善國[注]蔣善國.漢字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70.、費錦昌[注]費錦昌.關于漢字規范化的幾個具體問題—答王義明先生[J].語文建設,2014,(1).等。 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說法?

(1)關于“寫得好看”。“好看”是通俗的說法。字要寫得好看,離不開用筆、結體和章法。傳統的書法理論在這方面的論述極為宏富。那么,“追求好看”能不能決定筆順呢?下面通過幾個實例來檢查。

例1.“川”。王浩宇提到的6份材料中有4份給出了“川”的筆順,即《字匯》《習字秘訣》《父師善誘法》《習字入門》,筆順都是“先中豎,后兩邊”。王浩宇根據傳統書法理論解釋說:“由于‘川’接近對稱結構,古人認為這種結構先寫中間能夠支撐起整個文字,后寫左、右兩邊也容易把握兩邊同中間的間距,使整個字顯得疏密停勻。可見筆順對于幫助初學者將文字寫得工整美觀有著重要意義”。[注]王浩宇.元代以來六種楷書筆順文獻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這個權威筆順的影響非常深遠,直到民國八年出版的教科書《習字入門》仍舊沒變。不過,這樣的筆順安排美則美矣,書寫可就太不方便了。到1935年,上海王定九編“無師自習”的《習字門徑》時,把筆順改為“左-中-右”。新筆順不必來回行筆,書寫自然連貫方便。國家規定的規范筆順采用的就是這個筆順。到了1995年,中國臺灣教育部門制定《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對所收楷書4,808個字逐一規定了筆順,這時“川”字也被改為按“左-中-右”依次書寫了。這個戲劇性的變化證明,筆畫形成過程中對“連貫方便”的追求戰勝了對“美觀”的追求。

例4.“忄”。按照規范化文件的規定,應該是“點-點-豎”。這種的筆順來自書法家的行書寫法。據申澤波[注]申澤波.豎心旁筆順判斷方法[J].中國司法鑒定,2010,(3).的調查,現代生活中多數人寫作“點-豎-點”,理由是這樣寫“順手”。

以上例子說明,人們在選擇筆順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好看,美觀,均衡”,而是在正確寫出筆畫形態前提下讓自己感覺到“連貫流暢”。

(2) 關于“寫得快”。王鳳陽說過:“字是書寫的。人們總是去追求書寫速度的”。[注]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漢字的演變告訴我們,說“總是追求速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論斷。

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對漢字演變的全過程做了十分詳盡的描寫。如果只是著眼于書寫速度和字體變化的關系,那么可以大致勾勒出下面的路線圖:

快速 快速 快速,使草書喪失實用功能 減速
篆書 ---------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催生隸書 催生草書 減速,催生行書 催生楷書

張懷瓘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這幾句話生動地說明寫楷書不追求速度。

當然,日常生活中人們寫字確實常有追求快速的傾向。怎么才能快呢?毫無疑問還是需要連貫流暢地書寫。

萬業馨說:“影響筆順的因素主要有均勻,平衡,接續三項,然隸楷皆可無鉤連,而草書不可無均衡,可知最重要的還是均衡。”[注]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1~147.從本文的論述看,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均衡”,而是“連貫”和“接續”。

(七)筆順多樣性

什么叫“書寫連貫流暢”?那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而異。“由于人的氣質不同,風格不同,對某個字的書寫行氣方式往往不同,也就導致了筆順的不同”。[注]沈克成,沈迦.漢字部件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11~12.筆順的這些差異在易洪川[注]易洪川.筆順規范化問題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3).看來是由寫字者心理、生理的不同造成的,是對漢字“目治”“手治”和“心治”不同得到的結果。據此他提出了“筆順多樣性”的概念。近些年來,有許多文章討論了小學生和外國學生學寫漢字過程中出現的筆順錯誤,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證實了筆順多樣性的存在。

1.通用筆順的多樣性

司法界在筆跡鑒定技術研究中對“筆順多樣性”現象做了十分深入的觀察調查。這些調查樣本數量較大,觀察極其精細,結論準確可靠。其中有些內容非常有意思:

(1)筆順多樣性廣泛可見,以“通用筆順”“規范筆順”和“特殊筆順”(即個人的習慣筆順)出現。[注]李雙雙,韓丹巖.高中文化群體筆順多樣性的調查討論[J].四川警察學院,2016,(3).據董翔宇調查,從不同社會群體中抽取的150人書寫“方,忄,車,區,匕”5個字的時候通用筆順使用率超過50%,而使用規范筆順的還不足一半。[注]董翔宇.筆順特征在筆跡檢驗與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3,(4)

(2)同樣是高中文化程度,在校生的筆順多樣性現象少于社會人員,這可能是學校對書寫筆順的要求比較嚴格的關系。

(3)慢寫時用規范筆順而快寫時用通用筆順的情況比較多見。究其原因,“是因為慢寫多為楷體,規范筆順就是為楷書慢寫制定的,多數人慢寫的習慣還是規范筆順;而快寫多為行草體,行草體筆順多為通用筆順,寫起來簡便快捷。”[注]李雙雙,韓丹巖.高中文化群體筆順多樣性的調查討論[J].四川警察學院,2016,(3).

(4)筆順的選擇還跟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有關系。如申澤波發現,性別影響筆順,“男女偏好不同的筆順形成機制”;書寫者的心態影響筆順,“書寫者在姓名部件上比一般人更多地使用規范筆順”。[注]申澤波.性別與筆順的關系[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6,(4);申澤波.書寫者姓名與筆順的關系[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7,(2).

曾春蓉的調查也發現,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專業類型,甚至啟蒙小學類型,都與筆順的選擇相關。[注]曾春蓉,肖建剛,周強娟.漢字筆順存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下面引用劉悅碩士論文《書寫習慣多樣性研究》中的一段話。這段話顯示了筆順多樣性與書寫人、書法流派以及書寫字體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書法流派或者書法家對于同一書體,相同單字的結構組合方式也會存在不同。單字中不同筆畫或部件間的連筆多存在與行書、草書或者行草書等書體中,篆書、隸書一般不適合快速書寫,而幾乎沒有連筆特征。不同的書體對字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篆書、隸書、楷書等需要慢速書寫的書體中,其筆順的形式較為單一……而在行書和草書等需要快速書寫的書體中,筆順的變化較大且變化的形式多樣;即使是同一書寫人書寫不同的書體,或者不同的書寫人書寫相同的書體,其相同單字的筆順特征也可能會存在差異。”[注]劉悅.書寫習慣多樣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3.

由此可見,筆順多樣性的存在是很合乎情理的。

2.權威筆順的多樣性

上面提到的筆順多樣性都指普通人的筆順習慣。但是實際上,多樣性在權威筆順這一層次也是屢見不鮮的。

上文所舉王羲之、米芾等書法大家的幾個例子可見一斑。

李鍌在臺灣有關部門1995年發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序》中批評明代梅鷹祚“運筆先后法”中的筆順處理:“川”(“中-左-右”),“州”(先“川”后寫三個“點”),“羽”(先寫兩個“橫折鉤”,然后各加“點,提”);“弗”(先寫中間兩豎,其余后寫);“司”(先寫“一,口”,后寫外框)。他認為“皆有悖自然的常則。而清代唐彪《父師善誘法》,大抵多本梅氏之說,而其謬誤猶有過之”。梅鷹祚編寫的《字匯》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漢字工具書,《父師善誘法》則是一個影響很大的教學參考書。此二者提供的筆順自然很是重要,然而卻跟大陸和臺灣的規范筆順都格格不入。這是反映在權威筆順層次上的筆順多樣性。

3.中日常用漢字筆順的比較

這個比較為筆順多樣性現象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觀察窗口。據曹先擢[注]曹先擢.中日常用漢字筆順小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統計,日本1945個常用漢字中,筆順與中國不同的有176個字,約占9%。日本漢字筆順與中國傳統寫法關系很深。比如,“左”起筆寫“橫”,“右”起筆寫“撇”。清代著名書畫家蔣和編寫的《習字秘訣》[注](清)蔣和.習字秘訣[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中就是采用這個寫法。

總之,漢字筆順多樣性是固有的客觀事實。這個事實對漢字筆順的研究和規范而言至關重要。

四、現代漢字筆順規范

(一)筆順規范理念

負責并參與制定筆順規范的傅永和和費錦昌[注]傅永和,費錦昌.對話語言文字專家[EB/OL].http://sh.eastday.com/m/2013-11-3/ula7771519-4.html.先生在回答“為什么要重視筆順”時給出了兩個理由:“首先是為了寫得快寫得好看……使全字端莊勻稱、疏密得當”,“其次是出于檢索的需要”。實際上已發布的筆順規范正是書法藝術和漢字排檢法混合的產物。

(二)已發布的筆順規范化文件

根據國家語委的網站“中國語言文字網”上“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名錄記錄(1955~2005) ”的數據,已經發布的各種規范和標準中,共有5項與漢字筆順有關,包括:

(1)《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

(2)《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

(3)《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1997)

(4)《GF3002-1999 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范》(1999)

(5)《GF3003-1999 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范》(1999)

(三)筆順規范化的三個環節

王翠葉有兩段話值得重視:“標準的任何規定都要依據科學的原則和可操作的規則。原則是指標準的宏觀制定原則,明確標準制定遵循的指導思想(參見《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范》)。規則是指微觀處理規則,主要是明確標準具體規定的依據(參見《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范》。具體規定必須遵循和體現應有的原則和規則”,“漢字筆順規范應包括筆順規則和一定量漢字的具體筆順。”[注]王翠葉.語言文字標準制定編寫的基本要求[J].語言文字應用,2010,(1).她的這番話點出了筆順規范化應有的三個環節:筆順原則、筆順規則和為每個字具體規定的筆順安排。她又說“現行的漢字筆順規范因承襲原來的隱性規范,沒有給出筆順規則。將來筆順規范修訂時可考慮增補”。[注]王翠葉.語言文字標準制定編寫的基本要求[J].語言文字應用,2010,(1).她的這個意見是基于筆順規范的“完整性”考慮的。

(四)筆順規范化內容

規范化實際只涉及原則和具體筆順兩個環節。五個筆順規范文件,都沒有說明筆順規則是什么。

1.筆順規范化的“原則”。我們所能看到的官方文件只有國家語委1999年發布的《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范》中的“筆順規范制定原則”,就是“以通用字筆順規范為基礎,綜合考慮源字集漢字的不同情況,分類確定20902個漢字的規范筆順”。具體內容共有七條,1~4條著眼點于跟《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的關系(基本上“沿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規定)。第五條規定含有相同部件的漢字“筆順綜合各方面因素確定”。第六條規定“兼顧傳統,并與港臺漢字筆順盡量一致”。第七條“日本韓國專用漢字,依據中國漢字筆順規范的制定原則確定”。但是“基礎、沿用、綜合考慮”究竟怎么操作并沒有具體的說明。

學術界對筆順原則的討論不少。王鳳陽先生提出“筆順的根本原則是最短線路”。[注]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53.李秋逸從各家意見中提取出“經濟性、審美性、傳承性、系統性、區別性”[注]李秋逸.現代漢字筆順規范應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等。趙妍[注]趙妍,丁耀武.現代漢字筆順規范研究述評[J].文化學刊,2016,(2).提及的有“最短路徑”“科學性”“經濟性”“便捷性”“兼容性”“系統性”“順暢性”和“三治(即易洪川所說的“手治,目治,心治”)”等。

沒有操作規則,那么漢字的具體筆順是怎么來的呢?這里不妨引用負責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前國家語委副主任傅永和先生2014年12月14日發表在《北京日報》上的兩段話:“1965 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了6196字,這就是我國首次確定的漢字筆順規范。當時規范的制定依據已無從考證,但從那時起至今,這個筆順規范的字量不斷擴充,其根本規則一直未變。” 這個神秘的“根本規則”究竟是什么呢?傅先生說“當時確定筆順的總原則,就是根據漢字的傳統書法的書寫原則”。

為了說明這一情況,傅先生舉了幾個例子。“萬”:80%的人第二筆寫“撇”,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用筆順,但因為“漢字的書寫源于書法”,所以遵從書法界意見,第二筆寫“橫折鉤”。同時“這也照顧到臺灣的寫法”。“火”:很多人是“點-大撇-小撇-捺”,但傳統書法的寫法是,“點-撇-再寫中間”。“忄”根據書法傳統,寫作“左點-右點-豎”。傅先生的說法說明了規范筆順與書法筆順的關系。換言之,規范筆順的依據不是客觀標準(字的結構特征)而是主觀標準(書法界的意見)。

漢字筆順的本質是把漢字筆畫的空間位置關系轉換成書寫的時間順序并且固定下來。從文字學角度看筆順,它只應該和字形的結構特征掛鉤。然而現行筆順規范采用的依據是書法家的寫法,規范所用的五筆畫系統本身也正是排檢法和書法藝術混合的產物。[注]黃金城.論漢字筆畫[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4).如此看來,國家發布的筆順規范不是文字學性質的標準。

這里要特別交代一點:筆順的規范依據書法筆順,而對不同書法筆順作出選擇的是參與此項工作的人。本文提到的傅永和、王翠葉、費錦昌和李行健等先生,都曾經先后直接參與此項工作。通過他們的介紹我們才了解“如何作出選擇”。因此本文對他們的論述和介紹給予更大的重視。

2.一個長期存在的誤解

“筆順是人們在長期書寫漢字的實踐過程中歸納總結、約定俗成的”[注]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 .“漢字筆順規則是漢族人民長期書寫漢字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筆順規則是在書寫的實踐中自然形成的,是人們書寫經驗的總結。”[注]孫鈞錫.漢字通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286.筆順“約定俗成”論流傳甚廣,但卻是一個應當破除的重大誤解。

《北京日報》(2014年12月24日19版)報道:“有人提出‘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應該是約定俗成嗎?多數人寫的筆順,才應該作為規則吧?’然而,多位我國語言文字的權威專家接受記者專訪后,觀點都驚人的一致:規范漢字的筆順非常有意義,且筆順規則不能‘從俗’”。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這個誤解呢?其原因可以用書法筆順的權威性來解釋。通過教育傳遞的書法筆順對人的習慣筆順和通用筆順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使得習慣筆順通用筆順和書法筆順重疊面很大,二者嚴重對立的情況不多。這一事實使得人們把習慣筆順和通用筆順的地位加以抬高,甚至認為筆順規范筆順規則都應當“從俗”。這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3.對現有的筆順規范的評價

不過,由于既不了解規范筆順的原則,又缺少筆順規則,使人們對規范的筆順安排失去了合理的評判依據。如:張小衡[注]張小衡.GB13000.1漢字規范筆順問題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08,(4).發現規范的19處“錯誤”;胡蓉[注]胡蓉.由“倒插筆”想到的[J].今日科苑,2006,(6).批評規范“不完善”;高更生[注]高更生.漢字筆順應執行統一標準[J].語文建設,1992,(10).批評筆順“自相矛盾”,強調制定規范“應該執行統一的標準”;曾春蓉說:“《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中‘丑、貫、再、里’ 的筆順與人們習慣不一致。筆順規范應該尊重大多數人的書寫習慣,符合絕大多數人的習慣。”[注]曾春蓉,肖建剛,周強娟.漢字筆順存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其實他們這些意見都搞錯了:既然沒有筆順規則,同時筆順多樣性現象又廣泛存在,那是不是“符合規則”、是不是“完善”、是不是“統一”,就無從談起;只要對一個字沒有給出兩個不同的筆順安排,就不能說“矛盾抵觸”;只要按照規定筆順寫出的漢字正確,就談不上這個規定“對不對”,最多只能說“好不好”或者“我喜歡或不喜歡”。至于“符合多數人的習慣”本來就不是規范化的原則。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同形卻不同筆順、適用不同規則,還不合習慣,總是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所以這些批評都屬于“合情不合理”。

總之,根據字形特征來評判排檢法加書法指引下形成的筆順規范,自然會覺得很不順眼。

五、筆順規則

(一)筆順規則

筆順規則是指導書寫過程的一套行為方式約定,落實到每個字,就成了具體的筆順安排。由于筆順規則缺位,筆順的規范就失去了依傍。王翠葉說將來要“增補”筆順規則,這等于是說筆順的規范工作至多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這個事實讓人不免沮喪。可以說筆順規則是筆順問題的癥結所在。萬業馨認為不提筆順規則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以為筆順規則符合漢字構形規律,無須贅述;二是漢字書寫以寫成之字是否正確為標準,對過程往往并不深究;三除行草之外,很難窺見書寫時的筆畫順序。”[注]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1.

(二)關于筆順規則的回顧

關于筆順的討論,從張懷瓘“永字八法”開始,陸陸續續,從未停過。推測起來,早期參與者大致有3種人:書法家,辭典編纂者,塾師。他們關注的只是局部筆順的具體安排,但是張懷瓘與眾不同( 參見上文所述)。人們只注意八法對研究筆畫和書法技法的價值,其實它不光提出最早的楷書權威筆順,還隱含了幾條基本的筆順規則,包括“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先撇后捺,先橫后豎”。

正式提出筆順規則是在民國時期。當時漢字檢字法的發明出現大爆發,帶動了對筆畫的大規模研究。在此過程中,筆順規則開始逐步引起重視。剛開始時對筆順規則的認識還很簡單。萬國鼎說:“筆順大抵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注]萬國鼎.新橋字典[M].上海:中華書局,1929.趙榮光 :“漢字筆畫的順序,多年來已在習字時養成了很自然的習慣,而相傳下來的筆順通則‘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在一般人的心理上也有很大影響。”[注]趙榮光.漢字筆順的研究[J].中華教育界,1934,(9,10).到1945年,黃覺民在《中國字筆順標準的研究》中說:“我國傳統的寫法,最通行的共有三條:(1)由上寫到下;(2)由左寫到右;(3)由外寫到內”。[注]黃覺民.中國字筆順的研究[J].東方雜志,1945,(3).由于發現這些規則的局限性較大,有的研究者開始增加規則條款數或提出補充細則。最極端的例子是陳德蕓在1930年出版的《德蕓字典·筆順凡例》中列出了45條之多,包括29條“每字筆順問題”(即筆畫順序)和16條“全字偏旁部分筆順問題”(即部件順序)。

1964年,文以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漢字的筆畫和筆順》一書,1965年發表《筆順的一般規律和特殊寫法》,正式提出六條筆順規則,標志著關于筆順規則的系統研究已經起步。同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該表以隱形方式規定筆順,但沒有說明規則。由于眾所周知的緣故,隨后相關研究暫停了十多年。20世紀80年代后,以李炳澤《談談漢字的筆順規則》[注]李炳澤.談談漢字的筆順規則[J].漢語學習,1980,(5).、王力先生的《正字法淺說》[注]王力.正字法淺說[A].王力論學新著[C].南寧:廣西人民出版,1983:308~328.和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為標志,恢復了對筆順的研究。最近二十年來這方面研究獲得不少成果。很多學者紛紛發表論文,提出各自整理的規則。除了基本規則外還提出很多補充細則,尋找“選擇規則的規則”,徒勞無益地試圖彌補漏洞。這一點下文還會提及。

臺灣方面,筆順研究未曾停過,陸續有人發表一些成果。如祝嘉《書學》(1958),陳舜齊《筆順指導手冊》(1961),林以通《筆順教學研究》(1967),黃靜吟《漢字筆順研究》(2005)等。1996年由學者專家組成的項目小組完成《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通過臺灣當局“教育部”予以發布。該手冊有17條筆順基本法則。

大陸學者們整理出來的筆順規則有好多種。下面舉出有代表性的幾家做比較。

表1 4家筆順規則對照表

據丁耀武調查[注]丁耀武.現代漢字筆順規范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李炳澤的7條為基本規則,即文以戰的6條加上“先中間后兩邊”。上表1還顯示各家附加的細則各有不同。以下除特別說明外,“筆順規則”即指李炳澤的規則。

(三)現有規則存在的缺陷

對現有筆順規則的反思和檢討甚多。比如丁耀武指出現有筆順規則存在4個問題:筆順規則相對繁瑣、難記;部分規則之間相互掣肘;部分規則間參照的依據不同;部分規范標準存在失范現象。[注]丁耀武.現代漢字筆順規范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邵藹吉[注]邵藹吉.漢字筆順基本規則之新表述[J].邵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6).將《通用規范漢字表》8105個字的規范筆順與筆順7條基本規則比對,發現有大量反例:“先橫后豎”反例至少有80余字,“先撇后捺”反例282字,“先外后內”反例100多字,“先兩邊后中間”至少100多字。合計500余字。與總字數相比,占比雖不大,但是其中常用字很多,不可小覷。其余三條(“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里再封口” )雖無反例, 但未指出什么樣的字要用這樣的規則來寫,所以也不能算是完美。

丁耀武和邵藹吉把筆順規則和筆順事實對比之后才發現問題。其實,規則的表述本身就矛盾重重。

王翠葉對語言文字標準制定編寫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九項標準:“科學性、適用性、協調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統一性、程式化、通俗性、準確性”“其中科學性與適用性的結合最為重要”。[注]王翠葉.語言文字標準制定編寫的基本要求[J].語言文字應用,2010,(1).按這些要求評判,可以說現有的筆順規則不科學、不合格,因為這些規則相互抵觸,適用條件不清,邏輯關系混亂。

首先,各條基本規則適用對象不同。“從上到下”和“從左到右”指筆向、筆畫順序和部件順序,“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則指筆畫順序,而“先里面后封口”等針對部件順序。

其次,“從上到下”和“從左到右”。“上下”“左右”如何判定?

再次,字面上看規則間的相互沖突尤其明顯:

(1)“先橫后豎”。傅永和的筆順規則既有“先橫后豎”,又有“先豎后橫”。這一來,兩個條款直接沖突。只有熟悉復雜的補充細則才能知道何時適用哪條規則。

(2) “從左到右”“由外到內”和“先中間后兩邊”兩兩沖突。

(3)“先里面后封口”。“封口”的部分當然在“外面”,于是這條就跟“由外到內”沖突。

筆順規則抵牾矛盾的原因在于漢字結構復雜,通常需要好幾個規則配合使用,可是如何配合卻沒有交代。也就是缺少“選擇規則的規則”,即“筆順元規則”。

缺少元規則這一點對教學影響尤其大。盧珍發現[注]盧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偏誤研究[D].華中師大碩士學位論文,2014.,“筆順偏誤最多的‘業’字”,留學生的筆順有的按“從左到右”;有的按“先兩邊后中間”;還有的先兩豎后橫,最后寫兩點(“先中間后兩邊”和“先上后下”組合);甚至還有的先橫再兩豎,最后寫兩點(“先橫后豎”“先中間后兩邊”組合)。原因就在于學生不知道什么情況下用哪條規則。

(4)筆順規則粗疏不嚴謹。試以“口”字為例。前文曾經說明,這個字的筆順安排系依據書法筆順,起筆和第二筆是“先豎,后橫折”。現在看一下,這種安排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筆順規則來解釋?

“先豎,后橫折”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把它看成“先豎后橫”。表1顯示,只有傅永和承認“先豎后橫”,他并且詳細說明了“先豎后橫”的4種情況,但是“口”是豎筆的筆首與橫筆的筆首相接,跟四條都沒有關系。傅永和在文章里舉出了很多的例字,偏偏就沒有提到“口”字。第二,把它看成“先豎,后(橫)折”。然而表格中沒有一家提到這樣的規則。由此可見,無論采用哪種理解,現有基本規則都不能解釋“口”的筆順。“口”作為一個部件,其構字能力最強。在2,500個“現代漢語常用字”中,部件“口”參與構字472個,占全部字數的18.8%,若加上與“口”相關構字能力超過40字的部件“日”(222字),“蟲”(69字),“田”(64字),“目”(47字)和“白”(40字),總字數達到914個。[注]統計數字來自“基礎教學用現代漢語常用字部件構字數降序排列表”,https://wenku.baidu.com/view/0867a7a20029bd64783e2cb0.html。也就是說超過三分之一的漢字包含有“口”部件。這一現象只能證明現有筆順規則用處有限。只是由于“口”的規范筆順和通用筆順一致,所以人們不容易察覺存在的問題,習以為常罷了。

(四)造成筆順規則難題的原因

1.表面原因

顧名思義,筆順規則應該覆蓋每個字從起筆到收筆的書寫的動態全過程。然而現有的筆順規則恰恰只是對部分字的書寫過程的局部、靜態的反映。關于這一點,孫學峰做過一個很好的表述“筆順問題是在動態的書寫過程中產生……出于稱說和研究的便利,人們只能將這些在歷時、動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空間靜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注]孫學峰,王向華.論筆順[J].寧夏大學學報,2011,(5) .諸多問題由此而來。具體來說:

(1)現有規則不指出從何處起筆。張靜賢引用一位美國留學生話“漢字那么多筆畫,不知道從哪兒下手”。他指出“這是所有初次接觸漢字的外國人的共同心態。”[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盧珍“發現留學生書寫漢字落筆的第一畫往往大相徑庭。”[注]盧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偏誤研究[D].華中師大碩士學位論文,2014.據孫琳調查,“大約10%學生苦于不知道從何開始下筆寫字”。[注]孫琳.漢字習得與漢字教學實驗室[A].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根據我們的經驗,有這種困惑的學生遠不止這個比例。石定果[注]石定果.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20年前就曾做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留學生初學漢字時,“結構復雜難落筆”者占39%,“筆順困難”者占49%。

(2)現有規則不指出從何處接筆,原因是說明說的缺少筆順元規則。王力先生說:寫“其”字不能只根據“先橫后豎”把4個橫都寫完,再寫兩豎。“因為根據‘先外后內’的口訣,應該在寫完兩個長豎之后再寫兩個短橫”。[注]王力.正字法淺說[A].王力論學新著[C].南寧:廣西人民出版,1983.至于為什么這樣接筆,或者說“先橫后豎”為什么要讓位與“先外后內”?基本規則沒有說明。

(3)現有規則只覆蓋漢字部分結構特征。以筆畫關系而言,基本規則只講“先橫后豎,先撇后捺”。這當然是遠遠不夠的。筆順的實際情況遠非現有規則可以包括。目前著眼于語文教學的代表性筆畫是六筆畫系統。如采取六筆畫系統,則筆畫間組合關系至少有 6x6=36種情況。而在上文中列舉的各家筆畫規則中都只提“橫豎”和“撇捺”兩組4個筆畫的先后關系。實際情況復雜得多。試以“折”為例:

A.橫-折:先橫后折(宅末二筆)——先折后橫(尹)

B.豎-折:先豎后折(日)——先折后豎(丑)

C.撇-折:先撇后折(匕)——先折后撇(龍)

D.捺-折:先捺后折(爺)——先折后捺(又)

E.點-折:先點后折(鳥第三第四筆)—先折后點(鳥第二第三筆)

F.折-折:先上后下(書)——先左后右(成)

從這些結果來看,筆順規則太籠統,沒有多大實際用處。為了讓規則具體化,具有針對性,人們編制出各種細則。[注]傅永和.漢字的筆順[J].語文建設,1992,(10).繁瑣復雜的筆順規則難以掌握和運用,對教學非常不利。盧珍發現,“留學生們在書寫漢字時往往不運用教師教授的筆順規則,采用自己習慣的隨意書寫方式,只有在書寫筆畫簡單的漢字時才運用筆順規則。”[注]盧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偏誤研究[D].華中師大碩士學位論文,2014.據我們了解,這種“筆順策略”在留學生中十分普遍。

不少學者對細則的價值有著清楚的認識。張靜賢說:“想依靠規則的具體化(繁化),來實現筆順規則的標準化是不現實的”。[注]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所以他主張“筆順規則宜粗不宜細”。

蘇培成先生有個非常生動的說法“網眼再密,照樣有魚跑掉;規則再繁復也仍然會有例外。”[注]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306.

2013年11月13日《新聞晨報》刊登一篇對傅永和、費錦昌兩位先生的采訪記錄。傅先生說“漢字的筆順,它不是規律性的,它有很多特例……這么多年來,人們的意見,就像年輕人所說的,‘我不需要了解漢字的歷史,你就給我一個統一的規范’,老師們也是這個要求。如果從教和學的角度,這是方便了,可是,你要征求語言文字專家、書法界專家的意見,那是難以通過的。”費錦昌也說“在這個《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中,不是每個字都能說清楚為什么這么寫。比如說‘及’和‘乃’,為什么前者先寫撇,后者卻后寫撇,這個是講不出道理來的。我認為,對于一些爭論點,可以集中起來做個討論,這個規范有優化的余地。”

既然“講不出道理”,那么添加細則又有何必要有何用呢?

2.深層原因

為什么現有的筆順規則只能對書寫過程作局部的、靜態的反映?為什么規則之間會矛盾沖突?為什么補充大量細則后仍然不能避免這一窘境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討論一下“規則”這個概念。

規則是多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是哲學研究的對象。規則有描述性(descriptive)與規范性(nomative)之區別。前者宣稱事件(包括人之行動)的某些序列“是什么”和,或者“不是什么”,而后者所陳述的是這些序列應當可預見性的發生。按規則理論,前者是“經驗產生主義”的產物,后者則是“理性設計主義”的產物。[注]童世駿.論規則[J].東方法學,2008,(1);楊永福.規則的分析與建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65;何駿.模仿與規則[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根據這一說法,筆順規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規定性筆順規則”。產生于寫字之前。內容為“根據字形特征,規定筆順安排”。特點:(1)預設性。它是為漢字書寫預先設定的一套程序,字形特征相同則筆順相同;(2)動態生成性。筆順可以自動推演出來。這兩個特性賦予它充當“書寫指引”的功能,引導書寫者按照順序一筆一畫完成整個字的書寫。所以又可稱為“生成性、推演性規則”。不難想到,有了規定性筆順規則,“筆順規范字表”之類也就可以退出舞臺。對這種規則的評判標準是“對不對”,即按照規則寫出的漢字是否準確。這樣的規則只依據字形結構,反映各個組成部分(筆畫和部件)的空間位置關系,即完全采取文字學的標準。位置與筆順嚴格對應,“剛性”顯著,非常客觀。[注]王翠葉.語言文字標準制定編寫的基本要求[J].語言文字應用,2010,(1).

(2)“歸納性筆順規則”。產生于寫字之后。內容為“根據某個筆順安排,描述字形特征”。特點:(1)歸納性。它是對所有漢字(或特定字庫)所有筆順安排的共同規律的提取結果;(2)靜態描寫性。為每個筆順安排描述對應的字形特征,即解釋該筆順安排的依據。所以又可稱為“描寫性、解釋性規則”。對這種規則的評判標準有兩個:一是“真不真”,即規則的每一條都必須出自真實的書寫習慣。比如,“下四點”(杰點熙然燾),可以歸納出“從左到右”的筆順(四點依次為1-2-3-4),卻不能歸納出“或右或左”或“交叉往返”的筆順,因為沒有人按照4-1-3-2或1-4-2-3之類的順序書寫;二是“全不全”,即是否能夠對任一筆順安排提供合理的解釋。

那么現有的筆順規則屬于哪一類規則呢?文以戰先生說:“漢字一個字一種樣子,筆畫的順序也各有不同,沒有法定的正式規則。這里說的一般規則,就是約定俗成的一般習慣。”[注]文以戰.漢字的筆畫與筆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7.他說的“約定俗成”是學界的共識。[注]蔣善國.漢字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70;張靜賢.現代漢字筆順論[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41;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305 .毋庸置疑,現有的筆順規則屬于第二類,即歸納性(解釋性)規則。

由于漢字結構的復雜性和筆順多樣性,造成筆順和字形特征不對應,無法完成通過“歸納共同規律”提取“筆順規則”的程序,而只能借助于“柔性”,“適當地”加以選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忄”有3種不同筆順的寫法,相應地可以提取三條規則:“從左到右”“先中間后兩邊”和“先兩邊后中間”。后兩條恰好互相矛盾沖突。從表1可以看出,各家都放棄第三條規則。不過,規范化筆順不受“先中間后兩邊”的約束,而是按“先兩邊后中間”先寫兩邊的“點”,后寫中間的“豎”。

事實上現有的筆順規則不可能具有很強的規定性,所以差不多每條“規則”前都可以加上“常常”兩字。

比如“先橫后豎”和“先豎后橫”,實際就是“有的時候先橫后豎,有的時候先豎后橫”。這樣看來,所謂“筆順規則”還不如說是“常見筆順”更為恰當。

然而無論筆順研究還是筆順教學,人們常常把現有的歸納性規則混同于生成性規則。這是一個致命的毛病。遺憾的是這一點至今尚未引起注意。僅舉一例:

很多研究者對“同形不同順”最為不滿。如王翠葉“看似一類字,卻不能依據同一條規則確定筆順”,[注]王翠葉.漢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的回顧及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05,(1).給出的例子是“刀乃幾”。這3個字都由撇和折兩筆組成。“刀乃”依據先外后內和先折后撇而定,而“幾”則依據先左后右和先撇后折而定。其實現有的規則本來就是從部分筆順現象歸納而來,并不具備“確定(生成)筆順”的功能。很明顯,抱怨“同形不同順”是潛意識中誤把解釋性規則當成了生成性規則。

教學中不少教師反復強調規則條文,卻不說明是“這個字”要這樣寫,結果學生就把規則推廣使用。比如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學生“中”字第一筆寫“豎”,理由是“從上到下”;“可(哥哥)”字起筆寫橫后緊接著就寫“豎(鉤)”,理由是“先橫后豎”。

現有筆順規則的特點與生俱來,無法避免。無論怎樣修改,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也還是非常有限。即使把規則背得滾瓜爛熟,卻仍然不知道寫一個字從哪兒開始起筆,也不知道第二筆以及隨后應該寫什么。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樣的規則斥之為“學究教人之法” ,[注]陳德蕓.德蕓字典[M].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0.還有人干脆主張“忽略筆順問題”。[注]安然.非漢字圈學生的筆順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7,(3).

六、關于筆順規范化和漢字筆順教學的建議

(一)關于筆順規范化工作的建議

第一,關于現有的“現代漢字筆順規范”。這個規范不宜輕易做調整。丁耀武說“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文信息司擬調整7000通用漢字范圍內少量字的筆順,如:明確兩個字的筆順(火鬯),改定4個字的筆順(方萬脊敝)。我們認為需要調整的絕不止上述6字。如果不做深入的研究和通盤的考慮,零打碎敲,小修小補,可能會治絲益棼。1986年重新發布《簡化字總表》時對少數幾個字的調整就是前鑒”。案“治絲益棼”原本是王力先生就漢字簡化提出的警告。丁耀武用到筆順規范工作上,很有見識。

筆順規范對每個漢字都給出了具體的筆順安排,這種安排不可能“從眾”,因為“從眾”沒有可操作性。如何證明誰是多數,誰是少數?實際情況是只能依據某些書法家的權威筆順,主觀色彩強,柔性十足。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很多字的規范筆順提出批評意見。

鑒于上述情況,可以考慮把現有的“筆順規范”降格,改稱“現代漢字常見書寫筆順”,充當書寫參考,使之名實相符。可以預見的是,常見的種種質疑聲就會隨之平息下去。

第二,關于筆順規則。王翠葉提出今后筆順規范化工作要補充筆順規則。這是政府部門的設想。比較可行的做法是整合現有各家筆順規則,根據張靜賢“宜粗不宜細”方針提出幾條“書寫筆順一般規律”,以方便使用。

學術界還有另外一種思路。“筆順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書法上關于筆順另有一套規定” ,[注]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53.各種書體可以具有不同的筆順。[注]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4.根據這個考慮,高家鶯等主張“以后統一筆順規則時,可以考慮為某些字的正楷體和行書體制訂不同的筆順”。[注]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5.在我們看來,“制定不同筆順”并不難,但是要想做到“統一”完全沒有可能。

(二)關于漢字筆順教學的建議

第一,為海外漢字教學開發生成性筆順規則。易洪川認定“我們沒有也無法概括出一套簡單明確、一以貫之、普遍適用的寫字筆順規則,無法讓學習者舉一反三地去掌握一個個漢字的寫字筆順”,“通過實行有限規則來推斷通用字筆順的‘筆順規范化’難以做到。”[注]易洪川.筆順規范化問題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3).如果指歸納性規則,他的意見當然是正確的。不過要是指規定性規則,情況就不同了。

我們主張開發生成性筆順規則。它應該是一種動態的、簡單明確且覆蓋書寫全過程的實用書寫指引。我們按照這個設想,已經構擬出一套筆順規則。新規則的不足之處非常明顯:它完全不考慮傳統習慣,完全不顧書寫的美觀與快速,更不考慮漢字的演變規律,只在意筆畫的空間位置。從這個角度說,新規則顯得非常極端。已經習慣按現行筆順寫字的人一定會覺得非常不舒服、不適應。不過,新規則的優點也十分突出:簡單,系統規整,筆順依據清晰,非常易于理解和掌握應用,因此特別適用于海外基礎階段的漢字教學。新規則的應用前景如何?社會接受程度如何?這些都需要時間和實踐加以檢驗。有鑒于此,我們把新規則稱為“現代漢字書寫筆順方案”。我們已發文簡略地介紹了該方案的基本原理,并且提供了幾個實例,可供參考、試用。[注]黃金城.從高處起筆[J].漢字文化,2016,(6).

第二,對來華留學生入門階段的漢字筆順教學有兩個選擇。其一,采用新開發的生成性筆順規則,讓學生掌握自行生成筆順的能力;其二,采用降格后的“常見筆順”,同時采取很多教師的習慣做法,強調書寫要正確,但是對筆順的教學可以維持較低的要求。

猜你喜歡
規則規范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撐竿跳規則的制定
來稿規范
PDCA法在除顫儀規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范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來稿規范
規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2
讓規則不規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亚洲成网站|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9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四虎AV麻豆| 国产新AV天堂|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红杏AV在线无码|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人成网18禁|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婷婷丁香色|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99久视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性影院|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亚洲|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美女毛片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不卡| 老司机精品久久|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在线|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亚洲不卡影院|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