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旭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若論及飾銀之盛,在中國廣袤大地上,恐怕沒有比苗族更勝者。苗族喜銀愛銀,苗族銀飾具有獨特的鍛造技藝和銀豐富的文化內涵,苗族被譽為穿著“銀子衣裳”的民族。
苗族銀飾鍛造技藝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制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制作有三十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鍛制技藝主要有鏨刻和編結兩種:鏨刻工藝,銀料多以實心的塊或面材壓膜而成,呈現厚重的造型,在銀片上鏨刻精美的紋飾;編結工藝,銀料是將銀條拉絲而成,通過編絲呈現各式線狀的紋飾,玲瓏剔透。
工藝上分為粗件和細件之分,粗件,指鍛制一類大工藝,或指大件銀飾,如項圈、壓領手鐲等。細件,指需要精細加工,或指小件銀飾,其中包括大件銀飾的配件等,如銀鈴、銀蝴蝶、銀針、銀泡、戒指等。
(1)驅邪避災,在苗族的傳統觀念里,銀制品被認為有驅鬼辟邪之用,可以抵御一切妖魔。苗族人民都十分喜愛且常帶銀飾,認為可以驅鬼辟邪,用銀以護命脈,祈求健康長壽。(2)財富象征,銀是財富的象征,這與苗族的遷徙歷史有關,在戰亂和遷徙中,將積蓄變存為銀子,方便背井離鄉時帶走或掩藏。因此苗族傳統依據用銀的多少,來衡量人們所處的地位和等級。(3)文化寄托,銀飾是苗族記錄本族歷史的主要載體之一。由于苗族無文字且有獨特的遷徙文化,苗族人民將記錄遷徙與征戰歷程刻于銀飾上,是對祖先勇敢頑強精神的崇拜與追憶。(4)審美滿足,苗民認為銀就是美的化身,無論老少均以佩戴銀飾為最美。追求銀飾的數量愈多愈好,在佩戴方式上呈現出堆砌的審美特征。(5)民族品質,苗銀所特有的鍛造技藝充分體現了苗族所特有的本民族文化,表達了苗族人民純潔質樸、聰慧機巧的精神品質。
蝴蝶紋幾乎在所有的苗族銀飾上都能看到,運用極其普遍。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具有民族識別性的符號,蝴蝶就是苗族具有民族標識性的紋樣。
蝴蝶媽媽是苗族的氏族圖騰,是苗族的保護神,苗族人民視她為始祖媽媽,能保佑村寨安寧,子孫繁衍,民族繁榮昌盛。這是由于“蝴蝶媽媽”的古老傳說而引起的一種苗族獨有的文化認知,蘊含著圖騰文化中的親屬觀念。
在苗族神話中,“妹榜妹留”即蝴蝶媽媽,她與水泡“游方”后,誕下十二個蛋,這是其生殖意象的直接表現。蝴蝶品種豐富,繁殖迅速,一年可繁衍數次,有極強的繁衍能力。苗族人民渴望子孫后代能如同蝴蝶一般多子多孫,綿延萬年。或許正是由于對蝴蝶媽媽的生殖崇拜刻入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對生命綿延不斷的延續下去的向往,使得苗族雖經過數次的戰爭與遷徙仍然人丁興旺,現今甚至人口居于少數民族人口第五位。
蝴蝶紋樣之所以在苗族銀飾中普遍應用,可以根據《苗族古歌》推導一二:“楓樹砍倒了,變作千百樣:樹根變泥鰍,住在泥水里……樹桿生妹榜,樹心變妹留;這個妹榜留,姜央的蝶娘,古時老媽媽,我們的祖妣。”在古歌中的“妹榜留”,苗語的本義即為“蝴蝶媽媽”,她和小水泡“游方”后,誕下十二個蛋,由鹡宇鳥孵化出苗龍、水牛、雷公、苗族祖先姜央等十二兄弟。
因此,蝴蝶成為了苗族圖騰崇拜的主要對象,在苗族銀飾中也極為常見。蝴蝶紋幾乎遍布所有銀飾樣式,銀圍帕、銀壓領、銀衣片,以及銀背帶、銀腰鏈、銀手鐲、銀戒指、銀圍腰鏈……凡是能見到的銀飾樣式,都一定能從中發現蝴蝶紋的造型。
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苗族人民勤勞智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苗族銀飾就是其一。苗族銀飾中的蝴蝶紋樣極具苗族民族標識性,它代表了苗族的原始圖騰崇拜,同時象征著苗族的始祖媽媽,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拜與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