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丁雨晴 本報記者 彭澤鋒

當凱琳·鮑德維茨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開始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時,她曾感到“興奮、自豪和滿懷希望。”但在接下來的4年內,她的激情逐漸褪去,臨近畢業卻看不到未來就業的希望。“那就像是另一種生活中的另一個人”,她回憶道,“我看到的是一個壯志難酬和失望就是家常便飯的世界。”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與鮑德維茨一樣,英國許多大學的博士生正面臨畢業后無法就業的難題,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或許正是培養他們的高校。
博士生成廉價勞動力
“我沒有對獲得博士學位后的生活做好準備。我的導師也不允許我將時間用于非研究方面。”在鮑德維茨撰寫的回憶錄中,一個令人感到壓抑的英國大學體系正浮現在人們面前:無法公開談論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矛盾、校方幾乎不會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更不會為博士生提供職業建議等。如今,作為自由職業者的鮑德維茨正為博士生提供職業建議,并失望地看到如今的博士學弟學妹們正重蹈其覆轍。“設立博士生教學項目背后的初衷是錯誤的”,她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目前看來,在大學缺少教職和對博士生就業規劃的情況下,博士生項目似乎正在為培養廉價勞動力。如果這就是初衷,那么我們現在正為當前的勞動市場培養過多從事純研究的博士生。”
如今,缺少就業機會正成為博士生們的普遍抱怨。希望從事學術職業生涯的他們感到沮喪,只有在輾轉各地并歷經一連串競爭極其激烈的短期合同后,他們才有可能如愿。但其中僅有極少部分人最終能獲得令人艷羨的永久學術研究職位。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僅有3.5%的理科博士生獲得永久學術職位。然而,英國大學科學、研究和創新部部長克里斯·斯基德莫爾近來要求英國各大學,“考慮我們未來如何讓更多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人才的增多將對英國政府實現其承諾——將研發投資(占GDP的)比例到2027年增至2.4%——至關重要。
“教職嚴重缺少是殘忍的現狀”
那么,博士畢業生為何總是感到沒有足夠工作機會?英國劍橋研究人員職業發展機構Vitae首席執行官克萊爾·維尼表示,英國政府希望高校能培養更多的研究人員,并將數量增至目前的兩倍,但此類研究領域的工作并非全都在高校,也會在私企的研發部門。“最大的難題在于,絕大部分博士生都希望留在學術機構內。80%的研究人員希望能成為純粹的學者,但現實是(從事此類工作的人)遠低于此。在一些學科內,該比例可能低至區區百分之幾。”
“教職嚴重缺少是殘忍的現狀。”在維尼看來,大學需要就博士生的就業期望值問題展開“誠實對話”。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博士生項目的導師都知道教職的匱乏,但他們還在不停地擴招博士生。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理科博士學位的王同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在進入學校項目之前,導師和課程顧問從未就畢業后的就業問題與自己展開討論。“在就讀2年后才看到許多學長因為無法找到理想的教職被迫去其他高校做博士后,成為廉價勞動力。而學校并沒有將教職嚴重缺乏的現狀和未來的就業形勢以及該做哪些準備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探討。”
“需對學生更加負責”
面對高校教職數量的嚴重匱乏及大學對博士生未來就業欠缺規劃的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院院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大衛·鮑格爾非常擔憂這將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他為此制定了一項旨在降低博士生與世隔絕感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支持的行動計劃。在他看來,“博士生們在與雇主的溝通方面仍存在問題,”即大學未能使后者相信博士生的價值。“眾多中小企業希望創新,但難以如愿,我認為他們有點擔心如何與這些天賦異稟的博士們打交道”。鮑格爾認為,許多博士生過度專注于其研究的細枝末節,尤其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這導致他們看不到更廣泛的技巧。
在維尼看來,盡管對于人才的未來規劃已普遍受到科研企業的重視,但在大學內仍是相對較新的概念。“一些大學正在意識到其責任并不僅限于確保擁有世界級設施,還應使其學生人盡其才。因此,如何對新進入高校的研究人員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正成為這些大學管理者的新任務。”
對此,鮑格爾表示,既然教職匱乏的問題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那么高校應該對博士生的培養方式作出調整,對他們更加負責。“讓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畢業生成為博士后,繼續努力做研究、發論文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我們培養的人才不應僅限于申請專利和發表著作。”鮑格爾建議,高校應該當與企業進行合作,充分探討博士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從事科研的方案,并在培養期間將一些在企業工作的技能教給學生。▲
環球時報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