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賽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自古以來,伴隨著秋冬季節(jié)的到來,詩人們便會借自然之景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而所謂“愁雁南飛”,正是指的大雁春季飛往北方繁殖,秋季飛往南方過冬的自然現象,同時,這種現象也廣泛存在于燕子、野鴨等其他候鳥的生涯中。而就從2018年11月開始,江蘇鹽城、蘇州、南京等地也相繼迎來了成群前來過冬的“客人”,也就是冬候鳥。下面,筆者就來為大家做詳細介紹。
在中國古文化中頗具地位的冬候鳥
候鳥,顧名思義,是隨著氣候的變化遷徙的鳥。在江蘇地區(qū),夏天從南方來此繁殖的鳥叫夏候鳥,比如燕子:冬天的時候從北方來到這里過冬的鳥,是冬候鳥,比如大雁;還有一類鳥,它們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都一直生活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稱之為留鳥,比如麻雀、烏鶇。
其實,冬候鳥中的大雁只是一個統(tǒng)稱,我們所說的大雁應該包括鴻雁、豆雁、白額雁、灰雁、黑雁、斑頭雁等雁屬的十多種鳥類,因為遷徙的時間和路線相對來說較為固定,且與人類生活區(qū)域重合而被人們所熟知。尤其是北歸南飛的鴻雁,更是被古代的文人墨客賦予了極為濃厚的感情色彩,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據了頗為重要的地位。
鳥類為什么要遷徙呢?
這其中的原因相當復雜,通常可分近因和遠因兩個方面:近因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鳥類生理結構變化,遠因主要是由于鳥類在進化和適應自然環(huán)境過程中的歷史因素。
目前來說最廣為接受的原因是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中國北方的夏天花草茂盛,昆蟲繁多,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由于光照時間長,鳥類有更多的時間尋找食物哺育幼鳥,對幼鳥的存活和生長非常有利;另外,北方的敵害也相對較少,為鳥類提供了適宜的繁殖地。到了冬天,北方是一片冰天雪地,天氣惡劣,食物缺乏,為了生存,鳥類不得不離開它們的繁殖地,遷徙到相對溫暖的南方過冬。而南方地區(qū)鳥類數量較多,競爭激烈,并且南方的夏季炎熱、多雨、多大風等,又不適宜一些鳥類筑巢繁殖。比如鴻雁,這種鳥類通常在湖邊草叢中筑巢,南方多雨,湖水可以在1天之內淹沒它們的巢和未孵化的卵,因此在夏季的時候,這些鳥類不得不返回北方繁殖。
從歷史因素來考慮,有些鳥類學家認為,鳥類的遷徙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紀的冰川期。當時在北半球,冰川自北向南襲來,北方的天氣極度寒冷,一切都被冰雪所覆蓋,給鳥類的生活帶來極大不利,迫使它們離開原本的棲息地,向適宜生存的南方遷徙。之后隨著冰川向北退去,鳥類便在夏季返回北方。隨著冰川周期性的向南侵襲和向北退去,一些鳥類便形成了周期性的南遷北徙。
江蘇:候鳥遷徙的驛站
江蘇正處于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氣候帶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以淮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為界,北部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境內水網密布,湖泊眾多,長江橫穿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郵湖和駱馬湖四大湖泊,此外還有其他大小湖泊290多個。東面是東海、黃海,海岸線長達954千米。其中,鹽城的沿海灘涂是我國灘涂的重要分布區(qū),也是江蘇濕地鳥類研究的中心,為鳥類尤其是水鳥提供大量的隱蔽和覓食場所,吸引了大量冬候鳥來此越冬。
作為大量旅鳥遷徙過境及途中休息、補充營養(yǎng)和水分的重要地帶,根據以往的又獻記載,江蘇有記錄的遷徙過境鳥類超過200種,在江蘇所有鳥種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包括80多種雀形目、50余種鸻形目,以及東方白鶴、黑鶴、普通鵟等大型候鳥。來江蘇越冬的冬候鳥有130余種,大部分是常見的鳥種,如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銀鷗、紅嘴鷗等,但也不乏如中華秋沙鴨、大天鵝、鴻雁、海鸕鶿等國家級保護物種。
江蘇境內候鳥遷徙的停歇點
江蘇地區(qū)的遷徙候鳥和越冬鳥,主要分布于江蘇的四大湖泊(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以及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大大小小的濕地區(qū)域。
太湖
太湖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蘇省南端,湖泊面積超過2338平萬千米。2011年建成蘇州太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其中大部分區(qū)域為人工或原生蘆葦濕地,是太湖地區(qū)鳥類的主要棲息地。
洪澤湖
洪澤湖位于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幣境內,是淮河中下游的結合部,水面面積達1597平方千米,湖面遼闊。目前為止,洪澤湖的觀鳥記錄近200種,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震旦鴉雀在這里仍有分布。
高郵湖
高郵湖位于江蘇中部蘇皖交界處,全湖總面積為760.67平方千米,以水面為主,另有112.67平方千米的葦灘和堤壩。因為其高出東部里下河平原1~2.5米,又被稱作“懸湖”,水位在4~5米,是典型的淺水湖。
駱馬湖
駱馬湖位于江蘇北端,屬于人工大型平原水庫型湖泊,通過京杭大運河,上接山東南四湖,下接洪澤湖,平均水面積375平方千米。生境組成包括島嶼、河流、淺水沼澤、開闊湖面以及周邊的農林用地,植被組成差異較大,形成豐富多樣的小生境,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地。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
由東臺、大豐、亭湖、射陽、濱海和響水六縣(幣、區(qū))所轄灘涂組成,海岸線長約582千米,總面積2472.6億平方千米,是江蘇省境內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協調理事會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生境主要由灘涂、蘆葦灘、堿蓬灘、互花米草叢、鹽田、農田和養(yǎng)殖塘組成,估計每年有300萬只候鳥春秋季遷徙經過保護區(qū),在此越冬的鳥類超過50萬只。這里也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稀鳥類丹頂鶴最大的越冬地,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種群數量龐大,國際瀕危種黑嘴鷗也在此繁殖和越冬。
面對候鳥,我們能做什么?
鳥類的遷徙距離十分遙遠,許多鳥類每年春秋季節(jié)往返于各國甚至各個大洲,這就為許多疾病,如禽流感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川頁風車”。野生的水禽尤其是雁形目的鴻雁、斑嘴鴨等是所有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在流感病毒的進化和傳播過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種屬的病毒都演變于水禽。因此在候鳥遷徙季節(jié),近距離接觸候鳥會增大感染病毒的幾率,而獵殺及食用遷徙過境的候鳥,感染病毒并造成流感大流行或變異產生新病毒的風險將會更大。
因為一部分人的口舌之欲,在許多遷徙路線上對候鳥的捕獵行為仍然屢禁不止,捕獲的候鳥仍然高頻率地出現在各地區(qū)的農貿市場以及餐桌上,使禽流感的疫情控制工作難以完善。如果在農貿市場發(fā)現有野禽出售,可以與當地公安部門或者林業(yè)部門聯系,另外干萬不要通過購買的方式拯救動物,購買的刺激會導致更多的野生動物貿易出現,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只有及時報案將壞人繩之以法,才能有效地解救動物,同時還能對其他的不法分子造成威懾效果。另外,在平時觀鳥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野生鳥類,也要盡量避免大聲喧嘩,以免給鳥類造成不必要的驚擾。在遇到受傷需要救助的鳥類時,要盡快與當地的林業(yè)部門或救助部門聯系,最好不要自己動手,一方面一些野禽可能會攜帶致病病毒,另一方面,在緊張的情況下,一些鳥類強壯的爪和嚎可能會對人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與鳥類和諧相處,不光是要保護鳥類,也要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