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華
【摘 要】分級診療在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緩解醫患矛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介紹了目前分級診療的現狀,針對具體情況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醫聯體模式助推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為各地完善現有分級診療機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分級診療;醫療機構;醫聯體
Abstract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and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ses the caus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ode of Medical Associatio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xisting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in various places.
Key words: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dical institution;Medical conjoined body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3-03-222-01
分級診療是按照疾病的治療難易程度和輕重緩急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疾病診治分工新模式。建立分級診療模式是深化醫療改革、突破醫改瓶頸的關鍵,在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緩解醫患矛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1 分級診療意義
1.1 有利于合理配置衛生資源 城鄉間醫療資源配置失衡。一方面基層衛生資源匱乏,隨著群眾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現有基層衛生資源無法滿足群眾的需要;另一方面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三級醫院,造成居民小病、慢病也往三級醫院聚集。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引導患者有序分流,使大部分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基層得到治療,可極大緩解三級醫院壓力,真正讓三級醫院可集中資源去救治疑難危重病人,同時提高基層資源的利用效率。
1.2 有利于緩解醫患矛盾 醫患糾紛多發、頻發,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社會矛盾中的突出問題。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可能包括醫患雙方缺乏足夠時間溝通等。如能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引導患者合理就診,醫生和患者之間能有充分時間進行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增進彼此理解,提高三級醫院的服務品質。
近年來,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對實施分級診療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分級診療現狀及成因分析
2.1 “基層首診”落實有欠缺 目前,醫療資源嚴重過度利用和嚴重閑置浪費現象并存。一方面,患者社區首診選擇意愿低,信任度不夠。患者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條件差,技術水平低,在社區看病不放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看病要到大醫院,要找知名專家。另一方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服務水平較差。人才匱乏、技術力量薄弱是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的核心要素。當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普遍存在著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偏低、專業結構不合理和人才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
2.2 “雙向轉診”機制不完善 目前“雙向轉診”的現狀是轉上去的多,轉下來的少,沒有落實到位。主要原因包括:一、缺乏政策支持。沒有明確的“雙向轉診”配套政策,醫保支付政策、藥物使用制度等與“雙向轉診”精神不相符,下轉后的患者無法享受連續性和同質化的醫療服務。二、趨利觀念影響,醫院向下轉診情愿不足。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兩個獨立的利益體,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無論是醫院還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存在利益沖突。由于“雙向轉診”尚未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大醫院在病床沒有飽和情況下,不會將相關患者分流到社區,致使“雙向轉診”變成了“剃頭桃子一頭熱”。
2.3 “急慢分治”措施不到位 長期以來,慢性病患者和康復期患者難以從三級醫院及時轉診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致使疑難危重患者得不到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能又很低下。主要因為:一、缺乏技術指導標準。向下轉診缺乏統一、可操作性強的標準,既沒有明確轉診、接診流程,也沒有相應健全的管理制度[1],造成慢性病患者長期占床,急危重癥患者住院難。二、缺乏激勵機制。上級主管部門對醫療機構的評價和考核中沒有考慮分級診療因素,不能調動各級醫療機構實施分級診療的積極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很難變“被動轉診”為“主動轉診”,變“單行轉診”為真正的“雙向轉診”。
3 醫聯體助推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
醫聯體是指一定區域內,由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有機組合,形成協作聯盟或醫療集團,患者在醫聯體內可享受到基層醫療機構和醫院間的雙向轉診、結果互認、專家社區坐診、遠程會診等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2]。實踐證明,醫聯體模式對建立和完善分級診療機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1 明確功能定位,形成協作分工 建立緊密型醫聯體,以三級綜合醫院為龍頭,聯合區域內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協作分工,建立密切的分級診療制度。明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三級醫院承擔區域醫療中心職責,負責疑難病人和危重病人的救治。二級醫院負責轄區內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及承接三級醫院下轉的患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負責促進和維護社區居民健康。
3.2 加大幫扶力度,提升基層水平 醫聯體內優質資源應合理流動,醫聯體核心醫院應發揮技術輻射作用。針對區域內疾病譜和重點疾病診療需求,核心醫院應通過專科共建、查房講課、業務指導等多種方式,指導和支持社區對疑難重癥的鑒別和處理,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3.3 共享區域資源,提高資源效率 通過共享充分利用各級醫療機構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醫聯體內逐步實現診療信息互聯互通,推動預約診療、健康檔案等信息的共享,逐步完善預防保健、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治等信息的共享。建立醫學影像中心、檢驗檢查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實現檢查規范的統一和檢查結果的互認,為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提供一體化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肖肖,杜雪平.我國雙向轉診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0A) :1731-1734.
[2]王瓊,孫雪,黃宵.公立醫院“醫療聯合體”改革探析[J]. 醫學與哲學,2014,35(8A)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