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利
摘 要 隨著新時期的發展,玉米種植技術不斷提高,作為技術人員,在分析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過程中,要重視結合區域性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總結相關技術措施,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提高玉米種植水平,進一步保證玉米產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 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03
為了保證玉米產量,要重視引入更加高效的技術措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實踐。基于此,結合大田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從整地、播種、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提高大田玉米種植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 整地
對土壤的維護和治理要持續進行,如果治理工作間斷,且持續時間較長,便會影響土壤質量。通常,翻地工作要深入到土壤20 cm左右的深度,并視土壤的質量狀況確定耕種方式和深度。土壤質量較好,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便可以采用深入耕種;如果土質不好,便需進行淺耕,以提高出苗率。深入進行松土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質地,給農業作物供給更充沛的肥力。植物生長在這種質地的土壤中,可以深入扎根,獲取更充足的營養,保證根系和枝葉能夠茂盛生長。此外,松軟的土壤對水分和空氣的調節力較強,能夠吸收較多的水分供植物吸收,氧氣也較為充足,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2 適時播種
對植物種子的播撒時間也需要科學控制與管理。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種植者需選擇恰當的季節進行播種,或早或遲都有可能影響玉米種子的成長效果。種子對于溫度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高,如果得不到適宜的溫度,便會削弱種子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從而降低玉米產量。目前,玉米種植技術已經趨向于機械化,因此對每株玉米種子的播撒間距也應進行較為精確的控制。如果土壤肥沃程度不佳,便可以將每株植物的間距控制在60~80 cm;如果土壤較為肥沃,便可以運用寬行與窄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播種。這種手段在當前玉米播種工作中的應用率較高,較寬行距一般在85 cm左右,窄行寬度在27~33 cm,這種距離控制可以為收割工作提供便利,減少了資源的投入和不必要的浪費,有效提高玉米收割工作的進度。科學控制播種的密集程度,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的產出數量及質量情況。播種密度與土壤情況與種子種類有關,種植密度過小有可能會影響到植物對水分、陽光及空氣的吸收,無法滿足正常的生長需求,因此若想在一定面積內實現玉米產量的大幅提升,便需科學設置種植密度。一般每667 m2的土地中種植3 500株玉米植物為宜,如果植物的葉子生長面積較大,便需在此基礎上相應減少500株左右。另外,玉米種植的土壤深度也要維持在相同的水平。一般情況下,玉米種植的深度可維持在5~6 cm,且種植者要隨時關注土壤的質地變化,如果土壤黏性增強,且富含豐富的水分,則需進行淺層次播種;反之便進行深播[1]。
3 玉米種植管理
玉米種植管理過程主要應從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在進行管理過程中,要結合玉米生長期,有針對性地加強水分、肥料的管理與應用,這樣能夠保證玉米健康生產,從而保證玉米產量。
3.1 水分管理
水分在任何生命體生長和繁殖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玉米生長亦是如此。玉米會吸收大量的水分來促進自身的生長和成熟,因此種植人員需時刻關注玉米的生長階段,根據實際需求提供必要的水分。如果種植地區的氣候偏干,雨量偏少,那么種植人員便需采取人為補充水源的方式進行灌溉,而不能單純依靠降水來補充水分。玉米植株的高度和葉子的覆蓋面積較大,因此在光照條件下,玉米本身的水分會加速蒸發,在此情況下,種植者更需要在玉米適當的生長階段提供必要的水分,促進其正常發育[2]。
3.2 肥料管理
肥料是玉米生長中最重要的營養源,因此種植人員需提高土壤中的肥料,為土壤施加底肥。施底肥是玉米生長全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在播種玉米幼苗時,要保證土壤中的肥料可以有效促進玉米生長,提高產出數量。底肥的選擇應更傾向于糞肥,其營養含量較高,在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后,可以為玉米提供所需養分。每667 m2土地的施肥量控制在400 kg左右。經過底肥的滋養,土壤質量會得到相應的改善。此外,種子的生長過程中也需在適當時段繼續施加肥料。此時的肥料可以選用化肥,增強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養分吸收。但要注意的是,施肥的位置要與種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有效保護種子不被肥料的化學作用影響。肥料的使用也要依據種植地區的特點及科學的配比。目前,常用的玉米肥料有粒肥、基肥等等,種植人員需根據氣候、土壤及玉米的生長情況來選擇適合的肥料種類,并按照科學配比調制肥料。常用的肥料配比為基肥、氮肥20∶1,再配入少量的鋅、鉀及磷等化學元素,結合正確的施肥方法,給玉米提供比例適合的優質肥料。
4 查苗補苗,中耕除草
玉米幼苗生長出來后,種植人員需隨時觀察其生長情況,排查田間是否有缺苗的情況,如果發現便需及時添補幼苗。此外,還需控制好幼苗的密度,如果發現種植過密的秧苗,便需進行修整,將幼苗移植至稀疏區域,保持幼苗能夠在密度合理且均勻的土壤中生長。玉米植株在生長到3~4葉時,便可進行首次間苗;在5~6葉階段,便可進行定苗處理,要去除偏小、偏弱的種苗,保留生命力更強、生長形式更好的秧苗繼續培植。如果發現有缺失的秧苗,可以進行雙株種植,而生長情況較好的秧苗,每個植穴位置可保留一株秧苗。玉米的生長對土地中氧氣成分的要求較高,所以進行封壟前,要適當進行2~3次的清除雜草和疏松土壤工作,便于玉米的健康成熟。當玉米生長進入10~12葉階段時,再進行二次排查雜草,并開展深入耕種工作[3]。
過量的雜草會較大程度影響玉米的營養吸收,雜草的生長同樣需要水分和養料,因此過度吸收養分便會降低玉米獲取的養分數量,進而影響玉米的產出。此外,雜草還可導致不利于農產品生長的災害,減弱玉米的抵抗力。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在培育玉米的同時,注意控制雜草量,一旦發現雜草出現,便將其徹底清除,將更多的營養留給玉米。目前,使用較多的除草手段為依靠藥物噴灑。噴灑時段應主要集中在玉米的五葉期,此時除草對玉米生長的幫助最大。此外還要注意噴灑藥物的方法,要保持藥物能夠以霧狀噴在雜草上,并控制好藥量,適當程度的藥物使用可以對降低雜草數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清除玉米生長中的不利因素。
5 玉米病蟲害的防治
玉米生長中受到的最主要破壞性作用來自于病蟲害。因此,種植人員要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和預防,提高玉米的健康程度。
害蟲侵擾是玉米生長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如蚜蟲、黏蟲等,均會以不同的特征干擾和侵害玉米生長。如蚜蟲通常會出現在玉米生長的初期階段,這種害蟲通過吸取玉米莖葉等位置的養分存活,對玉米生長造成范圍較大的侵害。此外,蚜蟲還會將相應的病毒傳播給玉米,因此種植玉米的工作人員需格外重視對蚜蟲的防治工作。控制方法主要為依靠大量蚜蟲的天敵——瓢蟲等進行抑制和消滅,這種方式也較為環保,對環境的副作用最小。針對黏蟲也可以通過配制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清除,降低蟲害對玉米生長的負面影響[4]。
大斑病是玉米生長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為害程度和影響范圍較大。這種病害體現為玉米葉子出現斑點,進而影響到玉米的葉脈及其他部分。大斑病發展到中期階段,玉米莖葉會呈現出暗黃色,葉子邊緣變得不再平整,直到葉子完全失去養分,變干變枯。對于這種病害的防治,可以從多角度入手:1)在農作物選種方面,播種前期便盡量選擇抗病力較強的優質樹種,這樣便能夠從根本上提高玉米抵御病害的能力;2)定期進行土壤整修翻新,破壞大斑病的生存環境,有效抑制大斑病的發展和蔓延;3)當發現病情時要及時處理,避免擴散,或通過配制一定比例的藥物進行抑制。
6 適期收獲
種植人員要科學把握玉米收獲的時機,如果玉米尚未達到成熟期,所含水分過多,且顆粒不飽滿,便會影響玉米的正常品質。當玉米成熟時,包裹玉米的外部葉子會逐漸干枯,變為黑色,內部的水分也會下降至30%左右。如果適當延遲農作物的收獲時間,便更能有效提高玉米的質量。在進行玉米的存儲處理時,也要注意對玉米進行充分的晾曬,去除多余的水分,以延長其放置時間。
參考文獻:
[1] 夏增玉.玉米種植保護性耕作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河南農業,2019(32):30-31.
[2] 陳霞.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新農業,2019(21):21-22.
[3] 朱紅巖.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吉林農業,2019(21):30.
[4] 董飛,閆秋艷,李峰,等.寬壟溝播種植模式對夏玉米生長發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5):266-27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