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玲
摘 要 數字經濟可以大幅提升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鄉鎮農業經濟管理要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鄉鎮農業經濟管理是鄉鎮農業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加大鄉鎮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做好鄉鎮農業經濟管理,構建數字經濟基礎平臺,可以提升鄉鎮農業經濟效益。基于此,分析鄉鎮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工作與數字經濟基礎平臺的搭建,探討提升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鄉鎮財務;農業經濟;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48
1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與目標
1.1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主要內容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網絡經濟、數字經濟逐步加強,市場對農產品的產量、產地、產品的配置要求更加精細化,對農產品的信息需求更加精準。數字經濟要求鄉鎮農產品數字化,鄉鎮農業經濟管理就要對農業經濟、農業資源做好精細管理,做到全面、精準、及時、規范。要對農特產品進行分類、實行編碼管理,詳細制定品名、單價、產地、日期等清單,對每項銷售產品都能追溯源頭,清晰了解各項相關信息。要健全鄉鎮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全面落實與執行國家制定的鄉鎮政府財務管理制度、行業管理制度;及時調查研究并合理制定與當地經濟適宜的政策,確保農業經濟管理運營正常。
1.2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目標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是適應市場經濟、網絡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鄉鎮農業經濟管理目標就是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服務,推動鄉鎮農業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構建和諧農村。以現代化的財經管理、強大的數據資源,推動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滿足農戶與社會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中的農產品的品質需求。圍繞數字化建設,建立農產品、農業資源信息庫,搭建網絡數字平臺,及時更新完善數據,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維護好農民和網絡終端消費群體等各方利益,及時進行財務分析、研判、控制和信息發布等,結合實際制定激勵政策,調整農產品的生產量、生產規模、需求時期等,以真實全面的數據信息為基礎,研判市場需求,以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創造經濟效益,以數字經濟引領鄉鎮農業經濟發展[1]。
2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意識和基礎薄弱
1)鄉鎮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隊伍薄弱,一方面體現在人員數量上的不足,部分鄉鎮沒有專門的鄉鎮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有的設有編制,但編制被其他崗位人員占用;另一方面體現在人員專業素質上的不足,少數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素養不足,不熟悉財務法律法規,學歷偏低且財務經驗不足,少數鄉鎮使用非財務專業人員開展財務管理,甚至在崗人員沒有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根本不了解財務科目等業務知識;加之實際中部分鄉鎮領導專業素養不足,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自身財務管理意識不強,在制定財務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漏洞。
2)鄉鎮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意識薄弱,數字經濟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帶動認識不足,由于潛在的動力認識不到位,仍停留在過去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上;同時對數字經濟建設的研究、基礎性投入、基礎性工作等都不足。
2.2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精細化不夠
數字經濟時代對農產品的需求,既要滿足面上總量需求,又要滿足個體個性化需求。在鄉鎮農業經濟管理中,要著力在深、精、特、優上下功夫,全面進行產品數字化、信息化,既要滿足批量生產,又要考慮個性定制。很多時候,應考慮市場需要什么,我生產什么;不是我生產什么,去推銷什么。先找到買家,再生產產品;而不是先生產產品,再找買家。因為大多農產品的生鮮特性決定,其保質期較短,只能盡快銷售。要在農產品的深度加工上研發,對各項農產品進行精準的編碼、信息化管理,使各項農產品的特性化得到顯現,銷售規模化得到推廣,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產品品牌得到保護[2]。
2.3 鄉鎮農產品網絡銷售管理不規范
鄉鎮農產品網絡銷售管理日常監督缺乏,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一些違法行為進行處理,包括農產品沒有品牌、無法追溯源頭、保持期過期、產品退還困難、不誠信行為等,由于監督不到位使得銷售、交易、糾紛處理不規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網絡交易市場,影響到鄉鎮農業經濟提升,不利于增加農業經濟效益。
3 鄉鎮農業經濟管理與數字經濟的融入措施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處于網絡端點的農民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從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顯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數字經濟的價值將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處在落后的鄉鎮農業經濟,應抓住數字革命千載難逢的良機,把鄉鎮農業經濟管理與數字經濟有效融入,充分利用數字經濟中的后發性優勢,推動鄉鎮經濟快速發展。
3.1 鄉鎮積極主導,做好統籌協調工作
農民、消費者和政府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易迅速增長,而鄉鎮人民政府是中間支撐力量,鄉鎮人民政府應努力想辦法整合農民、供應商、合作伙伴與消費者在數據、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和工作實務等方面的業務。鄉鎮全面統籌協調,負責總體指揮,具體由農業農村局指導,農業經濟管理部門實施,鄉村配合,做好鄉鎮農業經濟數字化建設工作。做好組織、協調、人員保障、資金投入等工作,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及時指導和推動工作的實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積極主動培育市場關系,逐步形成穩定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推動鄉鎮市場經濟走向繁榮[3]。
3.2 健全農業經濟數字信息,加強基礎性建設
對各鄉鎮的農業經濟,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分門別類的整理,以文字、圖像、數據等方式,對產品的產地、時間、質量、價格、銷售等各項要素健全數字信息。并結合實際搭建好的農產品信息平臺,建設自己的信息共享平臺,把產品納入鄉鎮門戶網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一步在產品上開展研發,在網絡信息上進行優化,適時組織一些產品推介宣傳、信息發布,及時更新信息內容。要確保信息全面、準確、及時,能滿足市場對信息的需求,以農業經濟信息流帶動農業物流,進一步促進農業資金流的流入。
3.3 做好信息流和物流管理,優化中間運營環節體系
要有效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做好農業數字信息建設只是其中的一步,在做好信息流的同時,要做好農產品物流工作。1)鄉鎮交通基礎設施不好,對便捷的物流要求工作跟不上,需因地制宜地改善鄉鎮交通基礎設施,增大對道路建設的投入,或是合理配置一些交通工具。鄉鎮人民政府應給予一些政策扶持,或動員群眾投工投勞投資參建,解決基礎性的工作。2)農產品物流的初包裝與物流運輸要求跟不上。由鄉鎮人民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做好本地各種農產品初包裝行業化、規范化。3)要進一步做好本地各種農產品初加工的行業化、規范化、標準化工作。要全面優化從農業生產到消費者手里之前的各個環節,形成環環相扣、環環穩固的產業鏈。要盡可能地減少中間損耗,通過優化管理達到增值的成效,力求保鮮保質及時到達消費者手里,讓消費者獲得滿意的農產品。
3.4 完善財務管理模式,與數字經濟發展相匹配
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中,雖然實現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建設,但普遍存在信息實效性不足、信息共享性不足。數字經濟發展,要建立更加完善、統一、規范、及時的農業經濟數字信息。在財務管理模式構建時,需要構建完善的財務信息制度,同時將鄉鎮經濟、村組經濟、項目部的情況考慮在內。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就是管理,信息化平臺建立基礎也是信息獲取。鄉、村、組各層級的經濟主體與項目各部門應秉持財務公開的原則上傳信息,及時反饋自身機構部門財務現狀,實現信息化建設。要切實進行財務分析,做好財務報告,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好信息。
3.5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經濟數字效益
在搭建好鄉鎮農業數字經濟平臺、創造便捷物流的基礎上,還要做好日常運營維護管理。鄉鎮農業數字經濟既有基礎工作固定的一面,也有每天變化的動態性一面。要發揮好鄉鎮農業數字經濟,就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要完善數字信息調查、登記、發布、審核、監管等制度;完善業務培訓、質量提升,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嚴格把關各項審批流程,落實各層次監管等職責;完善數字信息系統維護管理,以制度保障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 吳云超.“互聯網+”環境下鄉村旅游推動精準脫貧研究[J].農業經濟,2018(9):77-79.
[2] 馬化騰,孟昭莉,閆德利,等.數字經濟:中國創新增長新動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 葛鐵軍.關于規范鄉鎮財政財務管理 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探討[J].山西農經,2018(10):45-4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