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蔚宏
摘 要 水溫、水質、養殖環境等是影響鱖魚養殖的重要因素,直接決定了鱖魚苗的開食時間與生長速度。基于此,從影響鱖魚繁殖生產條件的因素入手,圍繞親魚選擇與培育、人工催產與孵化、魚苗培育3個層面,探討了不同養殖條件下鱖魚繁殖生產的具體安排策略。
關鍵詞 鱖魚繁殖;親魚培育;人工催產;人工孵化
中圖分類號:S965.2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77
鱖魚是一種肉食性淡水魚類,以活魚蝦為食,肉質鮮嫩、味美可口,具有良好的養殖效益與經濟價值。當前伴隨漁業產業結構、養殖方式的調整,對于鱖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應加強不同養殖條件下對鱖魚繁殖生產的科學管理,合理運用催產、孵化等技術提高鱖魚孵化率與成活率。
1 影響鮭魚繁殖生產的主要因素
1.1 水中溶氧量
水溫的升降會直接造成水中溶氧量的變化,間接影響到魚類生存。當水溫持續升高時,池水中的溶氧量將不斷下降,導致魚類呼吸、代謝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大,加之池塘內其他耗氧因子的增加,易造成池水缺氧,影響到魚類生存,該現象多發于夏、秋兩季的高溫時段。
1.2 催產期至開口期耗時
水溫對于鱖魚從催產到開口所需時間也會產生影響,將鱖魚從催產到出膜、從出膜到開口兩個時間段內的數據匯總,即可計算出鱖魚從催產到開口的總耗時。通常鱖魚的餌料魚孵化時間約為鱖魚孵化時間的1/2,因此需自鱖魚催產日起,在2~3 d時間內即開始進行鰱、鳙、團頭魴等飼料魚的催產孵化,保障飼料魚苗的充足供應、滿足鱖魚苗的攝食需求,避免引發鱖魚苗生長不良、互相蠶食等問題,為鱖魚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餌料[1]。
1.3 養殖環境
在鱖魚繁殖生產環節需做好清塘培水工作,采用曝曬池塘或生石灰清塘等方法進行池塘消毒處理,殺滅池塘中的病原體與敵害生物,使池塘底部淤泥中處于休眠狀態的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借此提高浮游生物繁殖力、增加水體中鈣離子含量。在鱖魚進水前,還需采用密網防止雜物進入,針對水體pH值、氨氮含量、透明度等進行嚴格檢測,為鱖魚繁殖創設適宜的生長條件。
2 加強鱖魚繁殖生產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鱖魚培育注意事項
2.1.1 親魚選擇
通常應從養殖基地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庫等場所選取親魚,應選擇接近性成熟、具有優良養殖性狀的個體。為了防范出現近親繁殖問題,還應從不同來源的親魚中分別選取雌、雄親魚進行搭配選留,合理控制年齡、體型等參數,做好親魚來源的甄別與挑選,提高親魚質量。在親魚池水源選取上,應保障水源充足、水質優良,合理設置親魚池的排灌系統、控制池底淤泥量;在投放親魚前需做好親魚池的淤泥清理與消毒工作,待加水測試無毒后方可投放親魚。
2.1.2 土池大棚培育
每年清明期間進行鱖魚繁殖,將親魚放養至土池大棚前,需做好池塘的清潔、消毒處理,將生石灰通入池水中約7 d后抽出,換入清水,利用泡沫箱帶水操作將鱖魚放入土池大棚中,依據鱖魚數量合理控制放養密度。在水溫調控上,倘若因氣候變化導致水溫過低,可利用塑料薄膜覆蓋、增加陽光照射等方式進行池水保溫,保持增氧空氣泵每日不間斷作業,每7 d針對水質進行嚴格檢測。若出現水質不達標的情況,應選取溫度適宜、水質良好的水源通入池中完成池水替換,提升水質。在晴天、中午等溫度較高時段,要將大棚前后門敞開通風,保持棚內空氣清潔[2]。
2.1.3 室內水泥池培育
在將親魚放養至水泥池前,需采用二氧化氯對魚池進行消毒,待完成消毒后需利用清水沖洗池內,注入清水并放入親魚,合理調節放養密度。通常每年立春時節為適應階段,此時將親魚移入水泥池內,水溫保持自然溫度即可;待驚蟄過后,應將水溫較之前提升15 ℃左右,并保持水溫穩定不變;在清明、谷雨之間,應將水溫再次提高10 ℃,并維持此溫度不變;待進入到鱖魚催產時期,應使水溫保持穩定值,保持增氧空氣泵每日不間斷運行,選取每日上午陽光充足時段利用虹吸法進行池塘去污處理,每周定期檢測水質并及時進行池水調換,在換水時需注意將水沖到池壁上,令水減速后貼壁流入池內。
2.1.4 飼料魚親魚培育
在飼料魚培育上,選取體重均衡、體型標準、體表無傷的2齡團頭魴作為親魚,依據池容積、魚數量合理調節放養密度,同樣采用塑料薄膜保溫、陽光照射增溫方式進行水溫調節。選取黑麥草、浮性料作為飼料,科學控制浮性料投喂量。在每年年初開始,上午投喂浮性料,下午投喂黑麥草;進入春季后,開始停止投喂浮性料,避免其排泄物污染水質;在清明時節,開始將投食量減半,針對催產的團頭魴土池應隔天停食,并不再向池內加水或換水,避免產生自產問題。
2.2 人工催產與孵化
2.2.1 人工催產繁殖
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間,待水溫達到適宜繁殖溫度后,即可開展鱖魚的人工催產繁殖工作。在催產前檢查親魚性腺成熟度,選取LRH-A、DOM、HCG等合成激素作為催產劑,注重精確控制雌魚、雄魚的注射劑量,將合劑對準鱖魚的胸鰭基部位置進行一次性注射。待完成催產劑注射后,將親魚移入圓形產卵池內,結合親魚體積大小進行產卵池水深、面積的精確設計,按比例進行雌魚與雄魚的配組,并合理控制放養密度。在將親魚移入產卵池后,需使池內保持1 d以上的微流水;待親魚產卵后,需進行受精卵的漂洗處理,將其中的雜物與破卵去除,并及時轉移至專用環道內進行孵化,避免受精卵長時間集中堆積產生缺氧死亡問題。
2.2.2 孵化水溫控制
在人工孵化環節,由于鱖魚卵具有彈性、遇水后會膨脹,因此需采用流水孵化方式,注重控制孵化過程中的水體流速、流量與水溫,既要確保鱖魚卵浮在水中,也要防止其浮出水面,保障將鱖魚卵均勻沖起、使其在水中持續翻動。在鱖魚出膜期,由于鱖魚卵比重較大,卵膜較為堅厚、不易溶解,因此更需控制好水體流速、流量、水溫、孵化時間、水體溶氧量,避免沉積壓苗、促進快速出苗。在孵化過程中需做好環道內部環境的監測,避免因大型劍水蚤入侵造成魚卵被咬傷問題。在保持適宜水溫、良好水質的情況下,受精卵孵化率可達到90%左右。在此過程中,還需做好孵化環道內的防病處理,可將硫酸銅與硫酸亞鐵按比例投入孵化環道中,用于防治車輪蟲等病原體,保障鱖魚卵的健康順利孵化。
2.3 魚苗培育與疾病防治
通常剛孵化出的魚苗卵黃囊較大,魚苗僅能隨水流上下滾動,待出膜3 d后卵黃囊消失、出現鰾時方可轉變為水平游動;在第4日后開始覓食,在此過程中需合理控制水流,防止魚苗出現頂水現象,并開始投喂飼料魚苗,正式進入到魚苗培育階段。待鱖魚苗在孵化設施中攝食7 d、體長增長至標準值后,可將仔魚移入室內小型水泥池中培育,加強對水深、放養密度的精確控制,并保障池內水質清新、水中溶解氧充足,做好水體消毒、防病處理。待在水泥池內培育14~28 d后,仔魚體長開始迅速增長,形態近似成魚,具備主動攝食能力,此時即可將其移入露天土池內養至成魚[3]。在開口飼料的選取上,通常應選用體型細小、活動緩慢的團頭魴或青魚苗,注重在鱖魚開始平游后的2日內進行投喂,否則將產生胃囊收縮現象,降低鱖魚苗的成活率。對此應注重結合水溫條件進行鱖魚開食時間、團頭魴開食時間的精確把握,并在鱖魚催產后的3~4 d進行第1批團頭魴的催產,待間隔一段時間后催產一批團頭魴,滿足鱖魚苗的攝食需求,促進鱖魚的健康繁殖、提高魚苗成活率。
此外,還需注重適時、適量使用魚藥,選取芳草纖滅等中藥防治車輪蟲、斜管蟲,利用食鹽進行餌料魚的消毒處理,采用二氧化氯防治細菌病,借此降低化學藥物引發的致畸危害與毒性作用,降低鱖魚育苗的畸形率,提高魚苗繁育質量。
3 結語
水溫、水質等條件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鱖魚催產、受精、出膜、開口、育苗等各環節的實際生產情況,因此還需根據鱖魚催產時間進行飼料魚苗的催產孵化;結合鱖魚苗的開食時間、生長速度實現活餌料魚的及時可靠供應;配合增氧、魚藥的使用提升魚苗成活率與苗種質量,實現科學養殖管理,提升疾病防治效果,更好地達成鱖魚苗成功繁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同翠.池塘鱖魚生態養殖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17(5):49.
[2] 符爭,李婧,單世濤,等.基于水溫的鱖與鰱配套催產模式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17(6):335-339.
[3] 吳遵霖,吳凡,萬星,等.專用懸浮飼料養殖鱖魚核心技術講座——第九講:鱖魚人工繁殖技術與馴化前鮭魚種培育[J].漁業致富指南,2018(12):78-8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