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接上一期)
男孩扮演病人的心理淵源在哪里呢?
為了找出男孩扮演病人的原因,我和男孩一家進行了“三國四方會談”,我提出問題,一起來進行探討。
男孩母親說:“男孩從小就膽小,體質差,而且從小在老家跟奶奶生活。因為就這一個孫子,奶奶謹慎又謹慎,小心又小心,不敢讓男孩出門,不敢放手讓他玩耍,以至于不敢讓他去幼兒園,使男孩從小就沒有和伙伴玩耍的經歷,結果讓孩子更加膽小了,而且身體也更差了。直到上學了,也是三天兩頭地生病,可以說孩子成長的經歷就是看病就醫的經歷。特別是一歲多的時候,孩子還得過疝氣,誰也沒想到小小的孩子會得這種病,全家人都提心吊膽?,F在想來,我們大人的表現肯定給孩子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怕事了?!?/p>
這時候男孩父親說話了:“還有,孩子母親的脾氣很不好,每次輔導孩子學習,總會大吵大鬧起來。后來,還總拿自己的奮斗史教育孩子,說我們從農村來,如何靠一步一步的努力才有如今的成就,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
男孩接過話來說:“從小媽媽對我管得就特別嚴,看我成績下降了,就天天對我進行說教。假期里還非要給我補課,我心里非常不情意。她越是補課,我越是不學,就這樣,假期里我們鬧得非常不愉快。結果,開學后的第一次考試,我的名次還是那樣,沒有什么進步。我正不知如何是好時,那節生物課之后就出問題了……”
可見,男孩之所以扮演病人,關鍵是性格問題,主要表現為膽小、怯懦、缺乏安全感。幼兒時期奶奶過度謹慎小心的養育方式,童年生病時成人提心吊膽的影響,上學后父母自身奮斗成功的經歷帶來的壓力,母親的過高期望以及嚴厲管教,都在“培養”著男孩的這種性格。更重要的是,父母沒完沒了地消極評價,諸如膽小、害怕、身體不好等,又不斷強化著男孩的這種性格。結果,讓男孩也認定自己是個膽小的人,內心更加缺乏安全感。
男孩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心靈的安寧呢?慢慢地男孩感覺到,似乎靠拿高分可以讓不安的心靈得到保護。于是,男孩越來越拿學習當回事,越來越拿分數當回事,從小學到初中,名次一路飆升,這也確實讓他的心靈得到了保護。但是,一個學生,很難一直保持分數優勢,一旦優勢不再,心靈就會繼續在不安中掙扎。
這又該怎么辦呢?男孩在無意間發現,生病是個不錯的辦法。于是,一旦遇到困境,就會出現軀體化現象,就會扮演病人。剛上高一時出現的問題,那是高中新生活適應期帶來的壓力。至于高二這次出現的問題,也是與學習壓力有關,具體說來與假期媽媽的過度補課有關。而生物課上關于艾滋病的內容,不過是給了男孩一個誘因,讓男孩由于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導致極度不安的心靈,跑到了對艾滋病的擔心上來,從而起到了暫時逃避學習這個現實壓力的心理自我防衛的作用。
“港灣”郵箱
bighome@163.com
歡迎做客咨詢港灣,我們將為您保密,為您解憂,這里將是您溫暖的心靈家園!
第二次來訪時,男孩精神狀態明顯好轉:“我心里輕松了許多,不再那么緊張害怕了。可是,我該怎樣改變膽小的性格呢?”
為了促進男孩的自我領悟,我講了一個故事:有這樣一個少年,他認為自己身上都是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膽小。為此,他很自卑,覺得前途無望,于是少年鼓起勇氣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聽完他結結巴巴地訴說后,握住了他的手說:“這怎么叫缺點呢?分明是個優點嘛!你只不過是非常謹慎罷了,而謹慎的人總是很可靠,很少出亂子?!鄙倌暧行┮苫螅骸澳敲?,勇敢反倒成為缺點了嗎?”醫生搖搖頭說:“不,謹慎是優點,而勇敢是另一種優點。所謂的缺點,至多不過是個‘營養不足’的優點。如果你是位戰士,膽小顯然是缺點;但如果你是位司機,膽小肯定是優點?!?/p>
看到男孩有所領悟,我說:“這告訴我們,人的許多性格表現,很難說是優點還是缺點,但都可以說是特點。也就是說,對沒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性格特征,應做中性評價,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現在,你可以對自己的性格重新做個評價了吧?”
男孩嘗試說:“我就是對問題想得比較細,對事情的后果想得比較多,所以,比較謹慎,比較小心……”
我鼓勵說:“對,你只是謹慎小心,怎么是膽小呢?從現在開始,從自己的詞典里刪除‘膽小’這個字眼吧?!?/p>
男孩挺起胸脯,笑容從心里流露到臉上來。
最后和家長的溝通中,家長也有了很好的反思,于是我們達成共識:一是孩子沒病,盡快停止醫學模式的治療,逐步停藥;二是轉移對孩子的關注點,從關注癥狀轉移到關注正常表現上來;三是采取中性評價策略,停止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也要刪除“膽小”這個字眼,對孩子的表現采取中性評價策略;四是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具體說來,孩子是否去上學,是否休學,都可以把權力回歸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做主,就會增強自信,就會讓心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