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學峰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心態最適合個人的發展,思來想去,終不得答案。一日清晨,依窗相望,看到花園中的那些花開花敗,忽地覺得,應為從容心態。從容,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境界。古往今來,圣哲先賢、仁人志士皆用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行為對“從容”做了很好的釋義。屈原的“九死不悔”;孟軻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諸葛亮的“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等,都不失為解釋從容的華章。而毛澤東的不少詩句,也體現了從容的真諦:“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客”。在外壓、急迫的客觀情形下,一個人能做到達觀、自信、胸有成竹,這就是從容。
從容是一種境界。宏大、久遠、深邃,這種境界深藏于宇宙和歷史的不盡時空中。榮,本義為空間以及器物,《說文解字》釋義:“容,盛也。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意思是屋宇山谷皆虛內可容物也,從容即包含著大、深、久、遠之意。如果我們立人、立德、立言、立事的立意不高,又何能追求從容呢?從容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也是人生不易領略的“無限風光”。
從容是一種進取。“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是它的精髓,不爭,便無所謂從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閑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執著;蟄居桃園與世無爭是避讓;皓首窮經中舉的范進是愚頑;阿Q的精神勝利是自欺。
從容是一種自由。從容是人生主體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不斷邁進。從容不迫,是一個詞組,不迫,即沉著、冷靜、不慌亂、不急躁、不屈不就。從容不迫,是鎮靜自若,安之若泰,穩如泰山,這是一種久經歷煉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境界。
從容是一種修煉。要從容就要努力修煉各方面的素養,要有主見而不沉溺于主觀,重條件而不被條件拘泥,奮發努力而不盲目蠻干,剛毅果斷而不剛愎自用,隨大眾而不流于世俗,知足常樂又常知不足。能從容者,有志向、有信念、有德行、有學識、有經驗、有毅力、能恭行。
從容是一種自守。倘若讓自己跟著“誘惑”走,跟著“感覺走”,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縛,為名僵纏,為利鎖羈,又如何能從容起來呢?
人能達到從容的境界不易,如能事事處處時時從容,需要有大氣派、大智慧、高境界。一般人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能得一時一事之從容,亦算得上漸入人生之佳境。從容,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