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芬
在小學階段,學生唱讀現象比較普遍,尤其在“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等公開場合的演講中,許多學生拖腔拉調,有氣無力,讓人聽得令人生厭。葉圣陶先生曾經尖銳地批評了一種朗讀現象:“有很多地區,小學里讀語文還是一字一頓的,這根本不成語言了,這是不能容忍的。”的確,我認為要糾正學生的唱讀習慣,必須做到幾個“不容忍”。
一、對“拉長字音”不容忍
低年級學生唱讀的原因,一是他們在咿呀學語時,只能拖長聲音模仿,這是唱讀現象的萌芽;二是和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有關,他們面對生疏字時往往不能及時反映出字所代表的聲音,所以,讀書時容易把字音拉長。當學生拖長唱讀時,老師要表現得極“不容忍”,一定要及時叫停。通常我都以“不好聽”“不喜歡聽”為由,要求學生“重來”“再讀”。當然還得正確示范,教師示范必不可少,還要巧樹典范:對于個別讀得好的學生要大肆表揚,讓大家直觀感受怎樣讀“好聽”、是“老師喜歡聽的”,自然而然,學生就有了榜樣的示范引領。
二、對“一字一頓”不容忍
在小學階段,學生朗讀一字一頓,毫無感情色彩,也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唱讀習慣。作為語文老師,除了平時在朗讀指導中要加強語感訓練之外,在閱讀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聲情并茂。同時,盡量減少齊讀,對一字一頓的朗讀要及時指正,絕不將就學生的“從眾”“如流”。一旦出現就如同對待“過街老鼠”,見一次打一次,讓唱讀“無處遁形”。
三、對“兩字一頓”不容忍
兩字一頓是目前學生中比較普遍也聽得比較難受的朗讀習慣之一。例如,很多學生都習慣這么讀:“今天的/天氣/真好,陽光/明媚,萬里/無云。”我想是因為學生漸漸大量接觸兩字詞語,讀起來兩字一頓,所以,到句段中他們也依然讀詞語,根本顧不上句子的完整性和流暢性,也不符合平時的說話習慣,聽起來很別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壞習慣。如果你和學生交談:“今天你們班的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什么?”學生的回答一定會口語化,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只要你讓他按照稿子上臺演講,就會變得兩字一頓、拖腔拉調了。所以,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讓學生明白,不論是朗讀還是演講都得符合我們平時的說話習慣。我告訴學生:交談和演講、朗讀一樣都是語言表達。交談是偶發、即興、隨意的,有人和你互動的語言表達;演講有特定的聽眾,目的性很強;朗讀就像畫素描,只給你一張紙、一支筆,你要呈現的卻是一個立體的物象,朗讀時,只有一張嘴,卻要用聲音呈現多個立體空間,帶領聽者入情入境。讀是基本功,只有讀得好,才能講得好。所以,首要糾正兩字一頓的朗讀習慣。學生沒有詞組、短語的概念,我們就要求他們“四個字連起來讀”或“幾個詞連起來讀”。下列這些類型的詞語、詞組,我會明確要求:四字連讀,詞組連讀,中間不頓。
一搖一擺 一動不動 越飛越高
一只烏鴉 兩只老虎 三個和尚
許許多多 干干凈凈 來來往往
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 植物媽媽
鄧小平爺爺 天安門廣場 劉少奇紀念館
非常勇敢 特別可愛 漂亮極了
四、是對輕聲字“的”“重讀拉長”不容忍
和兩字一頓一樣,學生都習慣在形容詞“的”字后停頓。比如“今天的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正視挫折,走向成功”,很多學生的朗讀節奏如下:今天的/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正視/挫折,走向/成功。很明顯,把輕聲“的”讀重了,拉長了。對于這種情況,我會一遍遍示范指導,告訴他們“的”字是輕聲,要輕輕地讀、快快地過。有時,對于屢教不改的“頑固派”,我“忍無可忍”,干脆簡單粗暴來個硬性規定:“不準在‘的字上停頓”。為了觸類旁通,我準備了大量如下短語,讓學生們練讀。
·新鮮的空氣 明亮的眼睛 溫暖的陽光
·美麗的學校 安靜的教室 寧靜的夜晚
·難忘的一天 愉快的假期 漂亮的姑娘
·尊敬的領導 敬愛的老師 親愛的同學
以此讓孩子們直觀比較、充分感受:“的”字就是一座橋梁,把前后兩個詞緊緊連接在一起,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更舒服。
五、對“不規范改變聲調調值”不容忍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句尾字的“上聲”字上。普通話標準對上聲變調有規定,上聲的五音調值基準為“214”,上聲+陰、陽、去聲都變調為“21”,上聲+上聲則變為“35”+“214”,詞末句末的上聲不改變調值。但是,孩子們也常把句末的上聲調值變為“21”,如:校園多美好”“我把這項任務交給你”,句末的“好”“你”調值成了“21”,這個字的余韻沒有了,總覺得語氣變弱了,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打了折扣。也有學生在朗讀中會把“美好”一類詞語中的“美”讀成“44”調值,把“好”讀成“2141”的應予以糾正。規范普通話發音,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也是學生語感訓練的良好途徑。
六、對“去聲方言化”不容忍
去聲方言化應是湖南長沙語言的一大地方特色。長沙方言中去聲的調值是反向的,由“51”變為“5ⅰ”。這個讀法同樣也存在于長沙人的普通話中,尤其在小學生的口語表達中比較常見。作為老師,我們一方面要在平時的口語中摒棄這種表達習慣,不作錯誤的示范;另一方面,要時刻提醒學生正確發音,幫助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消滅“塑料”普通話。
規范學生的普通話發音、改變學生拖腔拉調的朗讀習慣,讓美的語言詮釋美的事物,讓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發揮到極致,這是我們這些語言教育者的美好愿望。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做到幾個“不容忍”,糾正學生唱讀習慣任重而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