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存堂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不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授《石鐘山記》時,應該挖掘教材中的“人格美”“奇致美”“語言美”等美學因素,以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品位。
【關鍵詞】《石鐘山記》人格美;奇致美;語言美
語文是美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挖掘教材之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應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蘇軾的《石鐘山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考察性游記,其生動的繪景、清麗的語言、獨特的構思、嚴謹的結構以及閃耀在其中的作者人性的光輝,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挖掘的美點。
一、作者的人格美
宋初統治者施行“抑武修文”的政策,提倡“娛樂消費”,反映到文學上,則出現了許多游宴祝壽之作,不少文人墨客樂此不疲,隨俗弄文。蘇軾則不同,他雖然在仕途上飽經風霜,屢受“黨爭”之害,動輒得咎,橫遭貶謫,但是,蘇軾的作品很少附庸風雅,它的作品往往是不平則鳴的人格宣言。《石鐘山記》就是如此。
求真和坦率是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人格美的主要體現,也是他解開石鐘山命名之謎的動力。蘇軾游覽石鐘山不只是求得山水中的逍遙,而是緣疑而游。酈道元和李渤的因聲得名說都不能令他信服,這也激起了蘇軾一探究竟的熱情,而舟行以及送子至湖口的便利為他提供了親臨石鐘山考察其得名,從而解開疑團了卻多年夙愿的良機。于是,在月明之夜,他“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經歷一番驚險,終于發現了“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的鐘聲,徹悟了石鐘山得名之由,蘇軾以其求真之執著,以其不畏險阻、敢于探索之氣概,解開了久懸之謎,這種求真務實的人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坦率體現在蘇軾對酈道元說的“疑”,對李渤說的“尤疑”以及對寺僧讓小童持斧,擇石而叩之得聲的“固笑而不信”。當揭開石鐘山以如古樂之聲得名的奧秘后,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告誡其子:“古之人不余欺也!”接著大發感慨,坦露胸襟,揭示哲理,批評“臆斷其有無”的壞作風,其率真形象躍然紙上。盡管蘇軾探究得出的石鐘山得名之由也是誤斷,但他善于生疑、敢于求真的人格精神令人敬佩。
二、奇致美
首先是構思之奇。清代呂留良在《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中,對蘇軾的《石鐘山記》贊不絕口:“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文最奇致,古今絕調。”《石鐘山記》的奇致美不止于“翻案”時見新意,而在于以記為考,突破了一般記游文之窠臼,由山名緣起,經過考察、印證,最后升華主題,讓人領悟真諦,具有行文曲折在致、富有啟迪性的美感。明代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四評價:“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莊子之鐘音。其轉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為絕調。”這個評價十分中肯。
其次是悟理之奇美。蘇軾具有哲人的睿智,善于思考,他講道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結合生活的接觸的情景,表達對事物的新穎見解。《石鐘山記》是一篇“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散文名篇,可作者行文重點不是介紹奇山秀水、名勝古跡,而是重在寫游歷所得、悟道的過程和得道的艱辛,其理趣也就自然顯得具體而且深刻,這樣的理與文相得益彰,使這篇散文余味無窮。
再次,《石鐘山記》中的景色美也是其奇致美的體現。《石鐘山記》的寫景惜墨如金,著墨于聲音時,寫了水聲、鐘鼓聲、禽鳥鳴叫聲,但這些聲音絕不雷同。如:寫水聲,有“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之異,各具特點。寫鐘聲,則或用“噌吰”或用“窾坎鏜鞳”來描寫,變化有致。寫鳥鳴,先點鳥名,再摹其聲,“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靈活多變,引人入勝。
三、語言美
蘇軾文章語言大都明白曉暢,清麗自然。他和王安石曾批判過“力去陳言夸末俗”和“以艱深文其淺陋”的辭章家習氣。蘇軾強調“辭達”,他說“辭至于達,則文不可勝用矣”。他的文章就是“辭達”的模板。《石鐘山記》的語言以散為主,輔之于整,整散相濟,形成了流轉跌宕、操控自如之勢,恰如行云流水,動態感、節奏感極強。如:開篇的“《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前散后整,協調自然。接著,為暗示李渤之陋,寫道:“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先整后散,內中又多變化,文采燦然又流轉自如。
《石鐘山記》語言美的另一體現是圓熟簡練,蘇軾以輕快之筆,恣肆豪放地敘事說理,語言既無繁冗板滯之感,又情趣盎然,給人以親切醒豁的印象。文中的反詰、設問、對偶、排比、比喻、對比并不少,但作者都得心應手。另外,語言的簡練也讓人嘆為觀止,如:對酈道元說的疑問以“而況石乎”收住,對李渤之說以“何哉?”收住,簡練有力且富于變化。再如:全文結句“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嘆”“笑”“簡”“陋”等語都簡練之至,既掌握了分寸又表明了褒貶,又與開篇遙相呼應,達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余韻不盡。
挖掘并品味《石鐘山記》中流溢的美,不僅能讓我們深入領悟它的獨特魅力,受到藝術熏陶,而且可讓我們獲得人生啟迪,懂得做人之道,求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