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艷
【摘 要】批評學生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教育形式,批評可以使學生認識錯誤,懂得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心理耐挫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好處。因此,對學生而言,批評和表揚一樣重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一經發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批評。所以,如何對未成年人進行批評,并使批評起到實實在在的教育作用,確實是一門學問。
【關鍵詞】情感溝通;對事不對人;情理結合
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及曾經的少先隊輔導員,我對批評有一個波浪式的認識過程,有一定的體會。如何讓批評起到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注意轉變教育觀念的轉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讓愛滲透在批評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人,我們如同雕刻大理石那樣在塑造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教師對學生的信賴,看似微不足道,卻滲透著教師深深的愛。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使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而應‘充滿情和愛。”一旦學生犯了錯誤,班主任充滿情和愛的批評容易輸送到學生的心坎上,讓學生樂意接受,從而使批評產生較好的效果。如果師生關系緊張,教師的批評在學生眼里就是“整人”。班主任要想在批評學生時得到對方的積極配合,就必須做到在任何時候都熱愛學生,處理好師生關系,加強情感溝通,因為批評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二、批評切忌簡單粗暴
學生屢犯錯,教師生氣是在所難免的,可是不能因為生氣,批評學生時就忘了原則,打著為了學生好的幌子,粗暴地對待他們。“你怎么回事?”“你可真行,就你能!”“像你這樣的學生不如趕快回家,免得浪費錢!”諸如此類的話,會嚴重地傷害學生的自尊。有的教師在氣頭上還可能體罰學生。試問,學生在承受身心雙重體罰的時候,還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嗎?教育還有效果嗎?本來學生犯了錯,心里很清楚將被老師批評教育,可簡單粗暴的教育反而強化了他們的逆反心理,拉遠了師生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學生非但不會改,可能還會錯上加錯。所以,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態度要誠懇,要讓學生感到老師這樣做是為自己好。
三、批評要“情”“理”結合
說理是向學生講清道理,動情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堅持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意在讓學生明白道理,明辨是非,從而提高認識,而不是讓學生一味服從班主任的批評和“裁決”。
班主任進行說理教育時,要掌握好尺度,具體來說,就是要掌握以下幾點:
1.說理的內容要能抓住問題的焦點,直奔主題,不能侃侃而談,最后不得要領,是非觀點要明確、中肯,既講正面的“合理”,也講反面的“非理”,才能使學生心服口服。
2.班主任的批評教育要能讓學生心動,就一定要把“理”說透,說得有據有信度,還要激活他們的內心積極性。學生對班主任的批評是反應冷漠、無動于衷還是情緒高漲、為理所動,班主任要做認真細致的觀察。如果是前一種情況,則應重新調整學生的情緒,重新調整內容。
四、批評的是“事”,而不是“人”
學生的行為是學生作用于客觀環境的具體表現。由于行為的不同,表現在行為的結果上也就會有成功與失敗、正確與錯誤之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端正態度,糾正偏離班集體目標的行為。所以,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應該指出學生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對社會、學校、班集體的危害或不良影響是什么,而不應該對做出該行為的主體(學生)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只有當學生把班主任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不良行為的反應時,他改正錯誤的態度和決心才能堅決。
五、教育時要有耐心,批評和表揚相結合
有些學生挨批評次數多了,不怕了,依然我行我素,對這樣的學生老師一定要有耐心,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挨批評的學生也不例外,老師在對待他們時,不能只說缺點,甚至還夸大缺點,要適時、巧妙地結合他們的優點,教育他取長補短,這樣既能使學生知道自己在老師眼里并不是一無是處,又能增強自信,改正錯誤。
結語
總之,批評作為教育工作者育人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需要不斷地運用心智去批評,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如果要采用批評的手段,那么一定要從愛出發,注意批評時機的選擇和批評方式的選用,并合理使用批評用語,講究批評的藝術性,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能真正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而達到改正其行為必先改正其心靈的目的,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灣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