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是幼兒了解世界、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幼兒的生命。教育部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強調和遵循“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基本原則;2012年10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再一次明確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珍視游戲對于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幼兒園自主游戲已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良好發展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幼兒游戲;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252-02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幼兒以游戲為生命,是幼兒的“心里維生素”,更是幼兒學習方式。因為游戲更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更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自主游戲就是指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的選擇、開展以及交流。在自主游戲中,強調的是幼兒對游戲的支配和控制能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游戲環境的創設和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自主游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1.自主游戲促進幼兒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
幼兒的動作發展分為二大類:一類是指大肌肉動作,發展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動作,動作的發展體現在動作的協調性、平衡性、力度、靈敏度等方面,幼兒在教師創設的攀爬、平衡等軍事游戲上進行自主的體育鍛煉,促進幼兒大動作的發展。動作發展的另一類是指小肌肉動作,發展操作技能,如一些拼圖、插樁等桌面的區域自主游戲和玩沙游戲,能為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的靈巧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自主游戲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自主游戲對幼兒來說是一種自發的愉悅的活動。幼兒是通過于物質和同伴的互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幼兒在自主游戲情景中發生的問題,更易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主動找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玩中取得各種不同的經驗。教學活動只能提供給幼兒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自發游戲能使幼兒獲得認知能力及思維的變通性、創造性,由于自發游戲中幼兒相互間交流的迫切需要,幼兒的語言會得到迅速的發展。自發游戲還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得到注意力和堅持性的訓練。在自主游戲中幼兒開始推理,在認知活動游戲中,發現數的關系和一些有關自然界和科技方向的知識,因而,自發游戲對幼兒的語言和認知發展的先天開發是非常需要的。
3.自主游戲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由于幼兒自由的選擇了玩伴,因而每個幼兒在游戲中作為一個小團體的成員,必須學會遵守一定的規則,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交往,如何協作、互助,游戲時玩伴間糾紛和矛盾的結果會給幼兒一種最深切的人際關系體驗,這對日后的社會性協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幼兒在自發游戲中與同伴交往時,不斷體驗著成功與失敗的感受,因為自發游戲是最沒有壓力的活動,所以在游戲中幼兒體驗最多的是一種成功感和勝利感,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教師指導策略
自主性游戲的主體是幼兒而不是教師,所以在游戲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幼兒主體性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幼兒基礎上,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挖掘幼兒潛能,促進幼兒主體性和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1.以幼兒為主體,發揮教師的自主性。
首先,幼兒園應該給與教師能夠自主發揮的空間和權利,在時間安排和課程組織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給予教師靈活支配的權利,在考核評估的內容和方式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變化。其次,教師要時刻注意為幼兒提供與同伴群體交往的機會。為幼兒提供一個鼓勵支持和輕松愉悅的游戲環境,這樣幼兒就會向著自主性邁進一大步。同時也要保證幼兒均等的游戲機會,讓幼兒去選擇自己想要玩的游戲,從而改變幼兒“想玩的游戲玩不到”的局面。再次,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指導幼兒游戲,這樣更有利于游戲的順利開展。教師在不同的時候扮演者不一樣的角色。當教師在游戲的前期準備中扮演的是組織者和支持者;當幼兒游戲不需要教師介入時教師扮演的是觀察者;當幼兒游戲出現問題時教師扮演的又是指導者。
2.適時調整,拓展游戲內容及形式。
一個班的空間,材料和場地是有限的,為了解決這些矛盾,這就需要教師將游戲的形式多樣化。教師不應該將幼兒的游戲局限在本班的教室里。比如說不同班的幼兒可以共同游戲,共同分享經驗,同時也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有利于幼兒累積經驗,在這種多種多樣的游戲形式中,教師可以學會在比較中觀察,在觀察中思考的能力。同時也有效的激勵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指導策略也隨著幼兒的發展而逐漸的形成并改善。幼兒在多種多樣的游戲形式中,也逐步擺脫了自己對教師和熟悉環境的依賴,產生了更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幼兒間的合作交往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很大提升。
3.科學觀察,有效指導。
在對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所呈現出的現象進行總結得出,教師在計劃開展自主性游戲的過程中計劃,觀察,記錄和指導的基本環節出現了斷層,沒有連續性。這就導致了老師在幼兒園自主性游戲中的指導無法有效展開。首先,游戲并不是只屬于教師或幼兒,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逐漸培養自主性。教師在觀察游戲的基礎上不斷發現問題并且思考生成新的游戲內容。不過對于中班、小班幼兒來說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隨著年齡和經驗的不斷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也逐漸學會了自己計劃游戲,調節游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幼兒游戲完全脫離了教師,仍然需要教師從旁觀察指導。其次,幼兒在進行自主性游戲的時候,教師更多的是在一旁進行觀察而不介入幼兒游戲。教師對游戲進行觀察并記錄,這樣做使得教師能夠很快地發現并分析問題,及時調整游戲材料或者對游戲進行指導。觀察記錄的過程不僅僅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也可以及時了解幼兒個體差異情況,為教師下次游戲做計劃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最后,雖強調幼兒自主性,但也需教師適當指導。教師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也是游戲材料的提供者,在游戲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幼兒自主是教師指導下的自主。這是個循環的過程,隨著幼兒各方面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過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手段之一。自主性游戲,就能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習,通過玩再現生活。自主性游戲可以滿足孩子們長大的愿望,做一些大人能做的事。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游戲活動,在平等、自由、輕松和愉快的學習環境里,找到他們學習的最佳途徑。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給陶行知教育思想以新的內涵,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改善指導方法,發揮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特有作用,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獲得發展,成為游戲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趙麗君.幼兒自主游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幼兒教育.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作者簡介:李靜,畢業于玉溪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學歷,從教7年,積累了一定的幼兒教育經驗,論文《幼兒結構游戲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探討》、《實施幼兒感恩教育的策略探究》等幼兒教育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進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