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州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我國屬于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缺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因素。但同時,大部分城市又被暴雨過后的“看海”現象所困擾。國家提出海綿城市的理念也正是基于解決此類問題。
雨水被作為水資源再次利用可以緩解棘手的水資源匱乏和城市洪澇災害。故本文試圖從高速服務區切入探討雨水再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a)降落到地面之前的雨水,由于是對大氣的淋洗,其含有的雜質主要是空氣中的塵埃和大氣污染物,其中,SS 和COD 比例最高,其他的污染物濃度均較低[1]。
b)高速公路的雨水徑流水量變化較為復雜,隨機性較大,具有水流間斷性水量突變性的特點[2]。
c)高速公路路面徑流對地表河流水質有一定的影響[3]。
d)初期雨水地面徑流屬于面源污染。《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污水,指在生產和生活中排放水的總稱”,其是針對點源(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的規定,對面源污染排放尚且沒有明確要求[4]。
a)文化審美。通過產品本身與不同植物相結合的視覺效果,幫助旅途中的司乘人員緩解疲勞,并帶來短暫的身心放松,讓人們得到更好的出行享受[5]。
b)補給降溫池。降溫池以水冷的方式達到輪胎的冷卻效果,但由于池水經曝曬后溫度升高、水吸熱蒸發和車輪紋理帶走等因素,導致降溫水池降溫效果不好、水耗很大[6]。
晉城至焦作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晉東南出口的主要通道。每天的車流量非常大,尤其是運載貨物的重型車輛。處于對RK25+516.683 處附近交通安全的考慮并結合此路段的線形情況,決定在此處服務區內增設兩座降溫池。
本項目全稱晉焦高速RK25+516.683 處降溫池及匝道工程。降溫池場區長180 m,場區內新建85 m 長1-1 m 鋼筋混凝土圓管涵以及26 m 長1-2 m 蓋板涵,由新建一口井深為9.85 m 的跌水井轉輸與橫穿公路的現狀1-4 m 石拱涵連接,最終將山體匯流、場區徑流以及邊溝排水統一導入石拱涵內。在向焦作前進方向的右側場區內由近及遠分別布置了自檢及貫穿車道、制動冷卻池以及預留車道。
設計一種生物滯留槽模塊產品安置在建筑物屋頂上,通常選擇騎跨在建筑物的女兒墻的方式,此模塊化產品可以對屋頂雨水進行收集并經過產品中位于上層的砂土層簡單滲透和滯留,其中部分雨水被儲存吸收起來,從而可以減輕雨水徑流的大面積匯流,經過簡單物理過濾的雨水,部分被植物利用,多余部分可以通過此模塊末端的排水管道排入排水系統中,也可以排入末端儲水收集裝置作為場區灌溉的水源。
此模塊化產品的設計方案為一種開放式雨水滯留槽,所述滯留槽包括:滯留槽主體,其為防腐蝕且強度高的高分子材料亞克力;隔水板,平面沿縱向每間隔2 cm 設置一個5 cm 長透水孔,搭于支座間凹槽內,支座均勻開孔。在首段滯留槽模塊和末端滯留槽模塊設置溢流口。滯留槽右側集水區下采用收口設計,使低處隔水板下水流流速得到提升,實現順利導流排水。其中隔水板上敷設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包裹住隔水板后將外延下壓從隔水板縱向設置的橫孔纏繞穿出并與橫向主體土工布縫合,隔離了上部砂土層,過濾下滲的雨水,使得雨水凈化后收集在下部的收口急流槽。土工布的上部鋪設砂土層,使得綠色植物有了培養基層,并且有儲存水份的功能。
3.2.1 產品構造應具備的結構形式
集水- 引流結構,收集雨水并通過溝槽將雨水引流導入蓄水結構中;蓄水- 溢流結構,短暫儲水為綠植提供可靠水源,同時為富余水量提供出路;模塊化結構,滿足工業化批量生產和多種構造形態和效果的組合連接。
3.2.2 選材料
選擇塑料、亞克力等材質作為產品的生產材料。此類材料價格低廉、色彩豐富、可以滿足造型多樣化的批量生產需求。
3.2.3 選植物
選小型灌木、藤木、草本植物來結合雨水再利用產品使用;結合造型選用多種類型植物。
生物滯留槽結構立面示意圖見圖1。

圖1 生物滯留槽結構立面示意圖
炎炎夏日,重型卡車在高速公路上滿載運行,由于地面溫度很高加之長距離剎車導致剎車失靈,最終釀成事故屢見不鮮。降溫池利用水體冷卻的方式服務于重型卡車車胎和剎車片的降溫。由于夏日氣溫高造成降溫池內水體溫度高,水體蒸發損失大,加之大型車輛輪胎帶水量大,造成降溫池水耗巨大,水資源大量被浪費,補水運行成本高。
本項目設計中雨水回收分為兩部分,屋頂雨水回收系統和地面雨水回收系統。
a)屋頂雨水回收系統 雨水從屋頂被收集后,直接進入帶過濾系統的蓄水池,用于服務區的衛生用水服務。
b)地面雨水回收系統 利用地勢差將整個服務區的雨水匯集回收于蓄水池,因此,蓄水池將設計在整個服務區地勢最低點,然后通過過濾、沉降等簡單處理環節,使其變為可被利用水源。本項目設計中將地面雨水徑流收集起來,通過地下埋設的雨水渠道將其匯集到雨水過濾系統,雨水經過級配碎石和砂礫等濾層的過濾凈化后達到很大程度的清潔,滿足人們的感官感受。凈化后的雨水被浮球閥控制最終儲存在蓄水池內作為降溫池的一種水源。此系統中蓄水池與降溫池在地下利用連通器原理互相連通,形成連通器兩端池體內水面保持相平。利用浮球閥門控制蓄水池閥門的開啟度,實現了自動控制降溫池進水流量,使得降溫池的有效水位得到保障。本設計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也節約了水泵補水的成本。
降溫池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俯視圖見圖2。

圖2 降溫池雨水再利用系統俯視圖
a)實現雨水收集再利用與原本公共設施功能相結合,利用綠色植物,達到建筑與環境和諧統一。
b)擁有一定的自灌能力,實現雨水資源直接利用,節約了養護成本。
c)舒緩駕駛員疲憊的情緒,豐富園趣,為游人提供文化審美的放松體驗。
a)傳統意義上降溫池的水源來自于地下水,如果將雨水加以利用可以節省地下水資源,從而對維護地下水水系起到積極的作用。
b)快速給機動車輛的剎車片以及輪轂降溫,從而有效降低由于剎車片過熱造成剎車失靈引起的交通事故。
c)節約了地下水水泵運行的時間和啟動頻率,從而節約了設備運行和維護費用,顯著體現節能減排示范作用及提高服務區整體形象。
a)此設計不僅在功能上滿足雨水再利用的要求,而且在建筑環境上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對活動在服務區里的人們帶來了身心愉悅的享受。
b)希望此設計不僅局限于使用在高速服務區,將來可以在更多需要改善建筑環境的場所得以應用。
c)隨著各地公路建設蓬勃發展,如何在改善交通環境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需要建設者從設計、施工到管理運營等各個方面付諸更多的努力,將更多更好的環保技術應用到工程實踐當中去,還子孫后代一片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