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列
近年來,環境和生產安全事故在我國多有發生,而發端于西方“鄰避主義”環保思潮的影響也因此擴散。與發達國家的經歷類似,中國民眾起初基于環境和安全考慮,先是反對將火電廠、核電站等有著較大安全風險的基礎設施建于自身周邊地區,接著逐漸轉變為抵制一切可能改變環境現狀的建設和生產。最為典型的就是“垃圾焚燒項目”和“PX項目”引發的環境群體事件。
環境群體事件的后果往往是建設項目被迫取消,或進行異地重新選址建設。但即使換一個新的地方,也有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抗議,致使發展計劃不能如期實現。因此,“環境與發展”的沖突有時嚴重阻礙了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共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近期,江蘇響水化工園區的爆炸事故又一次刷新了“鄰避主義”的外延,鹽城官方宣布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一些媒體也根據《江蘇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見稿)》報道稱,江蘇或將關閉80%的化工企業。
保證安全生產,同時徹底查清事故原因、分清責任,依法處理相關責任人,是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但因為化工園區爆炸產生的惡劣影響而宣布徹底關閉,或有矯枉過正之嫌。爆炸企業事發之前就已經“劣跡斑斑”,不僅環境管理不達標,而且存在十多項安全隱患,毫無疑問涉事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地方政府的監管缺失也必須追究。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有些地方政府為求政績,大力發展工業,忽視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監管過程中的走過場現象在各地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由此造成的監管漏洞也是環境和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發生事故后一棍子打死整個工業園區,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試想,各地因為擔心環境安全事故,不把精力放在安全生產、預防污染、實現產業升級轉型上,而是不負責任地一刀切,那么由此造成的化工產品缺口怎么填補?這會給整個產業乃至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筆者認為,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如果我們仍應付單一事件而不從整體上解決問題,無助于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這本身就包含了“綠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銀山是發展之源”這一命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經濟大發展背景下,我們呼吁要加強環境保護,走生態文明之路,但在舉國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今天,我們認為不應忽視經濟的發展。盡管轉型升級的難度極大,但“一關了之”的簡單做法體現不出中國智慧,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中央的政策,通過全民共同努力破解傳統的“環境與發展”的難關,正確處理好國家整體利益與地方局部利益的關系,使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社會進步、政治建設協調推進。▲
(作者是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