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璐瑤
摘要:黃河作為意象常常出現在歷代文學作品中,到唐朝更是成為詩人抒發萬丈豪情,表達仕途難進、邊人之思、征人之恨的重要載體。而在唐詩這種文學作品背后叉展現出了黃河激流滾滾,一望無際,河清難求等特點,尤其在李白的詩歌中更為突出。
關鍵詞:李白 詩歌意象 黃河
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盛,疆域遼闊,民族士氣蓬勃高昂,詩歌創作也進入了成熟階段,黃河也在這個時期正式被當作精神化身和審美客體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渙等詩人創作了許多關于黃河的不朽詩篇,黃河也成為承載著豪情相思惆悵等情懷的載體,而在承載著多種情感的詩歌背后也展現出了黃河被文人所關注的特點。本文就李白詩歌中的黃河意象進行探究,體會李白心中的黃河情懷。
一、萬丈豪情依托的滾滾激流
(一)引發豪情的天來之水黃河詩歌中常常寄托著詩人的萬丈豪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黃河一瀉千里的壯闊和落天走海的豪放給詩人帶來的震撼。古人認為黃河之水與天上銀河相接,比如李白在詩《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寫道: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這首詩運用了想象和夸張等修辭手法,將黃河之水與天界諸神聯系在一起,為黃河的來源增添了神秘莫測之感,又直言“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寫出黃河之水的來源——天際。這種觀念在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和李濱的“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等詩詞中都體現出古人對于黃河之水于天上銀河相接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形成的背后,也描畫出黃河傾天而下之狀,氣勢雄壯,一瀉千里,而這恢弘的氣勢,正是李白詩歌中寄托詩人豪情的重要載體。
(二)寄托不羈的奔騰之水劈山開道,奔騰入海的雄壯氣勢是黃河詩歌中飽含不羈豪情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唐朝詩歌中,黃河往往是以激流勇進奔騰人海的意象立足,比如在李白的《公無渡河》中寫道: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胃于其間。/箜篌所悲競不還。
詩人從古今、正反描寫黃河奔騰的氣勢,通過堯帝和大禹治水之艱難寫黃河水之浩浩湯湯,又從“被發之叟”欲渡黃河,旁人的態度,妻子的勸阻和公的結局,側面描寫出黃河之水的磅礴浩蕩,又直言“虎可縛,河難憑”,寫出了黃河的不羈氣勢;而這種奔騰氣勢在詩人李白其他的詩歌中也有體現,比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等詩句中都直言黃河激流的磅礴氣勢,可見奔騰的黃河激流是李白寄托不羈精神的重要載體。
二、承載仕途抱負的萬里黃流
(一)黃河難渡承載欲上無門的無奈在唐詩中表達對仕途的渴望往往借助于其他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借助渡河表達欲上無門情感詩歌有許多。唐朝孟浩然也曾因一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博得當朝宰相張九齡的青睞,從而將自己引進仕途。而在李白的詩歌中,渡黃河常常作為這種獨特的情感載體,其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行路難其一》。這是李白在仕途上遭到第一次失敗后寫下的詩篇。天寶二年(743)剛剛在宮中供職了兩年翰林的李白,因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而被統治階層視為“非廊廟器”發落出朝廷。這對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此時正準備大展身手的李白來說,無疑在政治上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和失敗,詩人心感茫然,此時腦海中的人生旅途,已幻化為險山惡水,“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黃河被堅冰擁塞,欲渡不能;太行欲大雪封山,將登不得。詩人美好的前程被黃河、太行之險所阻隔。在“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公無渡河》),“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贈崔侍郎》等詩句中也均有體現,可見在李白詩歌中,黃河除了承載個性隋感之外,也是隱含仕途情懷的重要載體。
(二)河清難求隱喻奸佞作祟的朝堂
由于封建社會這一特殊時代的生存壓力,當時的文人在表達對朝堂奸佞當道、君主無為的憤怒時往往采取含蓄批判的方法。在歷代仕途官運中,并非是進入官場便可一勞永逸,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官場中也有奸佞小人作亂,君主無為的時期,而在這種時候,文人常用含蓄的詩歌表達對時勢的不滿和批判。這種方法來源已久,早在《離騷》中,屈原就以“眾女”暗喻當朝小人;而在李白看來,朝堂難明正如黃河難清,因而“河縣清一”成為他表達投身仕途,為民安命抱負的意象,他在詩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寫道:
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琴,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即仆林下之所隱容,豈不大哉?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由于河水侵蝕和河岸的水土流失,黃河之水的含沙量往往多于其他河流,因而黃河也常常呈現出渾濁的狀態。可以說,自古以來,渾濁難清也是黃河常態,正如奸佞作祟是朝堂官場的常態,在李白的詩歌中常借“海縣清一”來表現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的局面,表達出對朝堂官場黑暗的不滿和批判。
三、柔情國憂中的黃河邊要
(一)從離愁別緒中看黃河之長唐朝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尚且還在北方黃河流域,因為仕途中意者常常離別故鄉到達此地,失意者貶謫他方遠離長安。正是由于路程之遠,在文人的詩歌中,又常常包括這著思念之情。李白詩中也顯示出了黃河遙遠無際的形象。在《贈裴十四》“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中,李白將對友人的寄托在萬里黃河間,又如李白寫給妻子的一首相思詩《寄遠其六》中所寫“陽臺隔楚水,春草生黃河。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兩人南北相隔,相見不得,只能將相思之情寄托在黃河之中,隨著黃河流向大海。李白的詩中黃河常常是以奔騰雄壯的氣勢出現,而在一些詩歌中,也體現出黃河的遼遠無際。
(二)從家國之思看黃河之要在古代,國家疆域劃分往往以山河為界,而黃河中上游地區,常常作為邊塞的軍事要地,也是戰爭的頻發地。而在盛唐這個特殊的時期,人們對功名充滿渴望,文人骨子里也透露著對邊功的追求,李白也不是例外。李白人生后期經歷了著名的戰亂“安史之亂”,這是一場破壞祖國統一的叛亂,它給黃河沿岸,特別是黃河中下游的人民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詩人以極大的憤概,勾畫了叛軍的兇殘嘴臉,深刻地揭露了以安祿山為代表的分裂割據勢力破壞祖國統一,踐踏祖國大好河山的惡行。如“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北土行》),說安史叛軍像兇猛的大鯨魚對黃河兩岸百姓的暴行,也像吃人的鑿齒占領了洛陽。他們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人民流離失所。他又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寫出滿腔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即便黃河捧土可塞,而人民對安史叛軍的罪行之恨也難裁,表示了不能容忍的憤怒。他希望唐朝大軍迅速平定叛亂,“將軍發白馬,應節渡黃河”(《發自馬》),實現“春草生黃河”的安定局面,并決心隨唐朝大軍“鳴鞭走馬凌黃河”,打擊安史叛軍,收復被叛軍占據的黃河中下游一帶,決心為平定分裂叛亂戰爭,恢復祖國統一貢獻自己的力量。可見黃河這一重要的軍事地位也是李白詩歌表達家仇國恨,憂國憂民情感的捕捉方向。
三、小結
李白并沒有特意為黃河而創作一組詩歌,但是黃河在無意中成為他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意象。古往今來,如此集中、如此深情、如此豐富,而又如此豪邁地抒寫黃河的,李白之外,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人。在李白的詩歌中,我們聽到了黃河那咆哮的聲音,看到了黃河那從天而來、奔流不息的身影,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詩人那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的感情。
(指導老師: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