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寶寶早爬行、多爬行,可顯著地幫助其大腦發育,使大腦對手、足、眼的神經運動調控得以加強,便于開發孩子的智力潛能。
有關專家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調查發現,其中90%以上的孩子在嬰兒期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和失調的最佳手段,嬰兒越爬越聰明。為此,兒童保健專家呼吁,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在嬰兒期及早訓練爬行。
爬行是每個嬰兒的必經階段,是人一生中手腳等各個身體器官的最先綜合協調使用,它對整個人生都會有影響。首先,爬行時嬰兒必須頭頸抬起,胸腹離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使手、腳及胸腹背、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逐漸發達起來,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其次,嬰兒學會爬行后,擴大了視野和接觸范圍,通過對眼、手、腳、耳、皮膚等感官刺激,促進大腦及神經纖維間的暢通聯系,從而加速感覺系統與前庭的結合,起到預防感覺統和失調的作用,對大腦發育、智力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三,爬行可以提高嬰兒感知注意信號的敏感性和精確性,增加與成人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在嬰兒爬行取物時,可使他們學會在運動中依據動作結果的反饋不斷修正自己對物體的定位和運動方向,這將明顯促進大腦皮層發育。爬行運動還能提高嬰兒新陳代謝水平,有助于身體生長發育。
爬行對嬰兒來說是一項劇烈運動,能量消耗較大,比坐著消耗能量多一倍,比躺著多消耗兩倍熱量。由于身體能量消耗增多,嬰兒就吃得多、睡得實,身體也長得快。國內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爬行多與爬行不足兒童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爬行多的兒童動作靈敏、情緒愉快、求知欲高、學習能力較強。
爬是孩子在坐與走兩大動作發育進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有些父母有意無意繞過了這一環節,迫不及待地讓孩子直接由坐進入行走,實際上是大錯特錯,將使孩子的智力發育蒙受重大損失。
不用教,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爬;可是要爬得更早、更快、更好、更有益,下面的科學爬行模式值得您借鑒。
第一步,被動爬行:讓寶寶俯臥在床上,父母或保姆用手掌頂住他的腳板,他就會自動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開始時還不會用手使勁,整個身子也不能抬高離開床鋪,大人不妨從旁邊扶住他的身子,必要時可用一點外力幫助孩子前進。
第二步,半被動爬行:當孩子逐漸學會手和腳協調用力匍匐前進后,大人不要再從旁邊用力,只要扶住他的身子就可以了。
第三步,主動爬行與越障礙爬行:經過前兩階段的練習,孩子逐漸學會將胸部、腹部懸空,更容易往前爬,然后又學會用膝蓋和手掌一起協調爬行。此時,大人可放手讓孩子自己爬行,有時甚至可以加設些枕頭之類的障礙物供孩子翻越。
爬行的方法應盡量地多,如向各個方向側爬;在斜面上爬上、爬下;在窄長的板上爬;從一個障礙物的上面或下面爬過。待其能力提高后,可逐漸增加爬行的難度,如保持抬頭、伸背、同側手臂和腿同步爬行;交叉手臂和腿的前爬次序,即左臂和右膝向前,隨后右臂、左膝跟上;雙手臂同時前爬,然后雙膝同時前爬;改變方向爬、轉向轉身爬;向后爬;爬斜木或爬臺階等,逐漸過渡到蹲起、站立、學走路。
為了增加爬行的趣味性,可多些花樣,以激發寶寶的積極性。如大人拉著一個玩具在地毯上走,引誘寶寶去抓;或滾一個球,讓他爬著去追并抓到;大人自己也可以趴在地毯上爬,讓他追你,如果由你追他,他往往不爬,這是因為大多數一歲半以前的嬰兒還不懂得被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