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冬
摘要:明初的17座城門被稱為“九開八閉”,在其出現之后,城墻和城門便成為了重慶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目擊者之一,而如今,城墻與城門已經成為重慶的特色風貌之一。但如今,重慶現存的城墻和城門已經為數不多,這其中的緣由包括城市的變遷,也包括自然與人為的破壞。重慶十七個老城門僅剩下城門,而通遠門便是本論文的論述對象,通遠門歷史悠久,需要一定的翻修。但在針對古城墻遺址的改建工程過程中,原先并不存在的刀劍相拼的攻城雕像卻赫然出現。本文采用文獻調查法、資料收集法對如下觀點進行說明:這些刀劍相拼的攻城雕像并未向其設計初衷那樣,為原本的建筑設計添加色彩,而是成為了畫蛇添足的存在。
關鍵詞:重慶;通遠門;雕塑;設計探討
一、通遠門的歷史概述
渝中區半島是大部分重慶老城區的所在之地,其中包括了老城的17個城門,位于七星崗的通遠門便是這些老城門中的一個。根據史料記載,通遠門建于6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在明清時期完善,之所以叫“通遠”,是因為其曾是重慶城里唯一通向外地的陸地通道。通遠門出來的七星崗在解放初期,其附近一帶大都由山坡和部分破舊不堪的房屋所組成,鮮有人煙。隨著重慶經濟發展,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曾經的以古典特色為特點的美麗山城已不復存在,斷壁殘垣的通遠門和東水門是17個老城門最后的遺跡。
二、重慶通遠門擴建項目
根據資料記載,被媒體稱作是“重慶渝中半島上的又一文化地標”的通遠門經過重新的規劃和擴建,早在2005年已經更名為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主城墻被制定了一攬子改建措施:
1、對插入城墻墻體的民房結構梁,拆遷時沿城墻表面切斷,對殘留在墻體內的部分在后期進行掏挖;
2、為了修復城墻,收集用來蓋民居而使用的磚塊;
3、為了使城墻的原始肌理得到體現,要對之前用于改造城墻的泥沙進行剝離;
4、在不制造加文物的基礎之上,對部分的裂痕進行填補,也對漏洞進行復原、復原;針對大面積的缺損,便是用新的條狀巖石進行填補,以凸顯其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三、通遠門雕塑現狀
對城墻的重整和修復,要做到:對文物的尊重、對歷史的還原,以及東西原來是舊的,修復完后也應該是舊的。另人費解的是,在經歷過還原歷史又尊重文物的設計之后,在遺址的前面,卻驟然出現了很多“攻城”的雕塑,并且都是以寫實的手法完成的人物雕塑,生動的表現出當時古代攻城的場面:將士橫弋躍馬、勇士使搶弄棒,準備攻城的士兵順著梯子要朝著城墻上方攀爬,城墻上的守城士兵便舉著石頭要向下扔。整體的視覺效果很是熱鬧,讓人聯想起古裝電視劇里面的某些場景。
1、背離中國傳統的審美觀
在遺址前增加這樣的現代雕塑是出于何種原因呢?設計者給出的說法是“攻城雕塑是用來記述在通遠門發生過的三次歷史戰爭”,并且通過這些雕塑強調通遠門過去被用作軍事關隘的狀態。當然,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否則相關部門怎么會做出批準并成功做成呢?不過,如按照上面的說法,八達嶺長城也需要增設一些人物雕像了,比如在長城擔任過軍事長官的戚繼光,如不“記述”那也太說不過去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同樣也可以增設這樣的雕塑,來顯現歷史地位和作用。嘉峪關作為“河西第一隘口”也得這么做,因為這里要比重慶市區的通遠門更有“軍事關隘的氛圍”。
所以說,很多歷史遺跡本身就是經歷了滄桑的故事,不需要額外的點綴,遺跡本身就可以像人們展現當時的風風雨雨,沒有必要“畫蛇添足”。
2、破壞古代城墻的整體美
如果我們整體來看通遠門的古代城墻,我們不難發現,它的造型其實十分簡單,所使用的象形元素統一性也比較高。從映入眼簾的城墻一直到達城門,我們的眼光不斷落到關隘與垛口,包括石磚以及用石磚砌成的石階,這些元素,貫穿著整個通遠門的設計。通遠門城墻的外部輪廓,是由多個矩形垛口集合在一起的,這些矩形垛口組成的形狀以及搭建起來營造的空間,令通遠門墻體的外部輪廓得到凸顯,對比其它以直線或曲線為特點的城門,整個城的堅實與莊嚴便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組成通遠門城墻的磚塊,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之中,在無數的雨雪沖刷之下,早已完成與大自然的合二為一,樸質的生命體現在這銅雀春深的外表之上。
顯然,古城墻是樸實無華的、是鮮明而特色的、是有著人文與歷史精神的。然而許多舞刀弄劍的將士一瞬間被安置在了下面,服飾的不同、交戰雙方將士的銅像、車馬兵器、、攻城器具這些雜亂無章的形象橫空出世,喧賓奪主,掩蓋了通遠門原有的浩蕩,綁架了游客的感受,使之僅僅停留在古代軍隊作戰時腥風血雨之中,更深層次的理性思索蕩然無存。
歐洲的古代歷史遺跡有很多,殘缺受損的也很多,但是很少有看見在這些殘破的遺跡中另置新鮮雕塑于其中的。比如在羅馬城內隨處可以看見殘破的古人修建的水槽、城墻和廢墟,這些殘垣斷壁和殘磚斷瓦都直接按照當時出土的原樣展示給游人,并沒有在舊痕跡傷又添新的東西。今天人們所在羅馬城內看到的,正是兩千年以前的建筑原貌。其實,對一切的遺跡而言,恰恰是因為殘破才備受矚目,才有特殊的價值。從美的角度來看,廢墟中矗立的幾根殘柱斷梁就像經歷劫難的錚錚硬骨,更能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恰恰是這種獨有的殘缺美的效果,才有著用人工雕琢無法企及的自然魔力,是大自然用時間的雙手打造出來的佳品,這是人類窮盡其創作手法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鬼斧神工。在通遠門上任意增加修補粉飾裝扮,難道不是“畫蛇添足”嗎?
意大利人對于文物的保護工作僅局限于對坍塌的墻體或石塊做一些簡單的位置復原及擺放,絕沒有將古代建筑恢復到最開始樣子的雄心,更不會耗費資材去把這些古代建筑遺跡打造出奪人眼目的現代景象。試想一下,在古羅馬藝術傳統里面,誕生過米開朗基羅和貝爾尼尼的國家里,一定有很多雕塑家,雕塑水平不見得會比中國雕塑家差,怎么就沒有發布招標公告呢?怎么會沒有人來承攬這大筆收入的現代工程呢?風化就隨它風化,殘缺就任憑它殘缺,只要能保存下來,就能成為遺跡;既然能被稱為遺跡,那就注定伴隨著不完整。這種出發點來自于,不修飾,不造假,不作偽,最大力度尊重了歷史的真實性。
四、結論
秦時明月漢時關,如今退卻成了游樂場。在古代遺跡上增添有娛樂代表的現代雕塑,為重慶通遠門的城墻遺址改建抹上了失敗的一筆,其遺址雕塑不過是讓一個深厚文化的傳統城市蒙羞罷了。我們都應該清楚,在城市改造之中,文化在其背后扮演了無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是文化讓我們的過去得到了反應,也是文化,令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得到彰顯。雖然我們進行改造所用到的機理是土木工程,但卻并不止步于此。城市改建是開啟一個新文化,也是創造一個新文化,城市改建是一種生命哲學,我們注定要將其傳遞給下一代。”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通遠門的改造,我們便會感慨道自然之美的失去,如果從人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會得出通遠門的改造奪取了思考空間這一結論,如果我們從心理學去考察,那我們便會發現,通遠門的改造改變了其原來所擁有的情景,以一種喧賓奪主的架勢扭轉了我們的目光。
通過通遠門的改造,我們應該有所反思。在面對所剩無幾的古建筑時,我們應該沉住氣,優雅一點,最好能三思而后行,不要為了眼前的一些東西就下手這樣狠!
參考文獻
[1] 陳松齡、伍強:《歷史文化的開啟與創 造——重慶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 (日清設計),2005年3月.
[2]杜春蘭、陳靜:重慶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及通遠樓設計談。《重慶建筑》2005年5期.
[3]葉明輝:視覺藝術中的殘缺美。《理論月刊》2006年6期.
[4]梁思成:《中國建筑史》代序。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5]龍應臺:《誰的城市誰的家——我的市民主義》,《南方周末》2003-05-15第1005期.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