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
摘要:中國式管理主要是指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通用的普遍管理模式,在文化哲學視域中,對中國式管理進行研究可以明確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文化的創新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基于此,本文就文化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式管理進行探究。
關鍵詞:文化哲學;中國式管理;共相
前言
學術界就科學是否屬于文化范疇的認識沒有統一。如果認為科學是一種文化,中國式管理可以納入到科學文化的范疇中,將其看做是特殊的文化管理模式;如果認為管理既屬于科學,也屬于文化,則中國式管理需要納入到文化哲學的范疇中。本文選擇后一種語境,從文化哲學視域中進行中國式管理的分析。
一、文化哲學及中國式管理的分析
文化哲學視域中的文化主要是指自然界中與其他生物存在差異的,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可以被劃分為一般文化以及普遍文化這兩種類型。如果將管理納入到文化哲學視域,則管理文化可以為界定為展現人類普遍特征的人類管理文化,以及展現人類特殊特征的民族管理文化。在上述表述中,人類普遍特征是指人類的本質;人類特殊特征是指人的種族特征。基于上述理論,展現出中國人種族特征的民族管理文化,就被稱作是中國式管理。
從時空模式角度而言,中國式管理可以被界定為特殊和普遍兩種。在文化哲學視域中,特殊管理模式與普遍管理模式均具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對于特殊管理模式來說,其內涵包括:同一民族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呈現出的管理文化或者不同民族間的差異化管理文化。對于普遍管理模式來說,同一民族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管理文化中存在一定的傳承關系,這種關系使其呈現出普遍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世界各國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深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相互滲透,使得目前的管理文化呈現出普遍管理模式[1]。
二、文化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式管理分析
(一)中國式管理具備的文化哲學意義
從文化哲學領域而言,中國式管理的本質內涵為將中國文化作為核心的中華民族采用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甚至是全世界通用的管理模式相比,中國式管理具備顯著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特殊性并不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差異下管理模式的特殊性,而是中華民族發展全過程中通用管理模式的特殊性。
從唯物辯證角度而言,客觀世界的事物可以界定為個別、一般、普遍以及特殊這四個內容。上述差異關系全部歸屬于外界事物這一大范圍內,僅是通過人們的認知差異進行界定。因此,中國式管理的特殊性是基于人類認識活動呈現出的特性。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式管理是貫穿于我國發展史全過程的管理模式,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中國式管理是通過理智對象的表現形式,呈現出的一般事物,也可以被稱作共相。
(二)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管理的研究本質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文化哲學視域下的中國式管理屬于共相,而共相可以納入到理智對象的范疇內,人類可以通過思維活動來掌握所有的理智對象。而在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成果大都通過語言進行存儲,或者利用語言作為媒介,通過社交和文化傳播完成思維活動成果的傳播。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哲學視域中的共相和自然科學視域中的共相有較大差異,我們難以通過觀察或者實驗等實證類方法,進行中國式管理的研究。
但是能夠利用中國管理思想史的發展分析,開展中國式管理的研究。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涵蓋多種管理思想家們的活動,這些管理活動大都來自于管理思想家們在生活中的體驗,通過體驗獲得生活經驗及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理性分析,從而形成獨特的管理思想。通過對管理思想的分析,可以掌握共相的本質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哲學視域下,可以對管理思想的相關文本進行研究,明確不同管理共相間的關系,從而總結出普遍管理模式,明確中國式管理的內涵。
從本質角度而言,對中國式管理具備的文化哲學進行分析,可以看做是文化創造活動。在開展文化創造活動時,我們需要考慮時代性,全球化發展的當下使得管理與經濟間有密切的聯系,兩者就社會發展及社會需求的看法保持一致。具體而言,現代管理學和經濟學均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將人類從過度膨脹的物欲中脫離的基礎上。在進行中國式管理的研究中,需要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研究目標,明確中國式管理的具體模式。因此,在文化哲學視域中,中國式管理研究的本質在于如何構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管理模式,這一研究背景下的中國式管理連接了歷史和未來,通過對歷史管理思想的研究,展望未來管理模式,實現辯證思維下的管理文化創新[2]。
結論
綜上所述,文化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式管理具有特殊性,其研究本質需要進行深度分析。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對于文化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式管理分析,就是在辯證思維開展管理文化創新研究,通過傳承歷史管理思想的優勢,結合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余莉,李紅姍.儒家道德文化與中國式管理[J].中原工學院學報,2018,29(05):1-4.
[2]何金露,王利平.儒家文化與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君子”企業的構建[J/OL].當代經濟管理,2019(02):38-43.
(作者單位: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