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在人們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農產品流通方面.網絡經濟對農產品的流通影響體現在多種方面,例如流通的渠道,組織,技術費用等等,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時代,科技信息平臺,物流,農村金融等模式隨之興起,這些模式的興起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網絡農產品的流通,網絡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創建一系列平臺發展網絡經濟,完善網絡設施,加強物流流通等一系列政策.
關鍵詞:網絡經濟;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
一、現代農產品流通研究簡述
在對中國現代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以及推進城鄉流通體化的研究中,目的是認清流通對農業發展影響的原理并根據我國國情設計合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1].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包括:農產品集散交易、懸現貨交局.這些流通方式主要存在于一些特色農業區和批發市場.首先農產品流通客體對原始產品進行加工,然后依賴于中間商流通.一般來說,農產品需要經過農產品收購商、批發商才可到達農貿市場之間,然后通過零售商到消費者的手中.這樣經過環節較多,渠道過長的方式使得流通鏈上游和流通鏈下游獲利較少,中間環節獲利較多.
二、農產品流通的一般特點
(一)農產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農業興衰.
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農產品的興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產品一旦受損影響人們的經濟.
(二)我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分散性嚴重影響農產品流通
農產品經營模式較小以個體式為主,造成了我國農產品的分散性,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從而使我國在農產品的經營上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
(三)在農產品流通中時保鮮環節要求較高
農產品不易儲存,因此在儲存時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這就對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保證了農產品的儲存,才能促進農產品的流通,保證流通效益.
三、網絡經濟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
(一)網絡經濟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影響
經濟對農產品流通具有很大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將農產品直接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既能方便快捷又能促進農產品的流通[2].通過網絡平臺的交流范圍廣,服務周全的特點,使農產品流通渠道多樣化,避免中間商在交流中賺差價,給人民帶來更高的效益.網絡經濟相比傳統的農產品經濟更能夠提高人民的積極性,培養人民之間的合作意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網絡經濟對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更快、更準確,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全球化農產品的發展,為現代農產品流通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
(二)網絡經濟對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影響
網絡經濟通過轉變流通組織形式來影響產品流通組織.一方面,因為網絡經濟的發展,導致部分傳統實體流通組織轉變為虛擬流通組織.虛擬流通組織與傳統實體流通組織相比,超越空間限制,形成網狀結構,可以在較短時期內將各地區的資源,整合為統一運營的經濟主體,擴大流通范圍并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網絡經濟加快產品流通進程,使農戶、龍頭企業、農產品流通中介商等自愿聯結,簡化了流通環節.將農戶在產品流通環節處于主導地位,農戶逐步掌握主動權,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主動性,形成良好的循環.
(三)網絡經濟對農產品流通技術的影響
利用網絡將農產品流通技術統一起來,農產品流通技術中最主要的為供應鏈技術.為推動農產品流通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網絡經濟加大對供應鏈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統一的流通技術.農產品的生產可以根據供應鏈的需求而定從而掌握全面的農產品信息,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更好的服務人民.利用網絡技術將農產品流通獲得的效益集中化,從而將農產品流通技術推向更高層次.
(四)在線交易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
網絡經濟使交易更加的方便,人們通過網絡進行交易[3],雙方在網絡上感興趣的產品進行商談,利用一些有趣的表情促進雙方的交易.雙方對農產品的價格,種類滿意時,利用網絡平臺生成合同的功能,在網絡上進行簽署合同,方便快捷,既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又推出網絡交易的好處.
四、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策略探究
(一)引導農戶提升農產品組織化生產經營程度
傳統的農產品經濟交流不能很好的表達農戶的語意,在溝通交流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影響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通過建設專門的金融機構對農產品的效益進行保護[4],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對農產品進行促銷并形成規模化生產,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二)政府要加強制度支持政策幫扶和宏觀調控
對于農產品的生產發展,首先政府應大力支持農產品的生產,并要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勵人才積極為農產品的流通做出貢獻,對于農產品的儲存條件應提高要求,對于儲存的設施政府要擔負起農產品流通的基本費用保證農產品的儲存管理.對于網絡建設平臺的管理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設施,以保證平臺的正常使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投入大量的人才,培養建設型人才.及時關注農產品流通的信息,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給人民帶來更高的效益.
(三)推廣“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農產品的流通模式多種多樣,其中農超對接的流通模式出現最早但發展緩慢,不被廣大人民采用.隨著科技社會的不斷發展,農超對接模式越來越受廣大人民的關注[5],“農超對接”模式是指農產品生產者直接與超市通過簽訂農產品購銷來實現農產品直銷的一種農產品流通模式,這種農超對接模式既方便又省時.農超對接模式減少了中間商這一環節從而降低了流通成本,增加了農戶的利潤.一方面,農超對接模式是農產品有了直接的銷售點,農產品能夠定時銷售.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市場,既能滿足超市的需求也能促進農產品的流通.
(四)加強現代物流的流通技術
物流技術應擴大流通范圍,在農村形成物流配送途徑,能夠與物流單位統一起來降低物流成本增加農產品流通的效率.農產品的流通過程包括運輸,儲存及配送等步驟,每一個流通過程都需要有專業的服務平臺,以保證農產品的安全運輸.加強現代物流的流通技術不僅表現為擴大物流規模,更應建立完善的物流流通體系,及時發現并解決流通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增強物流流通技術,從而提高流通效率.
總結
總之,網絡背景下農產品的流通模式進一步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同時政府鼓勵及支持實施供應鏈的管理,在網絡銷售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對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有效的技術加強建設,隨著科技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模式終會在人民生活中廣泛應用,因此,應做好網絡背景下農產品的流通模式的建設,為農民提供便利的網絡服務,進一步促進移動網絡背景下農產品的流通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丹.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現狀與時第研究[J],現代經濟,2009(2):60- 61.
[2]喻占元中外農產品物流比較及發展時策研究[J]費界農業,2009(2):22-26.
[3]范力軍,國內近期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綜述[J]表業科技管理,2011(10):29-34.
[4]服化勇.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歷史,現狀及改革情施[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4).
[5]劃陽,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影響因素及策略探析[U].中州學.2011(4):79- 81.
作者簡介:趙睿思(2001—)女;漢;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