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冬
摘要:美學主要目的是研究人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每個人的審美觀有差異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活動,人們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對美的情感是雜糅的。所以每個人對于美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環境藝術,是綠色的藝術與科學,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審美需求提升所出現的一類新興設計門類。下面,筆者將重點以蘇州園林設計為例,淺談美學在環境藝術中具體應用,闡述美學應用在環境藝術的布局、取景的原因以及如何對傳統環境設計繼承以及創新。
關鍵詞:美學;環境藝術;蘇州園林;繼承;創新
一、美學與環境藝術的概念
美學這一概念,是在1750年由德國的哲學家鮑姆加通首次提出。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審美活動。每個人的審美觀有差異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活動,這是人的一種精神世界,是人生的體驗活動,是人類的文化活動,其主要對象是主觀的人。從人類出現以來,就對美好的事物有著狂熱的追求。美好的事物、景色、人都被賦予一種莫名的情愫。因而,人們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對美的情感是雜糅的。所以毫無疑問的是,每個人對于美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差異。
二、美學的表現形式
1、美學應用在環境藝術的布局、取景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一幕幕令人驚嘆的偉大畫卷。從東南的丘陵地貌到西北的冰川河流,從西南的峽谷風情到東北的原始森林。無一不彰顯著大自然所賦予人類寶貴的財富。而這筆財富,需要發現美的眼睛,而正是人的自發性與主動性才能將平淡的景色賦予生命力與活力,使其賦予人的情感。
蘇州,一座江南水鄉,一座擁抱太湖,北依長江的魅力之城。河網密布、水路發達,賦予了它豐富的水運資源,依河而建的樓房讓江南水鄉別有韻味。蘇州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讓蘇州城建筑風格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在中國建筑史以及美術史上都有著無可替代、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最具特點的園林景觀則突出表現了其美學與環境設計的匠心獨造。
2、美學源于自然,環境設計應利用自然布景
逛蘇州城,你不難發現,這是一座現代與歷史完美結合的城市。古城與新城完美融合,沒有沖突,只有文化碰撞出來的美感。在園林里,巧妙地利用自然植物與太湖石,讓園林充滿著藝術的靈動與自然的生機與此同時也夾雜著歷史的沉淀。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主園,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與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一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是每一位到蘇州的游客必定去的一個景點。在拙政園將自然景觀利用的淋漓盡致: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花木繁繞,池廣樹茂,景色自然。“湖石、碧水、綠植”構成了拙政園里最核心的自然景觀。體現著利用自然景物布景的美學之觀——取之自然,用于自然。
3、美學源于人文,環境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任何設計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于人,都是為了迎合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心理需求。所以,對于任何設計都應該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蘇州園林的布局與設計也不外乎如此,其中,最著名的布景格局與模式就莫過于“框景”構圖法。
不難發現,蘇州園林的設計中,窗,是所有園林中必不可少的。如何將窗戶外有限的空間變得更加有內涵與深度?如何讓窗外的景色更加吸引人?需要設計者的無限智慧與想象力,因此“框景”布局油然而生。
“框景”最大的特點便是“山水畫”。巧妙地運用園林中的“湖石、碧水、綠植”的實景來構建山水畫的意象,這便體現了人文的出發點與情懷。每一個窗,便是一副畫。一扇窗,一個世界。我想這便是蘇州園林百看不厭的奧秘所在。
除了“框景”,園林中體現“人文關懷”的設計點也不僅僅局限于此。長廊與小橋,為賞景提供了不同的去處。站在長廊,放眼望去,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感便能夠出現在眼界之中;站在小橋,仿若人在畫中游,與這幅人文山水畫融為一體。這便是設計的精妙之處——為人賞景而設,卻又自然不唐突,體現著人文關懷與人文情操。
4.美學注重整體,環境設計同應注重整體
人們建造園林,是出于對向往的生活與自然相融合與協調,以及對人們居住環境的實用要求。因此,在當代研究借鑒古代園林藝術的造景藝術對于造景設計是尤為重要的。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蘇州園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蘇州園林的主要理想是“天人合一”,它綜合了山水意境的自然美,采用豐富多樣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傳統古典意境的美學思想為指導,在方寸之間的空間內巧妙安排山石樹木,亭臺、樓閣、小橋,使蘇州園林成為富有生境、畫境、意境的藝術效果。蘇州園林在中國園林乃至世界園林藝術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蘇州在我國具有"人間天堂"之稱,不僅具有優美的自然文化景觀,還擁有大量的人造園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蘇州建立了數量與規模不一的園林,這些園林有著獨特的造景藝術和不同的文化內涵.從春秋時期到明清時期,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園林設計者都會根據當時的時代文化背景以及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進行園林設計與造景,使蘇州的各大園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此可見,蘇州園林造景不僅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學特征,還具有中國歷史文化意義。是我國歷史時代變遷的重要見證,也是我國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傳統環境設計的繼承以及創新
站在今日,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美學與設計的結合、時代與歷史的碰撞,是我們不可能回避的問題,所以對傳統環境設計的繼承以及創新應該從以下最基本的兩點出發:
1、注重對傳統設計范例的保護以及內涵的挖掘。
橫貫中華上下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我們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以及深厚的文化積淀。歷史古跡也是不勝枚舉。在對于我們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的設計這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地深入挖掘我們的民族特色以及中華文化的精髓與魂魄,找到其根與魂。對于有特點、有代表性的設計范例應該加以整理與發掘。作為人文與美學設計的典范加以保存以及推廣,深入挖掘背后的歷史沿革和人文情節。
蘇州園林,是保護較好的歷史古建筑群,既有歷史人文價值,同時在建筑學與美學、設計學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蘇州,也通過在拙政園中設立“蘇州園林博物館”,為園林正名,為歷史正名,為美學正名,將文化與美學進行傳承,深化其內涵。對于國內其他傳統設計范例保護與發掘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2、注重現代設計風格與傳統的融合。
環境設計離不開創新,在當今這樣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不創新就意味著淘汰。但是創新不能背離歷史與人文的根。為此,將現代環境景觀布局與歷史相融合則是我們設計的一個大方向和大趨勢。蘇州市博物館,便是一個例子。蘇州博物館是由世界華人建筑史貝聿銘設計修筑。他在歷史古跡“太平天國忠王府”的基礎上,將建筑造型所處處與自然融合,利用現代設計將建筑材料考究以及內部構思,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照明,無一不體現了他設計的精妙。歷史與時代碰撞迸發出來的火光,熠熠生輝。
四、結語
美學的本身就蘊含著設計之美,同時,設計與美學也是相輔相成的,設計離不開美學的滋養,美學也少不了設計的理性。人們對于美學追求的提高也要求著我們緊跟這個時代的步伐,去引領去創造新的潮流。這才是設計創造者的人生價值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孫夢玥:蘇州園林造景的形成及其文化內涵。《建筑與文化》2017年10期.
[2]聶麗雅:淺析蘇州園林的造景美學。《令傳媒》2016年24期.
[3]陳玉琴:從園林角度品蘇州園林之美。《綠色大世界》2010年8期.
[4]金晟輝:蘇州園林中的植物造景。《現代園藝》2013年6期.
[5]徐汝汝:論蘇州園林的意與境。《文藝生活》2016年5期.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