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雨 丁先月

摘要:回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通過進化基因組學和遺傳學結合社會人類學分析基因的起源與變異,可以一定程度上體現長時間跨度下的社會歷史變遷及疾病發展。人的每一次繁衍,通過減數分裂的方式產生配子,減數分裂時同源重組現象會隨機的將父母各自的染色體重新組合并傳遞給后代,完成遺傳信息傳遞的同時,也保證了后代的遺傳多樣性。在族群的演化過程中,這種信息傳遞過程會積累很多DNA的突變,被稱為基因的多態性,以單核苷酸多態性(SNP)為主。這些多態性因為不同族群演化歷史不同,都會有帶有很強的族群特異性,可以被用來反映族群的遺傳特征。
唐宋元時期境外阿拉伯、波斯、突厥等穆斯林移民群體入華,于是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回族。從文化人類學視角、結合文化傳播與融合的相關理論,以回族在民族遷移過程中涉及到的文化遷移為著眼點,對其文化傳播、交流與融合的過程進行探討,以期為回族遷移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族群起源;遷徙;單核苷酸多態性;南京回族文化遷移;文化傳播交流與融合
1.前言
1.1基本思路
首先對回族人群進行社會學層面的篩選,在獲取唾液樣本后進行 DNA 的提取。
然后將得到的樣本 DNA 與現有數據庫進行分析,得出其位點的系統 發生樹,并與可體現其遷徙過程的疾病基因進行比對。
最后從社會學和人類學角度以以上結論為工具推演遷徙過程及過程中疾病的演化。
1.2 創新點
利用遺傳標記人們可以進行連鎖分析、個體鑒別和人群遷移的研究,并可追蹤群體的歷史和交配行為。目前已經獲得了對不同傳遞特性和進化機制進行遺傳分析的有力工具,包括常染色體、mtDNA和Y染色體。mtDNA和Y染色體多態可分別用來追溯母系和父系的歷史。與常染色體相比,Y染色體特異區不發生重組,等位基因以單體型遺傳。同時,在鑒別能力上,Y—STRs 基因座在人群間的差異性遠遠高于常染色體基因座。而常染色體中DNA多態除了來源于突變外,還有可能來自減數分裂中的重組,因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忠實地反映進化過程中的突變事件。Y染色體由于以單體形式傳遞,進化歷程中序列改變只由于突變事件,能夠很好地記錄父系進化的歷史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三重視角,重塑南京回族的歷史遷移過程。
2.對象和方法
選擇正常、3代內無族外通婚、彼此間無親緣關系者為采樣對象。
根據不同族群的線粒體(MT)及Y染色體數據,分子人類學家建立了樹狀的MT單倍群圖譜和Y染色體單倍群樹,這個樹上每一個節點都對應了一個單倍群,用于代表有相似突變的線粒體及Y染色體。通過將檢測結果和參考的單倍群樹結構的比較,可以準確預測其單倍群,從而追溯母系、父系祖源的起源、演化和遷徙歷史。
3.研究結果
3.1 族群祖源分析
母系MT單倍群是M7c1b2(單倍群 M,與單倍群 N 同源,來自同一個上游單倍群L3)。
3.2 遷徙路線模擬
4.南京回族遷移的社會分析
德國傳播學派主張文化成長、變化、發展的主要過程與文化的轉借相關聯,否認所有重要的文化發明都是在每個文化中獨立完成的。該學派認為那些關鍵性的發明不是所有文化都經歷的獨立發明過程,而是一種文化發明出來后、由鄰近的文化轉借過去逐漸加以加工和擴散的過程。在拉策爾之后的德國傳播學家格雷布納提出了“文化圈”學說,1他認為,物質文化只有同人的精神文化一起才能傳播。當一個民族進行遷移時,整個文化財富也會一起遷移,世界文化的歷史就是若干個文化圈及其組合在世界范圍內遷徙的歷史。來自境外的穆斯林移民群體入華,經歷了自唐宋元開始的漫長遷移與演變過程,形成了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回族,其族源可追溯到兩個源頭:屬于歐羅巴人種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血統以及屬于蒙古人種的中國血統;文化可上溯至伊斯蘭文化和以儒釋道為其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遷移與傳播過程中,回族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體”,即以之為核心和主,同時結合中華傳統文化,以之為“用”,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操漢語的穆斯林文化,成為世界伊斯蘭文化的重要分支。
楊懷中對南京回族族源做出如下總結:落地生根的唐宋西域蕃商后裔;元代的色目回回和民初建國后集中在南京的故元色目官吏士族及廣大部眾;跟隨朱元璋參加反元斗爭的淮西農民起義軍中的回回;明初征召而來的西域學者和滯留京師的西域貢使、商人。2唐末元初,西域伊斯蘭文化傳入后與漢文化相互交融,回回民族形成;元朝初期部分回回在南京定居,形成大小聚居點;其后西北部穆斯林商人南下經商與南京回人一起構成、發展、并逐漸壯大了當地回族。目前,回民在南京當地基本分布狀況如下:位于老城南部的朝天宮街道是回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第一級街道,在第五級街道主要沿主城區南、北、東部邊緣呈環狀分布,總體上形成了以從老城南部片區向城區東西和南部邊緣呈扇形逐級遞減的分布趨勢。3遷入南京的回民在定居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索以適應并融入當地文化的過程是一個文化傳播與融合的雙向互動過程。一方面,回民在當地定居傳播了其獨特的伊斯蘭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南京當地文化的影響,留下了許多漢文化同伊斯蘭文化的結合體,與本土文化一起構成了南京文化的多元性。在位于南京升州路東段北側的凈覺寺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回族聚居點。凈覺寺是目前南京現存的最早的清真寺,也是當地回民做禮拜的重要場所。作為全民信教的一個民族,當地回族重視伊斯蘭教文化的繼承,并把這種文化傳承貫穿在家庭教育之中。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回族文化世代傳承,對個人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時,凈覺寺自明朝建立至今,經歷了多次復建,在嚴格遵循伊斯蘭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在分布區域、造型、結構、設施等方面也融入了當地漢族建筑風格的特色。社會風俗方面,部分回民與漢族混居、通婚,在生活習慣上相互影響。在漢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雙重建構下,使得當地回民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得到了更好的生存與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人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格雷布納(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03.04-1934.07.13),1904年,在柏林人類學、民族學和史前學學會會議上發表,首創文化圈學說。
[2]《南京回族社會的長卷——讀《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楊懷中,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二期。
[3]信息來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作者單位:1.南京師范大學生科院;2.南京師范大學社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