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并在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文化意識形態,而且對藝術精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當代雕塑藝術當務之急就是如何運用這些瑰寶,給世界展示生機勃勃的藝術作品。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涵蓋的內容較多,需要雕塑家將自己的思想融入雕塑創作過程中,并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內涵,以此來構建出符合時代特色的佳作。
[關鍵詞] 傳統藝術;精神;當代雕塑;意向表現;題材選擇
[中圖分類號] J30? ?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19)12-0026-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李心雄.淺談當代雕塑創作[J].天工,2019(12):26-27.
對于當代藝術中的雕塑而言,需要把傳統文化資源作為載體,向著當代藝術進行延伸,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精神智慧等,完成資源移植,然后將思想轉換于當代的藝術語境中,最終達到傳統資源被激活和利用的目的,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中,獲取其蘊藏的精神能量,確立雕塑創作實踐中的線索脈絡。
一、當代雕塑創作的過程
所謂的雕塑創作,就是雕塑家將自己的思想進行個性形式轉化。把雕塑作品作為載體,將這些思想通過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雕塑家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動機萌生、題材選擇、意向表現、意境升華等一系列的內容。從一定程度上看,動機是雕塑家進行創作的前提。例如,古代的陶瓷之所以會被稱之為藝術,主要原因是為了滿足人們儲存食物的需求和審美的需求,在這樣的條件下,雕塑藝術就誕生了。從當代對藝術的創作動機上看,主要是為了實現思想的指向,或者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有了創作的動機之后,就可以選擇一個適合的題材,接著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存在很多種方式,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個事件。換句話說,題材的選擇是雕塑創作最為重要的一步。題材選擇的高度,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例如,當代的雕塑藝術家吳為山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了一個經驗,即題材選擇的樣子就是你想要表達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什么樣的東西,和雕塑家的生活經歷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吳為山就喜歡以比較滄桑、文化感很強的老人為題材。他認為這些老年人就像中國的山水一樣,都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產生,這兩者之間都將滄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在確定思想之后,就可以在老年人當中尋找到對應的題材,之后通過塑造,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來。另外,題材的選擇主要來源于生活,也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一般情況下,需要在一定的原則下進行構建,服務于創作的動機。在雕塑題材確定了之后,就可以進入意向的表現階段,這也是創作的重點階段,需要根據大體的形象進行確定,使用一定的方式將這些并不簡單的東西進行再現,如變形夸張的方式、高度概括的方式、模糊處理的方式等。藝術境界的升華部分就是對作品的進一步完善。雕塑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形式語言的要素中,去構思其中的圖、點、線、面、色彩等主要內容,在這些條條框框當中,雕塑家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素養,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傳達出來。另外,如果可以將哲學素養等內容展現出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境界。
二、當代雕塑創作的現狀
目前,中國的雕塑創作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例如,純粹的幾何抽象雕塑或者隨意的意向性的雕塑,在演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另外,對于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講,很多創作資源是不可用的。不僅是雕塑家的損失,也是文藝界的一種損失。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與當代雕塑教育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院校的培養方向決定了雕塑家的整體素養。很多獨立院校都是根據材料來提高寫實的能力,這樣的培養目標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三、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對當代雕塑創作的影響
從當代雕塑創作的方式看,會受到觀念或者材料的影響。藝術歷史的發展,承載著一種現象,一種回歸的現象。從西方國家的角度看,文藝復興時期,不少偉大的雕塑家就將回歸的重要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熊秉明就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構建的寫意雕塑。錢紹武是在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延伸的。這些成功的案例都充分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規律。與此同時,也展現了一個傳統的回歸形式。從一定程度上看,近代雕塑中與宗教相關的題材較少,紀念性或肖像類的雕塑卻比較常見,這些內容就充分說明了一種回歸現象。
從當代雕塑的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看,每一個雕塑家的背后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吳為山是南京大學的教授,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同時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他把中國傳統藝術融入繪畫中,讓這些內容成為學生必修的主要內容。然后,在對應的臨摹或研究中,就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融入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范疇中。另外,這些傳統文化的引導還是不夠的,還要求學生需要對中國古代的歷史、詩詞、書畫進行研究,在知識的積累中打開學生的眼界,從而在運用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思想、好的精神融入學生的雕塑當中。其中,書法藝術的形式和雕塑藝術的形式比較接近。水墨是單色的,單色上的表現是無窮盡的。在藝術靈感尋找過程中,需要展現較強的思維性,也可以展現較強的意向性,也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敘事的。
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中國藝術的門類眾多,在不同的門類中,演繹著不同的精神,但是也存著很強的共同點。中國藝術的精神可以是超然的藝術精神,也可以是生命的藝術精神,也可以是民族的藝術精神,也可以是寫意的藝術精神,更可以是和美的藝術精神等。另外,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也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內容,還需要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延伸,不斷發揚光大。不管是何種類型的雕塑家,都需要對中國的傳統藝術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將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融入現代雕塑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深入了解歷史,才有能力創作出符合時代特色的藝術佳作。
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相對豐富,并且形態各異,特色鮮明,可以含蓄,也可以謙和,可以厚重,也可以典雅。但是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少學校忽視了傳統文化精神的培養。傳統文化精神從表面上看,感覺作用不大,但是蘊含了上下五千年的勞動結晶與成果。因此,在快餐式的社會中,想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賦予雕塑真正的生命力。那么,前提就是需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挖掘深層的傳統文化精神,立足本土化,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當代雕塑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奚秀霞.書法中的“絞轉”在抽象雕塑空間中研究的可能性[D].中國美術學院,2016.
[2]李景芳.寫意雕塑與中國書畫寫意精神的互通性研究[D].廣西藝術學院,2012.
[3]蘇海寧.試論中國書法的構成元素在現代雕塑形態中的轉化[D].中國美術學院,2012.
[4]鄧榮.中國近百年雕塑藝術表現形式的嬗變[D].景德鎮陶瓷學院,2009.
[5]劉晨昊.中國書法藝術中哲學思想及人格精神的體現[D].華中師范大學,2008.
[6]蘇子格.中國傳統寫意精神在雕塑中的表現與運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9.
[7]李曉林.試論書法研習對雕塑創作的積極作用[D].中央美術學院,2006.
[作者簡介]
李心雄,1986年出生于湖南。2013年進修于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2014年成立“象爲工作室”。2015年4月參加第二屆中國傳統宗教泥塑造像技藝大賽獲得金獎,并授予“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青年大師”榮譽稱號。
(編輯:劉莉琴)